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效管理的文化土壤》
安新強
引子:讓能力水平高的人拿高薪為什么就不行吶?
一個500強在華的合資企業老總Kevin最近一段時間很苦惱。Kevin最近提高了2個中層的薪資待遇,一個是生產運營部總經理,另外一個是研發部總經理。鑒于他們最近一年的工作能力、表現和所在崗位重要性,并為了激發他們釋放更大的工作熱情,給他們倆的薪資漲幅超過30%.令Kevin沒苦惱和納悶的是,其他中層都有情緒,在私下里表現出各種不滿,這種不滿甚至彌漫到基層,嚴重影響了公司各級員工的積極性和整體運作的工作效率。
Kevin的苦惱和納悶在于:難道讓能力水平高的人拿高薪不應該嗎?再說,作為一個老總,也有權力決定哪個中層拿更高薪資呀?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還需要從這個合資企業的背景說起。
合資企業的土壤
合資企業由中方A礦業集團與歐洲B跨國公司共同成立,中方占60%的股份,歐方占40%的股份。為了更好地引進西方技術和管理,合資企業老總Kevin、主管市場副總Jason、主管技術副總Robert都是歐方人員,其他高層由中方指派。中層則1/3來源于一個老國有企業,而普通職工也有1/3來自同一個國有企業; 其他中層和普通員工來源于社會招聘。人員組成的不同,構成了合資企業內部運作管理的現實土壤和環境。
老總Kevin是從基層干起來,做過銷售人員、銷售經理、市場經理、集團市場主管副總,具有做市場的靈敏嗅覺,也鍛造了其雷厲風行的風格。Jason則是從業務支撐人員做起,逐步提升到市場營銷副總,富有親和力和精密的市場分析判斷能力;技術副總Robert,則是典型的技術骨干出身,對技術的狂熱和專注是任何人都望塵莫及,要求極高。
而中方派出的一個高管,作為合資企業常務副總,分管財務和銷售,具有財務出身的細心謹慎和中國人情世故的老練豁達。其他中方高管則各自分管綜合、銷售、生產、后勤等工作,人情練達,專業能力一般。中層是清一色中國人,都是人精,但能力各有高低,性格各異;從老國有企業過來的中層很抱團,其他中層則八仙過海、各顯神能。
普通員工中,從老國有企業過的,雖然也有少許努力上進者,但大多得過且過;從社會招聘過來的員工,有上進的,也有學老國有企業過來的員工的。
現實沖突之痛
那為什么Kevin提高了2個中層的薪資會引起那么多不滿吶?
根據我們的了解和調查,中層的普遍想法是:他們倆憑什么呀?沒感覺到他們比我們能力高出一大截,也沒看出成績比我們高出一大截來。總之,就是對“憑什么他們漲,而我們不漲”不滿意。
而Kevin的想法是:有能力的為什么不漲吶?不漲,那不是對有能力的人才的一種桎梏、一種剝削、一種傷害嗎?那不是對能力水平高的員工的一種縱容、一種懈怠嗎?
仔細往下分析,發現想法與想法之間的沖突是多麼的嚴重。Kevin是采取歐美之管理風格,認為有能力的、有貢獻的、重要的人才就要薪資高高,根子上是尋找一種“差異化”,一種“能力與績效優者”的管理思想。而中層和普通員工的想法則更為中國式,即“和諧、均衡”,“差異的前提是公平依據”,“沒有公平公正、大家認可的依據,不能差異化”,否則就是“憑什么呀”。
一種理念和文化是:尋求差異化,能力與績優者拿高薪水,即使評價的工具、評價的依據沒那么客觀、公正;總之是強調“差異優先”。另外一種理念和文化是:沒有公平、公正、大家認可的評價依據、評價工具,就要“和諧、均衡”,就不能差異化,總之是強調“公平優先”。
當這種“差異優先”與“公平優先”在一起產生碰擦、產生沖突時,就容易產生不好的后果,就會產生摩擦性的成本,甚至帶來低效率。這種情況與改革開發之初提出的“效率優先、兼顧公平”與當今社會民眾所希望的“公平優先、再談效率和效果”之現實沖突極其相似。
求索解決之道
這種情況怎么解決?
總體的解決原則是:讓公司整體效益最大化的情況下,根據沖突情況進行調和、調整。
目前來看,中層干部、基層員工的情緒為主導,已經嚴重影響到生產運行,已經持續出現幾個月的“銷售不力、產能利用不足”的情況。當務之急是穩定軍心,提高銷售人員的積極性,提高銷售、進而充分利用產能。長遠來看,當然是樹立起“在公平公正依據下,績優能強者薪資高”的理念和操作實踐。
績效薪酬實踐的近期建議是:對公司崗位進行價值評估,中層崗位固定工資部分盡量均衡,但通過績效管理來拉開績效工資差異。對于銷售這塊內容,在定價格、定政策、定營銷費用、定規則的基礎上,采取銷售人員星級管理制度和差異化提成制度,增加銷售人員的業績壓力,提高銷售人員的積極性。
績效薪酬實踐的遠期建議是:隨著績效實踐的逐步深入,績效的差異化逐步展現出來,進而促進績效文化在公司內部的生根和成長。待“績優能強者薪資高”的理念得到全面普及和生根時;同時,績效評價更為客觀公正并取得廣大員工的認可時,再進行崗位價值的差異化、能力價值的差異化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