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金融博物館書院廣州分院在廣州塔舉行第四期讀書會,主題為《中國企業轉型:挑戰、機遇、方向》。這次讀書會邀請了知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作為嘉賓。 中國如今面臨成本提高、產能過剩的壓力,如何轉型升級、走出重圍,成為目前最為熱點的話題。周其仁說,過去他的研究主要圍繞著體制打轉,怎樣從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但自從前年開始,他開始關注一些新的因素。實地調查走訪一些技術水平較發達國家后,改變了他很多過去的認知,他發現,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提高生產力的重要因素。
在中國經濟學人的圈內,周其仁被認為是“學也學不來”的學界楷模。
幾十年來,他奔走、扎根經濟調查研究的第一線,用腳力、頭腦和心來觀察、理解轉型期中國社會的問題和變革。
炒地王是絕路一條
現場有讀者問周其仁對最近一段時間地王頻出怎么看。周其仁直率地說:“這不是好兆頭。”
為什么不是好兆頭?周其仁解釋,地王,無非是說今天的資源放進去,明天會漲得更高。賺這種錢,并沒有創造出新的價值,真正給人類帶來貢獻。
“如果我們很多優秀的人和優秀的隊伍出現在這個游戲里頭,我們轉型升級就有很大的問題。”解決房地產的泡沫問題,周其仁認為最關鍵就是貨幣政策要穩健,不能因為短期困難,就更多地往市場投錢。
第二是產業界、實業界選方向時要調整思維,不要賺短期快錢,要真正給這個國家、給我們的經濟殺出一條好的路,健康的經濟最后只能靠企業界好好做出好的產品。
“看現在衣食住行,“衣”在全世界都不是太大問題,“食”也進步非常大,“行”現在有高鐵、無人駕駛。到現在為止沒有明顯降低成本的是“住”,就是怎么樣讓大家能住的房子,既舒適又不貴,這才是企業家的目標。把地王炒到最后,所有想干事的人都找不到一塊地去做事,那是絕路一條。”周其仁說。
以色列退役少將也在創業
去年,周其仁跟一些年輕企業家朋友一塊訪問了以色列,那次訪問對他的沖擊很大。
他介紹說,以色列土地面積比北京市還小一些,總人口一共就只有800萬人,但這個國家的初創企業有7000家,在科學技術和創新上,給全球的產業界做出很大的貢獻。
考察的時候,周其仁問一位以色列國防部的退役少將現在在做什么,對方說現在在創業,他把導彈技術用到人體健康上,做成微型的“血管導彈”,在血管里面打血栓,同行考察的企業家都非常吃驚。
新的技術革命正在“醞釀”
前不久,周其仁和一批已經畢業的學生自費組織去美國考察,一共考察了24個項目。回國后,周其仁感慨:“除了我們熟悉的硅谷互聯網創新之外,最近有一個新的判斷,世界技術革命處在重要的醞釀期,這個判斷要引起我們所有人高度的重視。”
他舉了一個例子,如太陽能需要依靠硅片來吸收太陽能。但一整塊的硅片切成硅塊,有大量的能量損耗,成本很高。這次,周其仁去美國考察的一家公司,已經有技術能讓超薄的硅片一次成形,不需要切割,每次出來就是一塊薄片。這個技術能讓太陽能發電成本降低一半。
周其仁問這家公司企業負責人,最關鍵的東西會不會拿到中國生產?結果他說,配套環節都可以拿去,但關鍵環節在美國生產。
周其仁認為,人人會做的東西最容易過剩,只有做跟別人不一樣的東西才不會過剩。“我們能不能在過去基礎之上再往前走一步,在這個基礎之上開發一些原來不太會做的東西,當然這個不是一日之功,但看來我們要往這個方向開始努力。”周其仁告誡企業家們。
周其仁建議,中小企業不一定做高尖端的東西,把品質做好就可以。過去20年,中小企業在打價格戰,你便宜,我比你便宜,他比你還便宜,然后產品材料、用工是不一樣的,產品本身不夠好。“中國產品不是沒有市場,就是差一點,要把低價競爭策略變成提升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