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桿收購(LeverageBuy-Out,簡稱LBO)是一種企業并購方式,是企業資本運作方式的一種特殊形式,它的實質在于舉債收購,即通過信貸融通資本,運用財務杠桿加大負債比例,以較少的股本投入(約占并購資金10%-30%)融得數倍的資金,對目標企業進行收購、重組,并以目標企業未來的利潤現金流作為償債來源。這是一種以小博大、高風險、高收益、高技巧的企業并購方式,也有人稱其為“蛇吞象”、“小魚吃大魚”等。
成功的杠桿收購需要遠大于普通并購行為的資金支持,要求收購公司具有較強的資金籌措能力。杠桿收購的融資方式與普通收購的方式有明顯不同,它的融資特點主要表現為:企業采用杠桿收購方式收購其他企業時,以被收購企業的資產作為抵押,籌集部分資金用于收購。在一般情況下,借入資金占收購資金總額的70%-80%,其余部分為自有資金,通過財務杠桿效應便可成功地收購企業或其部分股權。
杠桿收購中除去收購企業自身權益資本外的負債部分,主要來自銀行貸款、發行債券,以及民間借貸等負債。不同的籌資方式資金成本不同,因此杠桿收購中的資本結構呈倒金字塔型:頂層是對資產有最高級求償權的一級銀行貸款,約占資金總額的50%-70%;中間是向投資者發行的約為收購價20%-40%的夾層債券,被統稱為債券的夾層資本;塔基是收購者的自有資本,只占所需總金額的10%-30%。
【案例分析】吉利汽車收購沃爾沃(2010年3月)
1. 當事方基本情況
沃爾沃汽車公司創立于1924年,是北歐最大的汽車企業,也是瑞典最大的工業企業集團,世界20大汽車公司之一。沃爾沃汽車作為全球汽車安全技術的領航人,以其卓越的安全設計成為了豪華汽車品牌中的經典。1999年,Volvo汽車公司以65億美元的高價被世界第二大汽車生產商———福特收購,與路虎(LandRover),捷豹(Jaguar)和阿斯頓·馬丁(AstonMartin)并列福特高檔車部門旗下成員。
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成立于1986年,是一家以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生產經營為主要產業的大型民營企業集團,資產總額已經超過50億元,2009年銷售額突破165億元;1997年進入汽車制造領域以來,成長為中國經濟型轎車的主力品牌,2003年企業經營規模列全國500強第331位,被評為“中國汽車工業50年發展速度最快、成長最好”的企業之一,是國內汽車行業十強中的惟一一家民營轎車生產經營企業。
2. 收購動機
(1)品牌升級戰略
沃爾沃的汽車品牌廣泛被歐美日等汽車發達地區市場認可,完成對沃爾沃汽車股權(含核心知識產權)100%的收購,將使吉利汽車成為中國首個擁有國際豪華汽車品牌的自主品牌汽車。吉利憑借沃爾沃價值連城的品牌商譽與全球領先的安全技術,利用原有的經商網絡,進軍高端轎車市場,可以提升吉利汽車的品牌形象和國際知名度。收購沃爾沃是吉利從主營中低端轎車到兼營高端豪華轎車,從中國走向全球的國際化擴張戰略。
(2)收益改善預期
沃爾沃在2005年取得了3億美元盈利,之后三年一直處于虧損,2008年虧損達到了15億美元。吉利高層認為,沃爾沃之所以陷入虧損,主要是受金融危機影響銷量大幅下滑,產能放空,以及采購成本過高。實現并購后,吉利將通過有效的管理措施,制定新的獎勵考核機制,調動瑞典現有管理團隊的積極性。在鞏固穩定現有歐美成熟市場的同時,積極開拓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降低成本、拓寬產品線。計劃兩年內使沃爾沃盈利轉負為正。
3. 融資方案
首先,確定融資金額。雖然沃爾沃連年虧損,銷量一路下滑,但仍是一家凈資產超過15億美元、具備造血和持續發展能力的跨國汽車公司。僅沃爾沃品牌價值就接近百億美元,還擁有4000名高素質研發人才隊伍與體系能力。由于品牌價值與研發實力都是無形資產,并購交易的現時價值具有不確定性。根據吉利與沃爾沃的談判結果,收購價格最終敲定在18億美元,加上營運資金墊付9億美元,總共需要融資27億美元。
然后,制定融資計劃。包括國內融資與國外融資兩部分。國內融資:吉利自有資金占收購價的25%,以收購后預期現金流為抵押,向國內銀行與地方政府籌集收購價的25%。國外融資:向境外銀行與吉利的投資者籌集收購價的50%。
具體融資對象:①自有資金部分:吉利自籌。②銀行貸款部分:主要來自中國進出口銀行(5億美元)、中國銀行(10億美元)、國家開發銀行(3億美元)、成都銀行(1.5億美元)、瑞典當地政府擔保的歐盟內相關銀行的低息貸款等。③夾層債券部分:高盛資深合伙人(3.3億美元)。
4. 交易評價
這是中國車企第一宗海外收購交易,屬于國內企業對國外企業的杠桿收購。
首先,吉利此次收購沃爾沃是公司發展的戰略收購,主要看中沃爾沃品牌的國際知名度與知識產權,幫助公司一舉打入高端轎車市場與國際轎車市場,在金融危機后抄底收購,隨著世界經濟的復蘇與國內外需求的增長,未來升值空間較大。
其次,吉利原先設想的杠桿收購融資方案國外籌資50%,實際情況未達到預期目標,主要原因是國內資金支持力度較大,主權銀行與地方政府看好項目未來發展,愿意為其融資,從企業到金融機構都在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抱著積極的態度。
杠桿交易在我國方興未艾,隨著國際化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將與國際上的行業巨擘展開競爭,降低成本追求效益就要求企業充分發揮規模效應與品牌效應,杠桿交易為勢單力薄的企業提供了一個跳板,使其能夠通過最小的資本運作達到最快的企業擴張的目的,是具有高風險高收益的商業活動,它使人們相信憑借出色的管理能力與商業眼光,小企業也可以追求大夢想,有大作為。正如阿基米德說的:“如果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撐起整個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