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4月14日10:08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今年初,一則“中國人每年人均輸液8瓶”的新聞,揭開了過度醫療的冰山一角,引發了全社會的思考。所謂過度醫療,是指醫生違背醫學規范和倫理準則,脫離病情實際需求,實施不恰當、不規范、不道德的醫療行為,包括過度檢查、過度治療、過度用藥等。近年來,我國過度醫療現象屢禁不止,不僅浪費了醫療資源,加重了百姓負擔,而且影響了醫療衛生行業的形象。 過度醫療現狀如何?過度醫療癥結何在?如何治理過度醫療?從今天起,本版將推出“解剖過度醫療”系列報道,追問事實真相,尋求解決之策,敬請讀者關注。 ——編者 “生不起,剖腹一刀5000起;病不起,藥費利潤10倍起。”網上流傳的一句民謠,真實地反映了老百姓看病貴的現狀。 據衛生部統計,我國衛生總費用2005年為8659億元,2010年為19600億元,5年間年均增長13.6%,遠遠超過了GDP的增長速度。其中,既有物價上漲、技術進步等因素帶來的合理增長,也有過度醫療造成的不合理增長。 專家指出,過度醫療猶如一個“無底洞”,吞噬了有限的醫療資源,給國家、社會和患者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無形中抵消了醫保增加給百姓帶來的實惠。 人死了,藥還堆積如山。醫生明知患者是癌癥晚期,根本沒有治療價值,仍在拼命開藥。 “父親去世后,我扔了整整三個編織袋的藥。人都死了,藥還堆積如山,而且都是自費藥。”北京北洋華誠新能源公司職員許京詳說。 許京詳的父親是抗美援朝戰士,家住北京朝陽區小關附近,退休前在一家國有運輸公司工作。2008年6月,老人體檢發現肺癌晚期,已經無法手術。為了治療方便,他選擇了家門口的一家三級中西醫結合醫院。一年多,老人陸陸續續出入院10余次,直到2009年9月去世。此間醫藥費總計50多萬元,當時醫保報銷封頂線是17萬元,其余都是自費。 住院期間,許京詳幾乎天天陪著父親,目睹了治療全過程。剛住院時,父親能吃能喝,但醫生總是不停地給輸液。老人從早晨起床,一直輸到夜里。在輸液的同時,還要不斷打針,有時一天要打七八針。“你見過蜂窩煤嗎?我父親的屁股比蜂窩煤還要爛,密密麻麻都是針眼,足有上千個,我都不忍心看。”許京詳說。 更令他郁悶的是,每次住院,醫生都要給老人開湯藥,但老人根本喝不下,端來就倒掉。為此,家屬多次要求醫生停止再熬湯藥,但根本無人理睬。后來,老人病情加重,但他堅決拒絕住院治療,因為他越來越反感醫生,也不想再花冤枉錢了。許京詳說:“醫生明知患者是癌癥晚期,仍在拼命開藥,而且多數是昂貴的自費藥,實在令人寒心!” 北京某著名三甲醫院的一位醫生告訴記者,腫瘤患者是過度治療的“重災區”。很多病人并非死于癌癥本身,而是死于過度治療。例如,對于一期肺癌患者來說,手術治療后的5年生存率可達到90%。國際上公認的結論是,這類患者術后化療不受益。但是,我國的治療都是“流水線式”的,多數病人手術后都要“被化療”。有一位70多歲的老先生,本來是早期肺癌,只需要做一次手術,花費兩三萬元,基本就可以長期生存。但是,醫生做完手術后,還是習慣性地把他轉給了化療科。在做了四個療程的化療后,病人免疫力急劇下降,隨即肺癌復發,并出現腦轉移,于是又做了伽馬刀手術,結果導致了更大范圍的腫瘤轉移。由于醫生的過度治療,老先生不僅花費了30多萬元,而且踏上了不歸路。 這些癌癥患者的典型案例,只是過度醫療的冰山一角。近年來,“天價藥費”事件屢屢發生,極大地損害了醫生的形象,加劇了醫患矛盾。 濫用檢查是過度醫療的又一特征。北大人民醫院心臟中心主任胡大一說,現在不少醫生問診三句半,立刻就讓病人做CT、造影、核磁。事實上,這些檢查的成本高、創傷大,還可能增加致癌的風險。根據衛生部《醫院評價管理指南》要求,三級綜合醫院CT檢查陽性率應達到70%以上,但很多醫院都未達到。 濫用心臟支架,是過度醫療的典型案例。目前,我國心臟支架使用量連續3年每年增加6萬個以上。在新加坡,需要放支架的病人最多只能報銷3個,如果超過這個數量,醫生需要陳述理由。然而,我國有的病人竟然被放置了10多個心臟支架,被稱為“鋼鐵長城”。對于冠心病患者,國際上放支架和做搭橋手術的比例是7∶1到8∶1,而我國高達12∶1,很多不該放支架的人被放了支架。 由于過度醫療的界限模糊,很難被嚴格認定,醫生總能把過度醫療解釋為合理行為,把道德問題歸為技術問題。任何一個社會現象的背后,都有著復雜的經濟關系。在過度醫療的利益鏈條上,醫院和醫生都是既得利益者。
重慶市江北區副區長高洪波指出,現在很多公立醫院院長把過度醫療歸因于財政投入不足。的確,在公立醫院的總收入中,財政撥款只占10%左右。但是,很多人忽視了一點,醫保經費也是政府補助醫院的重要方式。因此,財政補償不足絕不應成為醫院逐利的借口。 高洪波認為,近年來,醫院和房地產業一樣,已經成為“暴利行業”。例如,重慶市一家三甲醫院5年間的年收入由5億元增加到20億元,這其實都是患者的“血汗錢”。由于政府對公立醫院實行“自收自支、自負盈虧”的政策,醫院創收越多,獎金越多。因此,很多院長只想著如何讓醫院多賺錢,而不關心如何讓患者少花錢。現在,很多醫院都在進行新一輪擴張,其背后隱藏的是難以抑制的逐利沖動。 重慶市紅十字會醫院院長何建國說,醫療消費是醫生主導的消費,而不是患者的主動消費。在信息嚴重不對稱的情況下,很多醫生利用處方權,不斷制造無效甚至有害的需求,把患者當成了牟利的對象。醫生通過大量使用高值藥品、心臟支架、人工關節收取回扣,已經成為盡人皆知的“潛規則”。其數額之大,遠遠超出了醫生的“陽光收入”。 全國政協委員董協良指出,一個國產的心臟支架,出廠價不過3000元,可到了醫院便成了2.7萬元;一個進口的心臟支架,到岸價不過6000元,到了醫院便成了3.8萬元。心臟支架暴利超過販毒,這是一件讓公眾難以接受的事。它的“高利潤”不是因為“物有所值”,而是因“流通成本”實在太高,需要以回扣形式“貢獻”于醫院及醫生們。 在暴利的誘惑下,很多醫生吃回扣如同吸毒成癮,很難主動戒斷。據知情人透露,三甲醫院的一名內科醫生,憑著手中的處方權,每月拿到上萬元藥品回扣,是很尋常的事。某醫院一名退休醫生曾向醫院領導提出,只要讓他出診,他可以不拿一分錢工資,因為他知道,只要有了處方權,就可以拿到回扣。
雖然我國明令禁止過度醫療,但由于過度醫療的界限模糊,很難被嚴格認定,醫生總能把過度醫療解釋為合理行為,把道德問題歸為技術問題。例如,一名醫生即使故意用高價回扣藥替代常規藥,也完全可以用個人經驗、用藥偏好、甚至“病人要求”等理由應對質疑和檢查。 一位法律界人士憂慮地說,利用處方權收受回扣,數額較大的,應以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定罪處罰。但是,如果把這些醫生都抓了,還能剩下多少醫生看病呢?
健康人人關心 學會去偽存真!
連自己的健康都不關心的人怎能做好任何事情?
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順的人怎能與他任何合作?
世間萬事,健康第一!沒有健康,沒有一切!
幸福=健康×財富!0×任何數都=0 !
人人都有基因缺陷,人人都受環境污染!
每人每秒走向病死,速度不同方式不同!
世上沒有健康人:誰也別說“我是健康的!”
走出兩個誤區:“今天我沒病”、“病后能治好”
說明兩個事實:“今天你半病”、“病成難治好”
大官大款大醫百姓,健康面前人人平等,
無論積攢多少財富,等病才治全球無能!
無論多大本事的人在病痛面前都會低下高昂的頭,
無論多大能力的人在醫生面前都會閉上萬能的嘴!
不要等到心肌梗死腦中風才去醫院搶救,
不要等到癌癥長大成形才去手術放化療!
那時有時間也有錢了但是沒有后悔藥了!
(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了!)
被動等病 吃藥打針做手術放化療 遭錢受罪人去財空
主動預防 檢測管理常保健早治療 省錢享受健康長壽
每人每天廿四小時,先放哪里結果不同!時間要管理!
最寶貴的是健康和時間!最值錢的是信息和知識!
按下生活暫停鍵:抽點時間,多獲信息,多學知識!
所有關心自己與家人健康孝順父母不愿等病的朋友:
大家一起來推廣中華養生文化健康素養教育事業吧!
全家老少一生注重養生保健未雨綢繆防病延緩衰老!
不再等病 先分真假,網搜“人人健康生活網”
看張教授在全國政協和中華健康管理論壇講話
祝心想事成:人人健康!家家幸福!天天快樂!爽活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