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幣圈兒”是越傻越賺錢,如今風云突變,去年的“百倍幣”紛紛成為“歸零幣”。市場上“騙子太多,傻子不夠用了”!一場極具潛力的“區塊鏈革命”已在中國淪為“系統性騙局”。
但是,除了炒幣,區塊鏈還能做什么?
首先要明確的是:區塊鏈是創造新實體經濟的技術,互聯網,人工智能和區塊鏈三維一體,互為條件,正共同改變著人類社會的競爭格局,創造著財富世界的高維空間。
1
區塊鏈的終極性應用:讓資產成為數字,讓數字成為資產
數千年來,人類的主要競爭對手是人和動物,在優勝劣汰的殘酷競爭中,勞動保障了生存,智慧戰勝了愚昧,思想創造了財富。如今在智慧和財富的基礎上,人類開始面對自己創造的競爭對手,并在競爭中走進了數字經濟的財富空間。
在這里,互聯網是“體力”,機器人是“智力”,區塊鏈是“算力”,三者合一,在不同領域挑戰著人類智商和壽命的邊界,開拓著財富和思想的空間。
具體說來,互聯網傳遞信息,智能化處理數據;區塊鏈交易資產。區塊鏈的終極性應用是在全球化的網絡空間開拓資產數字化的市場。越來越多的資產成為數字,越來越多的數字成為資產,二者之間的融合就是資產數字化。
資產數字化是新實體經濟,最典型的案例是比特幣,盡管人們對比特幣的理解各有千秋,但毋庸置疑的是:比特幣和黃金具有同一屬性——價值存儲。然而比特幣的“挖礦”成本僅為黃金采掘成本的1/20。據CNN報道,每年開采黃金的費用高達873億美元,而在比特幣問世之后,比特幣“挖礦”的花銷一年僅有不到43億美元!
而比特幣的這一優勢,也在推動它加快融入傳統產業。瑞波案例在這方面就很有說服力:據報道,使用了瑞波xRapid平臺交易的金融機構表示,該區塊鏈平臺可讓用戶節省40%-70%的交易成本。并且交易速度也變快了,原本交易時間至少需要2-3天,而現在,僅僅需要兩分多鐘時間就可以完成。轉賬交易速度和成本是銀行選擇瑞波技術的主要原因之一。瑞波首席執行官Brad Garlinghouse在今年6月份Money20 / 20歐洲會議上表示:憑借瑞波技術交易快和成本低的優越性,到明年年底,將有數十家銀行采用該技術。
2
區塊鏈顛覆了以“流程”為核心的思維方式
區塊鏈對實體經濟的最大變革是分布式記賬。如果說,流水賬助推了私營企業,復式記賬助推了公眾企業,分布式記賬則助推了平臺企業。在新經濟的上市企業中,按當前市值排名在前30位的上市公司,幾乎都是平臺企業。
在大數據時代,互聯網經濟的兩大基本定律無處不在:摩爾定律每18-24個月讓數據處理的單位成本下降50%以上;梅特卡夫定律讓數據終端的價值隨著使用者的使用頻次而遞增。以此為前提,平臺型企業一極鏈接數據,一極鏈接用戶,從而構建了一個實體金融化的企業經營模式:市值導向-成本遞減-價值遞增-平臺擴張!
區塊鏈顛覆了以“流程”為核心的思維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以“數據”為核心的設計理念,從而開啟了劃時代的“算力”空間,創造了革命性的“共識算法”,打開了分布式的“云計算”。在數據資源存儲的“云端”,人們能夠開發利用的資源是可以再生的,就像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的廣告語所言——難以計算的價值!
云端和平臺,都是資產數字化的財富空間,以區塊鏈的名義“炒幣”和區塊鏈技術沒有關系,本質上就是用新概念包裝的“龐氏騙局”。由于人性丑陋,“韭菜”瘋長,癡心妄想“割韭菜”的人也會被“割”。在監管缺位的條件下,拼湊一本“白皮書”就圈錢的游戲就是惡意詐騙,天理難容。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這些“歸零幣”的玩兒家們應盡快被繩之以法,才能撥開烏云密布的“偽區塊鏈”融資騙局。
區塊鏈可以構建以數據為核心的資產交易市場,數據+網絡通過分布式賬本創造信任,創造交易,潛臺詞就是“人不可信”。基于區塊鏈技術創造的信任可以大大降低資產交易的信任成本和蓄意詐欺,“以密碼的名義,信任我!”這才是數字經濟時代的“公正”。所以比特幣之父“中本聰”銷聲匿跡,卻留下了三個拉丁文的銘文:“信仰公正,追求真理,讓自由隨風飄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