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問候寒暄:“最近忙?”“忙著呢。”“在忙什么呢?”“還不是那些事情……”、“別提了,忙得一塌糊涂。”問答之間,似乎都覺得“忙”很正常甚至自豪。
人們每天按照既有的生活和工作規律,從家庭奔波到單位,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在這條線段的任何一點,都會花上相應的時間。對此,很多人已經習以為常,甚至天真地認為,只要我不浪費時間,就可以管理好時間了,其實事情并沒有這么簡單。真正懂得時間管理的人會問自己:我要去哪里?將時間花在這些點上,究竟是否值得?我正在花時間做的事情,有多少具體的意義嗎?我所花掉的這些時間,給家庭和企業,帶來了怎樣的貢獻和回報?
有一匹馬和一頭驢子,它們是好朋友。后來,這匹馬被玄奘大師選中,出發前往印度取經。多年后,這匹馬馱著經書回到長安,重到磨房會見驢子朋友。老馬談起這次旅途的經歷,浩瀚無邊的沙漠,高聳入云的山峰,……神話般的一切,讓驢子聽得羨慕不已!
驢子驚嘆到:“你有多么豐富的見聞呀!那么遙遠的道路,我連想都不敢想。”
“其實,”老馬說:“我們跨過的距離是大體相等的,當我向西域前進的時候你一步也沒停止。不同的是,我同玄奘大師有一個遙遠的目標,按照始終如一的方向前進,所以我們走進了一個廣闊的世界。而你被蒙住了眼睛,一生就圍著磨盤打轉,所以永遠也走不出這個狹隘的天地。”
這個小故事就說明了瞎忙的結果。所不同的是,故事中的驢子無法選擇自己的命運,而我們許多人是自愿選擇“忙”的。或許他喜歡忙碌的狀態,或許他怕別人說他是閑人。但如果你問他“究竟忙什么?”他往往卻答不上來。這就是由“忙”到“茫”了。在這個階段,個人看不清自己的前途,可能盲目跳槽,或者隨波逐流;近些年來流行的“窮忙族”概念,就準確反應了忙而無功的現象。企業看不清自己的主業,瘋狂多元化,不考慮自己的戰略。
如果任由這種狀態持續下去,由“茫”到“盲”了。“盲”的本意是失明,在時間管理這里表示看不見未來,甚至絕望。在這個階段,個人對未來絕望,可能一蹶不振甚至跳樓;企業看不到發展的前景,老板跳樓,企業破產。
必須記住,瞎忙同樣是對時間的浪費。可以忙碌,但不能瞎忙,不能忙得迷失自己,更不能“忙得一塌糊涂”,而要“忙而不亂”。忙碌不等于充實。不浪費時間,僅僅是時間管理的開始,而非全部。
僅僅滿足于不浪費時間,等于只會“節流”而不會“開源”的理財者,一味依靠節約,是無法成為富翁的。同樣道理,只能做到不浪費時間,卻解決不了行為上的忙碌、思想上的茫然、目標上的盲目,同樣也無法得到良好的時間管理效果。因此,在做到不浪費時間的基礎上,我們必須對自己提出進一步的高要求,要求自己可以想辦法讓行動更有序、思想更自信同時目標更明確,保證對時間擁有更多更好的使用能力。這些時間管理的能力,并不是天生俱來的,而是需要后天的不斷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