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和《關于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的出臺,電影產業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國電影產業規模和經濟總量得到大幅度擴張,技術裝備水平明顯提高,電影市場持續繁榮發展。2011年,全國電影票房收入131.15億元,其中,國產影片票房收入70.3億元,進口影片票房收入60.8億元;預計2012年,全國城市影院電影票房收入將超過160億元。
隨著電影產業的不斷進步,全社會投資電影的熱情和信心繼續高漲。2011年我國新建影院803家,截至年終統計,全國城市影院數量突破2800家,在新建影院和新增影廳中,數字化技術得到普遍應用,90%影院都已具備數字放映條件。2011年全國新增銀幕3030塊,平均每天增長8.3塊銀幕。截至2011年終全國城市銀幕總數達到9286塊。在影院和銀幕數量快速遞增的同時,單影院的票房收入也整體一路走高,高票房影院的數量越來越多。
電影院及電影院線無疑是當前文化產業最為熱門的領域之一,受到近年來電影票房的迅猛增長,電影院和電影院線的投資異常火爆。無論是老牌的院線企業,還是新銳的業外資本,抑或如華誼兄弟這樣的產業鏈擴張,各路資本紛紛看好電影院線的投資,都想在具有非凡想象力的市場中占有一杯羹。
為此北京國偉萬禾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特設電子商務營銷與創新商業模式系列課程,特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總裁班網絡營銷授課專家劉東明老師、海航活力影業總經理國偉管理培訓機構創始人陳國偉以及大麥講師團分析影院網絡營銷經典案例和營銷兵法。
案例一、索尼《2012年》真的來了?
如果您想不起來您在哪看過這一廣告詞,那您可以回想一下您最近路過的公交站牌、廣告牌,以及看過的電影預先片。也就是說,您將被即將到來的索尼電影“2012年”的廣告浪潮所包圍。該電影講述的是古代瑪雅人預言的發生于2012年12月21日的一場“全球性災難”。 這部影片在去年就首次推出了營銷和廣告活動。早期的電影預告片鼓勵觀眾“谷歌一下2012年”。
當時,索尼電影公司還沒有為該電影投放任何搜索廣告,一些博客批評其口號誤導了觀眾,與影片無關;而另一些博客則認為索尼是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編造了一個令人興奮的故事。
同時電影“2012年”背后的營銷團隊讓我們積極參與了他們的病毒活動,并期待該電影的上映,我們不禁要好奇,到底有多少消費者會花時間去探索這樣一部深層次的電影。可能有人會說不要緊,有關該營銷活動的新聞報道足夠吸引觀眾走進影院去觀看該影片。而且在這個網絡營銷時代,娛樂公司真的有選擇嗎?
案例二、《愛情呼叫轉移》 冰糖葫蘆串起12位大明星
里面有點小哲理,幽默之外還有點小收獲,作為一部群星賀歲的商業電影,《愛情呼叫轉移》2000萬元的票房無疑是場大成功。正如影片的編劇所說,徐崢好似一根棍兒,串起了12個美女糖葫蘆,而這12位女明星本身就是電影最大的賣點。用請一位熱門女星當主角的費用,交換12位女星每人一兩天的客串,成本降下來,眼球卻吸引來,《愛情呼叫轉移》的明星陣容幾乎囊括了當下最熱點的女星。
在美國票房只占一部電影收入比例的40%,剩下的60%來自于其他可經營的空間或衍生品的收益。“迪斯尼的一個產品能賣多少次?能賣多少個國家?不夸張地講,一個電影做好了有上千種盈利點,而《愛情呼叫轉移》目前做到了幾十種。電影必須按產業化的思路推進,產業開發的空間和價值遠比單一的電影產品的收益大得多。”
案例三、《達·芬奇密碼》四兩撥千斤
《達·芬奇密碼》在全球首映拿下2.24億美元的票房佳績,這和營銷策略有關。“除了用媒體做宣傳廣告,我們用的是四兩撥千斤的品牌綜合推廣。”索尼哥倫比亞國際影片發行公司張苗談起來頭頭是道,“我們收到的宣傳效果是投入3000萬—4000萬元的效果,而實際上我們只投了不到1/10甚至1%的錢”。
我把奔馳汽車的顧客帶進了電影院,而愛立信把《達·芬奇密碼》的電影海報帶到了各個手機零售店。這種品牌的互動,宣傳渠道的共享,特別適用于市場廣大的中國。”張苗在品牌營銷方面的獨特創意,正好契合了他“《達·芬奇密碼》可以為任何商品解開財富密碼”的想法。
電影《達·芬奇密碼》的宣傳幾乎是無孔不入,和手機、汽車、食用油、互聯網、出版社等多個行業捆綁在一起。
案例四、《暖春》小成本,大收益
小成本影片《暖春》是一部農村題材的片子,主要人物只有一位老人,一個孩子,導演烏蘭塔娜也是新人,打宣傳牌毫無優勢。想進入大城市的主流院線更是難上加難。影片制作方——山西電影制片廠和發行方獨辟蹊徑,把目光投向了眾多離農村更近的中小城市,走出一條“小城市包圍大城市”的發行之路。山西電影制片廠廠長李水合甚至直接騎著自行車在許多小城市里宣傳和發行《暖春》。
隨著《暖春》在小城市的火爆,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的院線和影院都向李水合伸出了橄欖枝,要求購買拷貝。這部200萬元成本的影片在全國最終發行35 毫米和16毫米拷貝共744個,收獲了2000萬元的票房,山西電影制片廠的凈利潤達到400萬元,更重要的是《暖春》為該廠《暖情》、《暖秋》的發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形成了山西電影制片廠著名的“三暖”系列電影。
案例五、《瘋狂的石頭》網絡賺取口碑
《瘋狂的石頭》被視為2006年中國電影市場最大的“黑馬”,300萬元人民幣的成本收回了2200萬元的票房,年輕的導演寧浩讓投資方笑得合不攏嘴。影片的發行方中影華納橫店影視有限公司負責人坦言除了影片自身實力外,公司采用的“口碑”發行的辦法也功不可沒。
《瘋狂的石頭》里沒有實力派的大腕,也沒有青春派的偶像,如果單純依靠廣告宣傳是吸引不了觀眾的眼球的,“我們就在口碑上下功夫”。發行方首先在新浪網上通過填寫報名表的形式選取了幾百名觀眾,請他們在北京最好的影院之一——華星國際影城免費觀看《瘋狂的石頭》,“在北京免費場次有四五場”,中影華納橫店影視公司的李小姐回憶說,“后來在上海和廣州也有免費場”,全國免費場次近10場。觀眾口口相傳的效果非常好,發行方又與院線、影院協商,把上映周期從一個月延長到3個月,“有的城市甚至上映了4個月”。在這種勢頭下,發行方把原計劃的拷貝數量從計劃中的30個增加到100個,而最終300萬元人民幣的總投資給中影華納橫店影視有限公司帶來的包括票房、音像版權、電影頻道版權等相關收入是900萬元。
中國的部分電影在2000年以后進入了營銷時代,現在中國每年生產幾百部電影,具有營銷價值的不超過1/3,其他的好多電影沒有渠道,進不了影院。現在中國大片的營銷往往是“事件營銷”,全方位地覆蓋社會,把一些不常進影院的人帶進了影院。比如說《滿城盡帶黃金甲》,全國票房有2.8億元,而1.8億元的票房來自很少看電影的觀眾。
國內的營銷在手段上區別不大,網絡營銷,利用檔期營銷等。但國內一年只有一兩部大片,所以營銷是具有市場獨占性的。而在國外一年有20部大片。
中國影院行業的爆發性增長,伴隨著的是破壞性的市場競爭。2011年全國票房排名前100位的影院中,近50%的影院同比下降,甚者下降幅度高達30%以上;眾多新開影院失去了往年高速增長的驚喜,隨之而來的卻是生存線上的苦苦掙扎,網絡是否能為影院帶來新的轉機?北京國偉萬禾企業管理有限公司此次開設影院電子商務營銷與創新商業模課程,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總裁班網絡營銷授課專家劉東明老師主講的網絡營銷秘籍篇、海航活力影業總經理國偉管理培訓機構創始人陳國偉主講的創新商業模式篇以及大麥講師團主講的網絡票務與創新營銷實務篇,共同解決中國影院行業發展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