理論創新就是在解決實踐問題和總結實踐經驗基礎上提出新觀點、新論斷、新理論,它是對原有理論的繼承、豐富、發展和突破,是把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由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形成理論形態的認識成果。江澤民同志認為:“我們進行理論創新,就是要使我們黨的基本理論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吸收新的實踐經驗、新的思想而向前發展。”理論創新是客觀辯證法發展的必然。理論創新的靈魂在于體現時代性,創新的動力在于它的實踐性,創新的本質在于它的開拓性,創新的關鍵在于把握規律性。因此,對于理論創新規律性的把握,將有助于我們認清其中的規律性的東西,使我們的創新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那么,黨的理論創新有什么樣的規律性呢?本文經過分析認為,黨的理論創新有以下五大規律:
實事求是律是建立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基礎之上的理論創新規律。何謂實事求是?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說:“‘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這也是實事求是律的基本內涵。
實事求是律首先是一個面對問題的規律。問題是實踐的起點,也是理論創新的最好的入口。創新是一個始于問題又終于問題的過程。從創新方法論的角度來說,就是圍繞問題而創新。黨的革命斗爭和社會實踐活動,都是在問題中進行,社會前進也是在問題的解決中實現的。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哪里有完全不犯錯誤、一次就完成了真理的所謂圣人呢?真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逐步完成的。”理論創新,就是要不斷地從錯誤中找出問題,揭示實踐中的矛盾,并進而解決問題。
在面對問題的基礎上,實事求是律又必然是經過理論探索來實現的,即對于“實事”找出其規律性,有一個“求”的過程,而這一過程是在以前理論上的對于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的持續探索。鄧小平指出:“在變化的條件下,不以新思想、新觀點去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又說:“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
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靈魂所在,而實事求是律,正是對于理論創新規律的自覺運用。中國的革命和建設是前所未有的創舉,不可能從馬列的著作或他人的經驗中找到現成的答案。在長期是革命實踐中,我黨善于從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全局利益的需要,借鑒他人的經驗和書本的知識,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勇于開拓,善于創新,因而更快更好地把握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客觀規律,不斷作出偉大的理論創新。
因此可見,實事求是律要求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正確反映和探索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及其發展規律,,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樣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達到意識與存在、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從而正確地認識、把握、遵循和運用客觀規律,奠定成功地進行理論創新的基石。實事求是律,這是黨的理論創新的出發點。
講求實效律,就是黨的創新理論必須是面向實效的,是能夠解決實踐問題的,而不是內容空洞的創新形式。如果說,面向問題解決了理論創新的出發點,那么,面向實效就解決了理論創新的著力點。有了對于實效的考慮,理論創新活動就有了具體的目標對象,創新活動就可以運作起來。
最能充分體現講求實效律的實例當數鄧小平的“貓論”,即“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該理論以直白的語言和深刻的道理,直接揭示了面向實效的理念。理論創新同樣應該如此。如果我們的理論創新出來后,不能夠解決任何的實際問題,那么這種創新就是沒有價值的,就只是一種偽創新,甚至極有可能連創新的過程都不能開始,因為它的問題只是一個偽命題,很難經受住認真的理論思考。
在講求實效方面,鄧小平應該說最完全徹底的。從他個人的曲折經歷來說,他“三起三落”就反映了他的實事求是和講求實效的精神。鄧小平政治生涯的曲折經歷,反映了他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堅持從實際出發,做出正確的判斷,因而在受到錯誤處理之后,總是證明他的意見是正確的,因而受到黨和人民的信賴。在1975年的全面整頓中,鄧小平以一種極其務實的態度,對全國的經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整頓,使整個國家的經濟形勢大為好轉。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在多次講話和談話中,曾經引用并贊賞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中講過的話,即檢驗一個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人民中所表現的作用大小,就看它對于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
在黨的建設理論上,考慮到世情、國情和黨情的變化,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了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重要任務。這個理論是對當今世界上流行的學習型組織管理理論的黨建應用,是一種理論創新,同樣體積了黨的理論創新的井求實效律。在這個理論中強調,要使建設學習型黨組織和學習型領導班子取得實效,必須樹立學習的理念,營造崇尚學習的濃厚氛圍和鼓勵學習的用人導向,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學以致用,必須把落腳點放在增強班子和黨組織的合力上,以創新促發展。非但如此,講求實效的理論滲透到黨的各個時期的理論創新活動中。講求實效律,這是黨的理論創新的著力點。
人民為本律,就是以人民為黨的理論創新的根本目標和根本動力,這是一條貫穿黨的理論創新的一條紅線。人是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發展的根本動力,一切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統一構成以人為本的完整內容。這與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是完全相一致的。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以人為本”最主要的就是以人民為本。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把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體現了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揭示了發展的根本價值追求。
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人民群眾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無論生產力的發展還是生產關系的變革,其主體都是人民群眾。因此,無論是在革命斗爭中,還是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中,首先就是堅持人民群眾在歷史創造中的主體地位。毛澤東同志指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胡錦濤同志說,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區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試金石。共產黨人的終極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社會。
人民為本律要求黨的理論創新必須走群眾路線。群眾路線,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個過程從認識論上說,也就是調查研究的過程。中國共產黨90年的歷史,就是一部創造、堅持、發揚群眾路線的歷史。鄧小平早在60年代就講道:“生產關系究竟以什么形式為最好,恐怕要采取這樣態度,就是哪種形式在哪個地方能夠比較容易比較快地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就采取哪種形式;群眾愿意采取哪種形式,就應該采取哪種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來。”
人民為本律要求,黨的創新要始終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就是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江澤民提出: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的全面發展統一于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不僅從理論上復歸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本來面貌,而且根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同時,人的全面發展又是人類歷史發展規律;正是由于我們意識到了它的規律性,所以就有能力把握它和運用它。人民為本律,這是黨的理論創新的落腳點。
思維整合律,就是在黨的理論創新中,將實踐中和理論上存在的兩種以上的觀點進行整合,并從中得出匯集兩方優勢的更佳解決方案,從而形成一種涵蓋面更高,層次更高的嶄新的理論體系。思維整合律運用了一種創新思維方法,即整合思維,它是加拿大羅杰·
理論創新的方法是極其重要的。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言:“思想理論的創新要堅持正確的方式方法,方法對頭,事半功倍,方法不對,事倍功半。而且特別要注意方式方法的適應情況,實用情況。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思維的整合首先是建立在對于實踐成果的整合之上的。實事求是律是理論創新的第一大規律,其中“求是”不僅需要“觀念更新”,更是個基于現實的實際行動。鄧小平認為, “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實驗,……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股子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
理論創新是社會規律的反映,而社會規律是人的實踐活動的規律,它內在于人的實踐活動中,并通過人的實踐活動顯現出來。江澤民同志更加明確地指出:“理論創新的源泉在實踐,實踐的主體是人民群眾。”理論創新的基本前提就是要直面現象世界。在社會歷史領域,無實踐活動就無現象顯現,那就談不上什么“是”的發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實事求是觀強調在創新實踐中“求是”,表現了其對社會規律本質的深刻把握。
思維整合最后表現為對于理論的結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質就是唯物論和辯證法的有機統一即整合。 “結合”作為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基本方式,最根本的“結合”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黨的十七大報告非常鮮明地提出了以“結合”為主要特征的新鮮經驗。可以說,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及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整合”的歷史,先后創立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黨的十七大將改革開放以來以黨的創新理論整合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由此可見,思維整合律,這是黨的理論創新的制高點。
與時俱進律,就是使黨的理論創新工作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這是理論創新的關鍵。與時俱進要求黨的理論創新要跟上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不僅要與時代同步,正確反映時代的主題和本質,更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認清并把握時代和世界發展的大趨勢,進而始終站在時代發展和世界潮流的前列。列寧曾經指出,只有“首先考慮到各個‘時代’不同的基本特征,我們才能夠正確地制定自己的策略。”這就告訴人們,不能夠正確把握時代旋律,就無法判斷世界形勢及其發展趨勢,黨的思想理論創新就會淪為形式與空談。
理論貴在創新,也難在創新。要完成理論創新,就必須與時俱進,就必須解放思想。關于解放思想,鄧小平同志說:“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鄧小平文選》(1975—1982年),第243頁〕。“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同上,第133頁)。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解放思想作為一種思想的常態。作為批判性思維,它要求人們以批判的眼光敏銳地發現、改變;作為建設性思維,它要求我們要勇于探索、勇于創新,不斷推動事業發展和社會進步。
科學發展觀是黨的創新理論運用與時俱進律的最新成果。胡錦濤說,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
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也是當代中國的主題。從全人類的角度看,發展是世界范圍內實現現代化的過程。科學發展觀的本質是馬克思主義發展觀。從中國的特殊國情看,發展則是一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發展觀問題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有什么樣的發展觀,就會有什么樣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就會對發展的實踐產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響。與時俱進律,這是黨的理論創新的生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