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普華永道公司根據2018年第1季度的數據,發布了全球市值TOP100排名榜,其中美國以54家遙遙領先,中國以15家(含香港地區2家、臺灣地區1家)排名第2,英國5家位列第3。而按照行業分類,全球市值前100家中有23家為金融公司,消費類為17家,科技類為15家。
“滬指3000不是夢”的這12年
人們常說股票市場是國民經濟的晴雨表,一是它會超前反映宏觀經濟的周期波動,二是股票溢價能支持推動經濟發展的創新產業。
然而在中國,股票市場卻沒有這個功能。以滬綜指為評價標準,2006年首次突破“滬指3000點”。而12年后的今天,滬指重回3000點之下,與這12年來中國經濟的高增長毫無關系。從行業結構看,中國股市的高市值公司是“一桶金,兩桶油”,消費類是茅臺(600519,股吧)和美的,科技類有海康威視(002415,股吧),而代表新經濟的“BAT”都不是A股上市公司,創始投資人與第一大股東也都是外資。
今年3月22日,騰訊的第一大股東南非報業集團首次主動減持2%的騰訊股份,投資17年獲利5152倍!這一消息發人深省。中國A股市場為何沒有中國新經濟的領袖公司呢?魚兒離不開水,瓜兒離不開秧,要理解中國股市與中國經濟的關系,溯本追源,還應從“水和秧”談起。
中國市值前20家的公司幾乎都是國企,這是歷史的原因,因為當初設立股市的政策是“為國企脫困”。直到2005-2007年的股權分置改革與《證券法》修訂之后,中國股市才選擇了“全流通”,明確了保護投資人的宗旨,“滬指3000不是夢”點燃了股市投資人的激情。中小板開盤、創業板開盤,至2012年底,中國股市從“姓國”轉變為“姓公”,民營上市公司的數量超過了國有控股企業,民營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遠高于國有控股企業,中國A股市場的轉型基本完成。
平心而論,中國股市的“秧”還是國企為主,“水”還是散戶為主。盡管如此,改革驅動的一輪牛市刷新了指數上漲的記錄,上市公司數量暴增。12年彈指一揮間,中國股市風生水起,總市值超過了日本英國等發達國家。
2
股市為誰服務?
觀察股市有兩個立場,一是站在投資人的立場看指數漲跌,二是站在融資人的立場看市值高低。
2006年的滬指2700-3000點,與2018年的滬指2700-3000點相比,盡管在同一指數區間,總市值卻大不相同。2007年,滬指6124點的總市值是35.6萬億,其中流通市值約占1/3。而現在,滬深兩市總市值中約90%為流通市值,按照當前總市值50萬億來計算的話,流通市值約45萬億,是2006-2007年的3倍左右。
大數據看股市,投資人很悲催。但股票市場既不為任何投資人服務,也不為任何融資人服務,其本性是獎優罰劣,驅動創新。美國股市是最具說服力的,每一個時代的高市值公司幾乎都是那個時代的創新產業。在鐵路時代,高市值公司是范德比爾特的鐵路公司和卡內基鋼鐵公司;大眾消費時代來臨,高市值公司是摩根銀行和沃爾瑪超市;如今新經濟崛起,美國最高市值的前5大公司都是新經濟的代表,年齡最大的是43歲的微軟,其余4家都不到25歲,最年輕的Facebook今年只有13歲!
股票市場的使命不是扶危救困,而是產業創新,是助推新實體經濟。在投資人和融資人的博弈之中,股票市場決定一個國家的創新成長,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勝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