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晚現場直播中,央視主持人提議,全國電視機前的孩子給父母行拱手禮。有網友們質疑,按傳統“拱手禮”為同輩見面禮,拜父母則為“大不敬”。 傳統禮節中,拱手禮只施及朋友、兄弟、同事和陌生人,對父母只行叩首禮,不能向父母行拱手禮,確實,按照老理應該是磕頭,但是這個場合不適合,其實我個人建議應該有一個深度的鞠躬禮,表示對父母的感恩,也不應該用拱手禮。
拱手禮已經有兩三千年的歷史了,從西周起就開始在同輩人見面、交往時采用了。中國人講究以人和人之間的距離來表現出“敬”的含義,而不像西方人那樣喜歡肉體親近。很多禮儀專家都認為,拱手禮不僅是最能體現中國人文精神的見面禮節,而且也是最恰當地一種交往禮儀。適用場合:重大節日,如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鄰居,朋友,同事見面時,常拱手為禮,以表祝愿。為歡慶節日而召開的團拜會上,大家歡聚一堂,互相祝愿,常以拱手祝愿,婚禮,生日,慶功等喜慶場合,來賓也可以拱手致意的方式向當事人表示祝賀。雙方告別,互道珍重時可用拱手禮,有時向對方表示歉意,也可用拱手禮。拱手禮的姿勢是:起身站立,上身挺直,兩臂前身,雙手在胸前高舉抱拳,通常為左手握空拳,右手抱左手,拱手齊眉,上下略擺動幾下。拱手致意時,往往與寒暄語同時進行,如“恭喜、恭喜”“久仰,久仰”“請多多關照”“節日快樂”“后會有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