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ME中的團隊效應與150定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表示與什么樣的接觸,就會得到什么的結果。“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在羊群里生長,則更多的沾染“羊氣”、當然在猴群里玩耍久了,免不了會帶有“猴氣”,在“雷鋒班”里成長,多少學會做好事、在德國呆了久了、多少學會“認真”。
這實際上講的是惠力資本中的共享資產,即團隊效應。
今有幸與朋友談到英國牛津大學的一名人類學家叫羅賓·鄧巴,他的150定律進一步證實了張教授在2006年提出的“惠力資產BITME”中“BRAND”,即“團隊的品牌資產”或稱“共享資產”或稱“團隊效應”的魅力。
今有幸與朋友談到英國牛津大學的一名人類學家叫羅賓·鄧巴,他的150定律進一步證實了張教授在2006年提出的“惠力資產BITME”中“BRAND”,即“團隊效應”,的魅力。
何謂鄧巴的“150定律”?150定律(Rule Of 150),該定律由英國牛津大學人類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根據猿猴的智力與社交網絡推斷出該定律的。其又稱為“鄧巴數字”。該定律指出,人類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約是150人。
150定律 - 簡介
◎英國牛津大學進化人類學教授羅賓·鄧巴發現,“好友”上千的社交網站用戶與“好友”較少的用戶實際交流的“好友”數量并無明顯差別。人們可以擁有1500名社交網站“好友”,但只維持與現實生活中類似的大約150人的“內部圈子”。依照鄧巴的定義,“內部圈子”好友指一年至少聯系一次的人。人們明顯希望擁有大量好友,但實際上,他們的好友不可能比其他人多。◎“鄧巴數字”理論顯示,人的大腦新皮層大小有限,提供的認知能力只能使一個人維持與大約150人的穩定人際關系,這一數字指人們擁有的與自己有私人關系的朋友數量。此外,人們通常還能記住不少人的相貌和名字,但對對方的了解有限,無法通過調整自身行為來促進雙方關系。
150定律 - 論證
羅賓·鄧巴做了實驗。他讓一些居住在大都市的人們列出一張與其交往的所有人的名單,結果他們名單上的人數大約都在150名。
羅賓·鄧巴曾表示,大腦認知能力限制了特別物種個體社交網絡的規模。鄧巴根據猿猴的智力與社交網絡推斷,人類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約是150人,這就是著名的“鄧巴數字”。
150定律還告訴人們,每一個人身后,大致有150名親朋好友。如果贏得了一個人的好感,就意味著贏得了150個人的好感;反之,如果得罪了一個人,也就意味著得罪了150 個人。在求職過程中,接觸不同的人,贏得對方的好感,從而快速積累人脈資源,擴大人脈關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