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號筆者出席北京大學“CMRC 中國
經濟觀察(CEO)”季度報告會“十周年專場”時回應了證券時報記者的提問。
對于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15年
經濟增長目標為7.0%,筆者表示,增長目標定在7.0%左右是合理的,而且是有必要的。雖然現在產能過剩,但很多產業需要升級,要升級就要投資,這里有很多的投資機會。
債券置換欠賬
將成銀行可靠資產
近期,經國務院批準,財政部下達了1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券置換存量債務額度。這引發資本
市場強烈反應,作為這一措施的倡導者,筆者表示,“這是一個很好的措施,我也一直在倡導,這個建議被政府采用了。”因為我國政府可投資資源,相對其他國家比較豐富。用債券方式置換欠賬,對于銀行來說,表面上是利息收入降低,但這樣的資金是長期的、穩定的、可靠的資產。
而對于地方債置換存量債務對
經濟的好處,筆者則稱,同樣是
經濟政策,但對
經濟產生的影響已經不盡相同,比如現在的貨幣政策,明明是降準了,但中小企業融資并沒有增加多少。一個相當大的原因就是降準增加了貨幣供給,但地方融資平臺因為有政府保證,同時它們對利息不太在乎。所以,這種情況下,增加貨幣供給以后,就給地方的平臺拿走了。而現在通過地方債券置換出來,就有更多企業以及個人能夠得到貸款,比如包括農戶。
GDP放緩
不是霧霾根本解決之道
近來有媒體人直指
經濟過度發展是引起霧霾的重要原因,對于這個問題,筆者表示,霧霾的產生與
經濟發展的階段有密切關系。第一,中等發展中國家,都是在制造業為主的發展階段。而制造業能源使用密度高,排放密度也高,因此產生了霧霾。不僅中國是這樣,例如老工業化國家——英國、德國、美國,在
經濟發展到制造業階段的時候環境也差,也有霧霾。沒有霧霾除非
經濟發展不經歷制造業階段。第二,中國的能源結構是以煤炭為主的,因為煤炭就是我們的比較優勢所在。而與用天然氣和以石油能源為主的國家對比來講,煤炭引起的污染更加嚴重。同時,研究可替代煤炭能源周期又需要很長時間。
對于治理霧霾必須要犧牲
經濟發展的速度,筆者則表示,國內
生產總值(GDP)增速放緩,霧霾也無法解決。“如果像召開APEC時把工廠關掉,是可以的。但如果一直關掉的話,我們就會回到上世紀80年代的生活水平。” 另外一方面,如果
經濟增速放緩,也就是說,從制造業進入到服務業為主的高收入階段,時間就會更長。因為
經濟放緩,意味著停留在制造業的階段更長,這樣,實際上環境污染受害的時間就越長。
“
經濟高速發展十幾年后,讓我們知道了霧霾的問題。而歐洲快速發展時,就是3%的增速,它們環境惡化有一個世紀甚至更長時間。” 因此,用犧牲
經濟發展速度來解決霧霾的問題,是一個非常好的辦法,但并不是一個針對問題產生本質的解決之道,因為這樣,可能導致我們所要忍受環境惡化的時間會更長。
那么,中國
經濟下一個增長點在哪?筆者根據自己在世界銀行的多年工作經驗表示,
經濟下滑時,正是政府大力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的好機會。“如果在
經濟很正常、很熱的時候,政府再去做大量投資就是火上加油。在
經濟下滑時,各種建材的成本也比較低,來做這些投資活動是最好的。此時,也是民間投資不足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