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不能在一片改革聲浪中把國有資產變成謀取暴利的機會。
[提要]預計一系列有關深化國企改革總體指導意見和相關配套文件等重磅文件,將于近期出臺,具體涉及央企分類、國資投資運營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員工持股等一些改革中的關鍵性問題,2015將是新一輪國資改革的真正落地之年。
國資國企改革既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頭戲,事關經濟發展的成敗,也是難啃的硬骨頭。自1978年至今,國資國企經歷多輪改革重組,在深度和廣度上不斷向前推進。2013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后,新一輪國資改革再次啟動,并且有望在今年加快推進,混合所有制依然是備受關注的焦點問題。
國資改革勢不可擋
國資國企37年的改革歷程先后經歷了“放權讓利”、“兩權分離”、“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到“國資管理體制建立”四次重大改革主題。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明確深化國企國資改革。6月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召開第十三次會議。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上強調,第一批國企改革試點能否邁開步子,趟出路子,直接關系改革成效。這次會議為自上而下的國資國企改革定調,拉開序幕。從中央層面的連續表態和政策部署可以看出,本輪改革將加速而至,頂層設計的“1+N”改革方案接近瓜熟蒂落。
預計一系列有關深化國企改革總體指導意見和相關配套文件等重磅文件,將于近期出臺,具體涉及央企分類、國資投資運營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員工持股等一些改革中的關鍵性問題,2015將是新一輪國資改革的真正落地之年。
從“管資產”到“管資本”
截至2013年底,國有法人企業15.5萬戶,國企資產總額104.1萬億元。這是中國國企“家底”首次對外公開亮相,被業內視為出臺全面深化國企改革頂層設計的“筑基之舉”。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了“管資本”為本輪國資改革的重點與亮點,這也是與過去所提“管資產”相比的一個重大變化。
從“管資產”到“管資本”,首先是方法上的創新,意味著過去十年以“控制力、保值增值”為核心的改革取向,已到了改弦更張之時。其次,是思想認識上的創新,表明改革的指導思想已從“做大做強國有企業”轉變為“發揮國有資本的戰略性引導作用”。具體來看,管資本就是把資本做活起來,使國有資本證券化、可流動化;國有資產實現形式由實物形態的國有企業,轉變為價值形態的資本。
為何要讓資本“活”起來?因為,一方面在傳統制造業中,過量的國有資本不斷制造新的過剩產能,形成對非公經濟嚴重的擠出;另一方面,在新興產業發展、中小企業融資、重要基礎設施等領域,國有資本的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一些地方政府不得不再建政府“融資平臺”,造成大量政府性債務。
在這種情況下,國有企業做大做強與國有資本應發揮戰略性功能之間已形成某種矛盾,而實現資本流動是有效破解的辦法。資本一旦“活”起來,既可以避免“內部人控制”,同時,將國有資本整合到投資運營平臺后,可以實現有序進退,更好地發揮國有資本的控制力。
按照改革的制度設計,將打造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平臺,即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國有資本運營公司”。作為改革的試驗田,上海計劃在未來幾年內形成2到3家充分發揮投融資和國資流動平臺功能的資本運營公司。
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是管資本的重要實現形式,將負責運營國有資本、管理國有股權,以國有資本價值最大化為目標,對出資企業僅按照出資比例履行股東職責。其性質為企業法人,完全市場化運作,政府對其考核的唯一指標是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
根據已出臺的地方國資國企改革意見,各地對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平臺的定位大致有四個:一是實現政府戰略意圖的重大轉型升級項目和公共服務項目的投資平臺;二是以市場化方式進行資本運作的投融資平臺;三是實現國有資本有序進退的產業整合平臺;四是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創業投資平臺。
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平臺如能有效運轉,不僅將從根本上改變目前低效的國資管理模式,還會給地方政府的經濟治理帶來乘數效應。
保障國家利益、促進民生福祉是改革方向
根據新的平臺模式設計,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將加入國資委和國有企業之間,從而形成國資委——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國有企業三個層級的縱向關系。
其中,國資委是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負責履行出資人的監管職責;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是國有股權的持股主體,負責履行國有資本的運作;國有企業則是從事企業日常經營的市場主體,負責企業的生產經營。這也意味著,國資委對國有企業的監管職能和股東職能或將分開。
在外界眼里,國資委職能模糊。以往,國資委既承擔資產所有者的角色,又承擔了行政監管的角色,有時還越過董事會成為直接的運營者和決策者。這種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角色定位,既造成了企業決策能力和經營效率的低下,同時也加深了行政壟斷,給社會福利帶來巨大損失。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以管資本為主、組建國有資本運營公司,無疑使國資委處于一個亟待變革的位置上。有觀點認為這是要求國資委不再管企業、不再管國有資產,甚至是去國資委化。與此同時,財政部屬意的新加坡淡馬錫公司模式一旦得以在中國正式推行,國資委在改革中扮演的角色將被進一步淡化。
國資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國稱,國資委設立的初衷就是為了結束政企不分、淡馬錫模式是重回老路,“全國人民都不會答應”。
國資委多年管理國資國企,打造出104萬億元國有資產,終究功績不可沒。然而無論改革怎么改,對于人民群眾來說,基于部門權力與利益的改革不是真改革,能最終保障國家利益、促進民生民祉乃是真改革。
民營資本究竟如何“混合”
產權問題,是貫穿三十余年國資國企改革的關鍵線索。在新一輪改革中,混合所有制依然是備受關注的暴風眼。
然而并非所有國企都將成為混合所有制企業,國企和其他企業不同,它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公有制的一個載體,如果不能保留國有資本對涉及國民經濟關鍵領域的影響力和控制力,那么社會主義公有制就名存實亡了。所以誰可改、誰不可改、哪些企業要絕對控股、哪些又可以相對控股,都需由國家頂層設計的指揮棒來決定。
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黃淑和認為:一、涉及國家安全的少數國有企業和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可以采用國有獨資形式;二、涉及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的國有企業,可保持國有絕對控股;三、涉及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等行業的重要國有企業,可保持國有相對控股;四、國有資本不需要控制并可以由社會資本控股的國有企業,可采取國有參股形式或者可以全部退出。
根據各省市已發布的國企改革方案,根據國企功能定位來發展混合所有制成了大多數省份的共同抉擇。雖然具體說法不同、各類型所涵蓋的行業略有差異,但國企改革分類說已日漸成型,大體分為公共服務類、特殊功能類和競爭類。
公共服務類是指帶有公共性或公益性的企業,這類企業以提供公共物品和接受公共補貼為主,主要履行社會公共服務職能,承擔國家公益性或公共性政策目標而不承擔商業功能。
特殊功能類企業包括軍工、能源等領域,這類企業主要承擔國家特殊的政策性功能。對于各省市而言,它們主要承擔當地政府重大專項任務、服務戰略性任務。
競爭類企業主要涉及制造業、商貿物流、房地產、金融等領域,這類企業以市場為導向,以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為目標,屬于高度市場化的國有企業,只承擔商業功能和追求盈利性的經營目標。
目前,民營資本想“混入”公共服務類及特殊功能類國有企業,依然存在困難。在最為開放的競爭類領域,目前的改革方案以“混合產權”的方式,給予了民營資本的進入機會。民間投資主體可以通過出資入股、收購股權、認購可轉債、融資租賃等多種形式參與國企改制重組。
參照當前改革趨勢,民營資本的“混入”門檻將逐步放寬。然而,“混”完后的更關鍵問題是如何提高民營資本在企業中的份額及話語權,這是國企改革過程中易被忽視的部分。在短期內民營資本難以成為大股東的情況下,莫要讓民營資本參與了國企改組,卻被國資完全控制,最終失去發展動力。
憑借內地國資國企改革浪潮,再一次充當改革急先鋒的中信集團擬在港借殼上市,可謂率先給香港送上大禮。光大集團隨后表示,亦有意效仿中信赴港整體上市。當然,內地國資改革將給香港帶來的利好遠不止這些。
除了越來越多的國資國企可赴港上市、拓展貿易外,香港企業未來也可向更多的內地國有企業注資融合。香港在物流、地產、金融等行業的優勢自不多說,“混入”內地競爭性領域企業必將實現雙贏。此外,在內地還未大幅放開的公共服務類領域,香港亦可占先機。比如地鐵交通,內地地鐵系統由國資部門掌控,但是長年虧損,而香港地鐵是盈利的。面對既有資金又有成功經驗的香港伙伴加入,相信內地國企不會拒絕。
來源:紫荊網
責任編輯:lz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