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在國家圖書館學津堂作了“青年成才與中國夢”的講座。胡鞍鋼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每個國家和民族也有自己的夢想。胡鞍鋼形象地比喻,個人與國家的關系就像45度角。
胡鞍鋼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講述了他與中國夢的關系,以及如何實現中國夢的歷程。胡鞍鋼認為,個人與國家的關系就像45度角,橫坐標是個人目標,縱坐標是國家目標,最好的人生和發展方向就是45度線。
胡鞍鋼表示,1991年他就認識到:“個人追求的目標越是接近社會目標,越是有利于社會發展,他的進步就越快,他的才能發揮得就越充分”。中國崛起必然導致中國的人力資本發生非常大的變化。實際上我們每一個人的成長、成才都是社會的進步和社會的需求,也勢必要為社會做出貢獻,尤其要做出知識貢獻。
胡鞍鋼認為,青年學子應該充分把握這個歷史機遇,在國家人力資本不斷擴大的同時,為國家帶來更多的人力資本紅利、科技進步紅利、文化繁榮紅利。
在講座上,胡鞍鋼還推出了《中國特色新型智庫——胡鞍鋼的觀點》新書,據了解,該書收錄了胡鞍鋼關于智庫建設的重要講稿和相關評論文章,是國內第一部專門討論中國高校智庫建設的書。
此外,該書特別介紹了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的實踐和胡鞍鋼本人的體會,闡述了胡鞍鋼對于建設一流高校桔色思想庫的觀點和看法。不同于一般介紹美國等智庫作品,胡鞍鋼在該書中把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作為一個成功案例,用豐富實踐和切身體會回應了中央領導同志提出的“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問題,堪稱這方面的引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