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定每年公歷的3月17日為“國醫節”,旨在將中醫中藥發揚光大,造福全世界。中醫乃中國"國寶"之一,有著數千年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成就。說到中醫中藥
養生,《黃帝內經》是一部不可或缺的經典
養生古籍,這部關于生命的百科全書的問世,開創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標志著祖國醫學由單純積累經驗的階段發展到了系統的理論總結階段。現在社會上讓人眼花繚亂的“
養生說”讓人不知所措,我們不妨跟隨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副院長賀娟一起探求《黃帝內經》的
養生智慧。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為古代醫家托軒轅黃帝名之作,為醫家、醫學理論家聯合創作,一般認為成書于春秋戰國時期。該書以黃帝、岐伯、雷公對話、問答的形式闡述病機病理,主張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時主張
養生、攝生、益壽、延年。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編者注:《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