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新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
戰略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意見”的總體思路就是強調破除思想障礙和制度樊籬,營造激勵創新的公平競爭環境,建立技術創新
市場導向機制,強化
金融創新的功能,完善成果轉化激勵政策,構建更加高效的科研體系,創新培養、用好和吸引人才機制。也就是說,“意見”要求從
市場機制、
金融創新、法律及教育等方面來確立創新驅動的制度基礎,以此來推進中國在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的行列。有人說,這是打出了當前中國
經濟改革的第一槍。
一般來說,任何創新都是社會
經濟發展與企業發展之動力或引擎,如蒸汽機、電燈、飛機、計算機
網絡、智能手機等,每一次產品的創新或技術的重大革命都會掀起一場前所未有的
經濟革命,而這些革命都會引發整個社會各個方面的重大變革。而這些變革是全面地推進現代社會進步及文明的動力。
不過,創新不是一個單獨的事件而是一個過程。它不是一個創意的概念,也不僅是一個新儀器的發明或一個新
市場的開發,而是所有這些事物以一種整合方式共同行為的過程。創新既有重大理論上的突破,也有技術革命的出現,及伴隨著商業開發的發明,并由此而形成一場
經濟上、社會上、人的觀念意識中、行為方式上等重大革命。而這些都需要用一系列的制度來保證,如果沒有創新驅動的制度基礎,要達到中國創新上的重大革命是不可能的。
那么,實施創新驅動發展
戰略何以可能?并非是一個
戰略規劃、一項政策、一個指導意見,或某些資源的大量投入就能夠一蹴而就的。而是得從價值觀的形成、創新觀念的培育、教育科技制度改革入手,如果僅是從
經濟層面及技術層面是無法建立起中國的創新驅動體系的。比如,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現在的經驗可以看到,國家對自然科學投入不可說不多。在這階段中,國家對自然科學的投入都是優先的,
人力、物力、財力等哪一方面都是如此。特別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大項目規劃,政府對自然科學的投入更是無可復加,但是這些國家大量的投入結果又如何呢?國外的科學與技術是引進不少,對現代自然科學技術知識的傳播也功不可沒,但這些成就多以是引入、模仿與介紹,而原創性的成果則少之又少,重大的創新更是遙不可及。比如,目前中國的
經濟實力(世界第二)及人口數量(世界第一)都林立于世界,但中國科技實力、創新能力、科技質量等都在世界上只排在20名外,與整個國家實力完全不對稱,最為根本之原因就在于中國創新的基礎制度有問題。
還有,別看國內各種層級的評獎一個又一個,所謂的科學大獎也數不勝數,但是在幾十年的時間里,國內的科學技術成果就是不能夠為世界同行所認可,就是不能出現世界級的創新性的思想、產品及技術。是中國人不聰明嗎?但是,不少中國人一到國外,個個都生龍活虎,個個都十分具有原創性。遠不說,光說華人獲得諾貝爾獎者就連續不斷。是中國投入不足嗎?盡管,國內對自然科學研究投入的不如歐美發達國家,但如果把這些年來國家投入的資金加總,肯定也是一個天文數字。可以說,當前中國人創新能力差,并不在于其資質、投入等技術性表層原因,而最大的問題可能在于我們創新的價值觀、教育體制及創新的機制不足。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創新僅是就創新而創新,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要實施創新驅動的發展
戰略是不可能的,中國進入創新型國家更是遙遠。
因為,從目前的教育體制來看,不僅是采取完全的應試教育,學生的評級標準完全以分數為準,而且學生培養的目的就在于如何就業。在這樣的教育體制下,學生的分數不僅決定了他的素質、能力,是否升級,也決定了他的未來發展前途,決定了他進入什么學校。以分數高低為標準,孩子的創新能力不僅得不到發揮,反之,會受到來自各面的抑制。還有,學生進入大學只是為就業,那么學生在選擇專業時,一定會朝眼前掙錢多的領域鉆,一定會把專業及課程學習當作一種工具,什么有實用價值就學什么,而不是目的。這不僅會導致
人力資源培養的嚴重浪費,也會導致學生的創新觀念喪失。因為,無論是科學發展還是科技創新都不是實用與可預期的,否則就沒有創新而言,創新一定是日積月累的結果。正因為當這樣的教育體制培養出來的人創新能力蕩然無存時,那么實施創新驅動發展
戰略是不可能的。因此,創新就得從教育體制改革、創新價值觀念的重大轉變入手。
同樣,中國科研機構也是如此,當前根本就沒有一套有效的激勵機制讓每一個科研的人員靜心下來做基礎性的研究,去發現新的領域及新的世界,而是在官本位下,爭奪資源與經費,讓科研上的各種資源就是在這種爭奪中消耗掉。我們的研究更強調成果轉化及技術轉讓,認為這樣才能讓新技術研究轉化為
生產力,促進
經濟增長。但是如果的大學及相關機構基礎研究能力差,本來就沒有可轉化的東西,那么這種成果的轉化從何而來?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創新從何而來?因此,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
戰略就得從國內科研體制及重大改革入手,沒有這種重大的科研與教育制度改革,要實施創新發展
戰略同樣是不可能的。
還有,實施創新驅動發展
戰略能否在在國家集中財力優勢的條件下有跨越式發展?這種提法是有很多值商榷的地方。這種計劃
經濟的陰影、這種趕超的觀念對于一般的
經濟發展都是不可能,因為創新完全是取決于個人自由想象的創新能力,要想用資源與金錢堆集來超越完全是不可能的。有些
生產出來的一些產品看上去很風光,但由于創新含量低,這些產品或成果對社會
經濟發展所起到作用卻是十分有限的。所以,“意見”特別強調發揮
市場機制的作用當前是十分重要的,但
市場機制不僅需要一套有效的制度來保證,更需要有相應的制度基礎保證創新驅動的出現。
也就是說,在現行制度安排下,中國需要什么樣的科學與技術,這些科學技術是模仿還是創新,哪一種成本更低、效果更好。如果中國的勞動密集優勢不改變,如果中國的
經濟在短期內不能夠與發達國家齊駕并驅,如果中國的制度安排沒有個人自主創新的條件與土壤,并試圖在國家集中財力的方式來大躍進與超越,那么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是不可能的。所以,當前中國要現實創新為驅動的發展
戰略。就得從基礎性環節入手,就得從基礎教育、科研體制重大改革、提倡思想自由、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入手,為中國的自主創新創造條件與環境。這些才是中國創新驅動發展
戰略的制度基礎,沒有這樣的制度基礎,中國要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是不可能的。
總之,實施國家的創新驅動發展
戰略,就得從一些基礎性的、重大的制度改革入手,要形成及造就相應的環境、條件與制度,任何大躍進與超越都是不可能的;就得從各行各業的每一個具體環節的制度安排入手。這樣才能形成創新的條件、環境及制度,讓每一個人的創新火花爆發出來,并由此引發出中國思想創新、觀念創新、技術創新、知識創新、產品創新等創新大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