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問題是我國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教育部長袁貴仁上任伊始就提出“各地要把均衡發展作為教育的重中之重”。筆者長期以來從事均衡管理理論研究,并出版了《均衡管理》著作,均衡管理追求的終極目標是:“管理者均衡地處理好各種錯綜復雜的關系,促進社會、企業及家庭均衡、穩健、和諧、持續發展。”,當社會發展、國家建設、區域發展、企業管理、家庭仁愛、人與自然相處都得以均衡時,社會就實現了真正的和諧。如何使大學生,在思想及其人生定位上均衡發展,特發表淺薄意見。
居家生活與社會生活的均衡 “愛故鄉、愛親人”、“愛集體、愛人民”、“愛民族、愛傳統”,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深得世界各國人民的敬佩。羅曼羅蘭有句名言:母愛是一種巨大的火焰。積極健康有益的情感傳遞、影響、共鳴,可以促進生活事業科學和諧發展。校園內外的親情、友情及消費均衡 威•布朗有句名言:人們聽到的最美的聲音來自母親,來自家鄉,來自天堂。邁入高校里的諸多莘莘學子,大多數始終割舍不下父母、親朋那種至親至愛的親情,但也有個別同學離了長久約束自己的家庭,思想觀念發生一些改變。入校后,除伸手向父母要錢外,幾乎很少或者就不給家里寫信、打電話,尤其是攀比富家子弟同學的生活。 據調查:目前,能主動給父母聯系的大學生人數的僅有68%,還有部分學生出現看不起家長的現象,認為自己的文化水平超出了父母的文化水平,沒必要再繼續接受父母的指手畫腳了。因此,就逐漸疏遠了家庭之間的親情,大部分時間都轉向了師生融合、同學交流、朋友聚會方面的友情之間。 重要的是作為一名大學生要根據自己的家境等實際情況,建立科學的消費觀念,適度創收減輕家庭負擔,增強克服困難、經受生活考驗、承受工作事業挫折的能力。學校學習與社會實踐的均衡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大學生要想畢業后早日與社會接軌,在學習期間,就應該注重積累自己的實踐經驗,只學習不實踐,是學習期間不合理的分配方案,只有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來才會達到用武之地。 某醫科大的馬凡明同學從第一學期的寒假就選擇了打工實習。起先只是給診所燒燒開水,打掃一下衛生干些力所能及的雜活,勤勞的馬凡明同學任勞任怨慢慢地得到醫生護士的信任,開始幫忙拿藥、拿片、譽寫病例,結果一個假期下來學習了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畢業很快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工作。 所以,大學生抓住寒暑長假這個有利時機,實行自我鍛煉,培養與社會的早期交流。這樣才能更好地掌握好、更多地社會實踐知識和社會理論。更好地促進大學生畢業后順利的投身社會。校內交際與社會交際的均衡 西晉史學家、名著《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曾說:“大丈夫處世,當交四海英雄。” 山東大學營銷專業的孟子良喜結朋友,在校就結交了包括老師、同學在內的很多好友,為他畢業后的建功立業打好了夯實的基礎。一次參加活動,“三株集團”一個副總象征性地給了他一張名片。喜歡交友的孟子良則隔三差五的請教其有關營銷方面的問題,時間長了自然也就成了朋友。結果在孟子良畢業后,就被那位副總請到了三株做銷售,由于他的健談,很快就做到了銷售部經理的位置。現在,雖然三株倒了,孟子良卻開起了一家擁有資產過億元的屬于自己的醫藥營銷公司。 大學生到了一定的年齡男女彼此產生好感,但要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在戀愛當中關鍵是要掌握一個“度”,正確對待自己“戀愛觀”,這個“度”掌握好了,不光不影響學習,還會促進雙方友誼和事業的發展。學習與實踐的均衡 大學采用的教育模式是寬松開放式的教育,老師只是宏觀上進行指導,其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生活、自主管理、自主創新的綜合能力,以致達到畢業能早日融入社會,發揮自己的潛能。基礎學科與專業知識的均衡 中國學生有著扎實的基礎知識在國外是有目共睹的。在學校學習好基礎知識是人的一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 我國現代著名書畫家范曾,他的字畫基礎扎實,沉穩,揮筆飄逸,功道老成。這說明他練習書畫的基礎打的好。他雖不是美協會員,但他的字畫在全國乃至世界各國其價值是相當的高昂,每平方尺將近20萬元,就是人們看中了他作畫的功夫和力度,相信,沒有其扎實的基本功,是做不出那些讓人喜聞樂見的好作品的! 就如達芬奇畫蛋一樣,功夫是從基礎學起的。打好基礎是至關重要的,既使你對基礎課不感興趣,也應堅持苦學,不然,將來用的時候就悔之晚矣! 大學專業課的學習具有較強的研究性和探索性,所以大學生要不斷提高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主動克服各種學習困難,學好自己的專業課,做到直接學習興趣和間接學習興趣的結合。 當然,在校多學點東西,做一個多面手人才固然是好現象,但要保持均衡地發展態勢,學習切忌顧此失彼。專業知識與社會常識的均衡 大學生不僅要掌握好基礎學科和專業知識,還應掌握更多的社會常識,提高綜合素質,以達到全面均衡地發展。 社會常識首先就是人際交往,所謂交際一是合作,二是溝通。培養交際能力首先要有積極的心態,理解他人,關心他人。日常交往活動中,要主動與他人交往,不要消極回避,要敢于接觸。 其次,就是基本技能的掌握,比如駕照、法律、新聞采寫、外語、計算機等現實生活中隨時要遇到的基本技能,如果你在學校期間不把這些掌握,應聘工作就比較難,同時到工作崗位上再去學習鍛煉,那么會影響你的發展甚至被炒魷魚。書本知識與社會實踐的均衡 胡錦濤同志指出:“要通過社會實踐,讓大學生們受教育、作貢獻、長才干。”實際上,走出校門的大學生,理論與實踐不能結合,就業時吃閉門羹者不在少數。其實,書本知識與社會實踐兩門課程是不分彼此及高低貴賤的,兩者對人生的發展都非常重要。然而,紙上談兵的理論性的東西只能用于說教,不能用于實踐,就像三國里的馬謖一樣,只知道熟讀兵書,卻不懂得因地制宜,上演了“痛失街亭”悲劇。 李輝,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人類生物學博士。1998年開始,李輝要對長江以南每一個民族、部落、民系進行抽樣調查的科學考察,幾年的社會實踐,他從中越邊境的老山,到南海沙灘的漁村,從貴州的深山老林,到廣東的清江碧水,李輝爬山涉水,樂不知疲。李輝終于收集到了中國南方幾乎全部民族部落的材料。彌補了我國民族學、歷史學、考古學方面的不足,繼而為人類功能基因組、流行病學研究打下了基礎。 因此,只有使書本知識和社會實踐有效地結合,均衡地發展,合理地運用,大學生才能真正成為社會上用得著的人才。 人生觀與事業發展的均衡 興趣是愛好的前提,愛好是興趣的發展和行動。如果一個人對某種工作感興趣,他80%~90%的才能都可順利發揮出來,而且還能高效率地保持長時間的不覺勞累;如果對此工作不感興趣,則他的才能只能發揮約20%~30%,且容易疲勞。
興趣與職業均衡 英國劇作家、詩人莎士比亞有句名言:“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 華羅庚,我國著名的數學家,由于其對數學極濃感的興趣,初中畢業因困失學就自學,他大膽地指出了《科學》雜志刊登的一道數學題解法上的錯誤,引起清華大學數學教授熊慶來的重視,被破例錄用為清華大學數學系的圖書管理員。不到一年半的時間,華羅庚就旁聽了數學系的全部課程。1933年,僅有初中畢業的華羅庚,憑著最近的興趣和愛好登上中國最高學府的講臺。 大學生無論是就讀時選擇的專業,還是就業所選擇的工作,在最大程度上均應以自己的興趣為主導,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工作或事業,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若做了自己不感興趣的事,即使做出點成就,也會很快煙消云散、很快從自己的記憶中被時間的流失而沖淡。 當然,每個人都事事順暢地達到以興趣選擇的職業,也是不貼實際的。社會有社會的分工,事情總是要做的,分工當然就會有不同,就會有差異。但命運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特別是就業人才推向市場的今天,量才所用,各盡所能,從事自己興趣方面的職業,是有著很大的戰略空間的。讀研、出國與擇業的均衡 讀研、出國是大部分同學夢寐以求的夙愿和追求,但在現實生活中,要考慮家庭、能力、年齡、素質等綜合情況,讀研出國并非最佳選擇。大學畢業后,直接就業不枉是促進自己早日成才的捷徑。 某大學金融管理專業畢業的崔明明和周小菊,都以優異的成績被北京一家銀行錄用。后來家境較好的崔明明出國讀研。周小菊經過兩年的努力很快晉升為中層干部,成了單位的骨干。崔明明留學歸來后,卻很久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總體看來周小菊的綜合發展前景要比崔明明好的多。 當前,學歷是很重要,它是就業的敲門磚,是用人單位選擇人才的介紹信。但一定程度上學歷不代表能力,很多明智的用人單位選擇的往往是能力而不是學歷。因此,先就業再學習不乏是明智之舉,在自己上班之余報名參加在職人員讀研或更高的學科,這樣或許更為妥善合理。子承父業、就業、創業與發展的均衡 比爾•蓋茨說:下一個比爾•蓋茨是中國的馬云。馬云說:下一個馬云是創業者。俗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 從穩健發展,磨練自己的角度來講,筆者認為先就業,積攢一些社會知識、閱歷和經驗,然后再確定是創業或承繼家業更為科學。有資料表明,大學生選擇創業,成功率只有3%左右,很多有才華的大學生因受挫太多,影響了整體人生發展。 北京大學畢業的陳生就是一個先就業后創業的成功案例。他先到政府工作,十年后,放棄公職開始創業。由于知識豐富,管理經驗十足,再加上班多年的人脈關系,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很快就在廣州開設了近100家豬肉連鎖店,營業額達到2個億。很快成為廣州的“豬肉大王”。繼而到經營白酒和房地產,打造了“天地壹號”蘋果醋,如今的陳生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富翁。 至于“子承父業”,我們應該站在均衡發展的高度去看問題,具體情況具體對待。晚清中國第一商人” 胡雪巖其家產富可敵國,結果將家業傳給兒子不到十年也被“富不過三代”的古訓所打倒。 價值觀與事業觀的均衡 教育部在《關于加強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均衡的意見》中指出“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均衡工作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 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可見, 國家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均衡問題高度重視。主觀意識與社會現實的均衡 大學生通過多年的學習和實踐擁有了自己的專業知識、處世哲學和邏輯思維,養成了獨特的個性,并形成自己的思想意識。但社會發展是一個群體性、綜合性因素聚集在一起的,難免要有主流、支流之分,而人的個性也是千姿百態、要維持保證社會的穩健持續發展,人們就要與社會現實為友,對有些問題逐步解決。 出生于80后職業是作家、職業賽車手的韓寒,其文筆老練、語言犀利、言談尖銳,小說一直暢銷不衰,可謂80后的另類人物,在職業賽車生涯上多次獲獎,顯示出了他與社會現實為友,與大眾和諧的心態。 2009年春季,溫家寶總理收到清華大學20名畢業生代表的聯名信。他們要求到基層、到邊疆去工作,并邀請總理來清華園共度五四青年節。溫總理看后異常高興,隨在青年節前夕來到清華大學與畢業生代表座談并高度肯定了大學生的做法。 因此,大學生要多多利用學校課余時間走出校門,與大自然、與社會產生更多的交流,真正地做到與社會現實為友。均衡地了解社會現狀、規劃和發展。德法相成有序發展 “德、智、體、美、勞”是要求學生成才的基本準則,是學生守則中要求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里德字居首,就是說,人一生的生存與發展,皆應以德為首、以德為重!古人云:“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就是這個道理。 有報道稱:吉林省的一所學校,1949年新中國成立那一年制作的80張課桌至今仍完好無損,整潔如新。這些課桌是用特殊材料做的嗎?不是,而是這個學校的傳統美德相傳的結果:在新一屆學生到來之際,他們都會遵循老同學那樣愛護課桌,幾十年的蹉跎歲月,使用課桌的同學換了一批又一批,周而復始。這就是一種美德、一種讓人生永久記憶的傳統美德。 子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走向工作崗位做人更要講人品,為官亦要講官德。所謂“官德”,即從政道德,包括思想政治、品德行為等諸多方面的素養。 所為“法”,即法令、國之法律。老子曰:“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大學生們要懂得遵紀守法,誠信做人。否則,就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德法相濟,均衡有序地序發展要自我,大學生們才會有更大的發展。切忌好高騖遠的思想秉性 大學生是未來的人才,是世之驕子,國之棟梁。在就業形勢相對嚴峻的當今,應正確對待自己的選擇,端正自己的就業觀念,擺正自己的就業位置,切忌好高騖遠,盲目增加自己的期望值,做無定性,東奔西跑,最終以委曲求全而告終。 某醫科大畢業的孔靜、孟茹被某省中心醫院選聘做護理工作,孟茹嫌專業不對口而放棄。孔靜則因家庭急需用錢而留任。俗話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孔靜在醫院憑著自己的學識和勤奮,遇到有關問題積極向領導建議諫言。不到兩年就得到領導的賞識和患者的認可,其崗位和職務也相應地得到調整和提升,月工資在萬元以上。 孟茹先到一家制約廠,因不習慣藥廠的氣味辭職,后又到兩家醫院,又因管理太嚴而離職,最長的一家醫院也僅僅工作三個月,待單位發了工資,就把老板給炒了魷魚,如今的她還在到處為工作而奔波。 2010年,我國高校畢業生將達到631萬,就業艱難程度可想而知,因此,作為大學生面對現實,科學擇業,順時代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