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80后人口為2.28億,但是00后人口就降到了1.2億。00后比80后少了一個億。
??8月19日,在尋找內生動力、振興東北經濟暨新經濟發展系列論壇上,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姚景源給出這一數據。
??他說,過去中國經濟發展主要依靠三個“大量投入”:一是大量的資本投入、二是大量的資源投入、三是大量的勞動力投入。客觀來講,幾十年來也確實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是現在,這三個“大量投入”都到了一個不可持續的狀態。
??勞動力成本急劇上漲
??以勞動力為例,中國目前遭遇人口紅利消失。除了以上提到的少生一個億,姚景源還表示,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16—59歲年齡段),2013年減少 244萬,2014年減少371萬,2015年減少487萬。就這三年來看,我國已經沒有了一千萬勞動力。這直接反映到經濟上就是導致中國的勞動力成本急 劇上漲。
??一個可資對比的數據是,越南人跑到廣西去砍甘蔗。姚景源舉例說,在中國的甘蔗主產區廣西,由于砍甘蔗的活又苦又累,要是在廣西當地請人砍一天甘蔗的 話需要200元,但是一噸甘蔗才賣440元。于是,越南人就到國內來做這些工作,砍一天只需要70元。柬埔寨的勞動力更便宜,工人們平均一個月才100美 元,也就是600多人民幣。
??還有,中國的企業也紛紛將工廠搬到勞動的成本更低的非洲。他提到,今年春節后到江西贛州調研,那里有一家很大的制鞋廠,但是現在這家工廠已經搬到了 埃塞俄比亞去了,他們那邊的工人一個月才300元人民幣,但是在江西當地3000元都還招不到工人。再將視野投向東南亞國家,比如越南、柬埔寨、菲律賓等 國,現在都開始效仿中國過去發展經濟的做法,用廉價勞動力吸引投資,然后進行加工貿易。目前,很多領域的產品越來越多的都是越南制造、柬埔寨制造。姚景源 說,他們的優勢就在于勞動力便宜,越南一個工人每個月的工資比中國工人工資的1/2略高一點。
??這反映到國際貿易上也尤為明顯。姚景源說,出口大幅下滑是經濟下行背景下最嚴峻的表現情況。2015年,中國進出口設定的目標是增長6%,當時還認 為6%定得比較低,因為過去中國的進出口,特別是出口都是30%左右的增長,即使現在困難再多,6%應當是不成問題的。但是到今年再核算,實際是負增長。 “這是誰都沒有預料到的。”
??進一步分析會發現,并不是所有的出口都往下掉,高新技術的出口還是不錯的,掉得最厲害的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出口,比如紡織、箱包、家居、玩具、鞋、塑 料制品等,過去世界上這些領域的產品基本上都是中國制造的。但是2013年還是增長22%,2014年就只增長0.2%,2015年全線變成負增長,原因 就是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廉價的優勢沒有了。
??另外,中國還出現迅速推進的老齡化。以老齡化的國際標準來看,在中國,60歲以上人口為2.2億,超過10%,65歲以上人口也越過了7%,老齡化 會對整個社會帶來的是全方位的沖擊。姚景源舉例說,曾經經濟輝煌的日本現在經濟持續不景氣,老齡化就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對中國來說,這種人口結構的變化使 得我們必須得轉變發展方式,進而轉變發展理念,再也不能只靠人口紅利了。
??大而不強
??在論壇上,姚景源提到,中國過去的經濟增長更多的是依靠粗放的規模擴張方式,整個經濟的水平大而不強,基本上停留在中低端。比如工業,中國工業的成 就確實是很輝煌,但主要是數量,聯合國統計440種重要工業產品,中國在其中一多半的工業生產已經是世界第一,現在每生產4臺汽車有1臺是在中國。但問題 是缺少核心技術。
??以汽車制造為例,盡管生產的量大,但主體是合資品牌。他說,在合資品牌汽車生產的利潤分配上,外方拿走80%,我們只有20%。二三十年前沒有技 術,中國可以用市場換技術進行合資,可以二八分成。但這么多年過去了,本來應該不斷前進和發展的,還是這樣的比例,這難道不是問題嗎?
??還有,盡管中國的鋼產量是世界第一,但是港口碼頭上高噸位起重機的鋼絲繩得進口,圓珠筆的鋼珠筆頭都得進口。姚景源認為,這種狀態是不可持續的。目前,東北出現諸多的困難,說到根本還是跟國內處于中低端層次有關。
??回過頭來看,既然過去依賴大量的勞動力投入不可持續,那該怎么轉型呢?
??他說,就是要提升人口質量紅利。在這個過程當中也會產生新經濟,比如勞動力價格急劇上漲,就會產生機器換人,于是,智能制造、機器人就開始有了很大 的發展。當然,現在中國在人工智能、機器人制造的領域中還是缺少核心技術,中國切不可在這些新經濟領域中的發展最終還是處在中低端,還是使用日本、德國、 美國這些發達國家的核心部件。這就需要把創新作為經濟轉型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