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
我是公司的項目負責人,甲是上游部門,乙是下游部門,甲來找我,說乙沒有按要求的文檔格式提交文件,他的工作開展有難度;我找了乙,乙認為核心元素已經提供了,轉化格式也就是手到擒來的事情,并且立即按產品部的要求照辦了。乙抱怨說,一點點小事沒必要小題大做。
甲后來又找我,認為當時是因為有我出面,結果才圓滿,所以建議類似的事情還是要寫到流程中去比較好。于是我就和他講了溝通的重要性,我說,找相關人員溝通就能解決的簡單問題,就不要再依賴流程了。但是,他不同意我的觀點,堅決拿法律作類比,認為應該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只要是發生分歧的事情,就應該寫到流程中去。
其實我并不否認流程的重要性,但流程也是靠人執行的,而且流程也不可能規定到事情的所有細節;溝通才是解決爭端的常規武器,不能事事依賴流程;請問薛老師:我的想法對嗎?
薛燦宏的意見:
所謂流程,就是一系列相關動作形成的組合。比如戰場上,士兵射擊的流程可以分為上彈、舉槍、瞄準、扣動扳機;而一場戰斗的流程可以分為制定作戰計劃、物資籌備、動員、部署、實施戰術、打掃戰場、撤退。前者的流程是個體完成的,后者的流程依賴于群體操作。
流程設計的目的,一是保證效果,避免犯錯,能夠完成任務,二是提高效率,借鑒經驗,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務。以做飯為例,效果是確保就餐人員吃上熱騰騰的飯菜,效率是以最短的時間呈現出飯菜。所以有經驗的廚師到達廚房后,先煮飯、后煲湯、然后燉菜、最后炒菜,等到炒菜上桌的時候,米飯和湯也大功告成。
沒有明確的目的,所謂的流程設計就是無本之木,不會長久。有的流程看起來是繁文縟節,但其實有著重要的意義。過去面見君王的時候,必須三叩九拜,目的是讓天下人都要對君王產生敬畏之心,有利于君王執政,有利于天下和諧;現在很多企業都要開晨會、唱司歌,目的是煥發員工的歸屬感、責任感。
業務流程是為達到特定的價值目標,而由不同的人分別共同完成的一系列活動。活動之間不僅有嚴格的先后順序限定,而且活動的內容、方式、責任等也都必須有明確的安排和界定,以使不同活動在不同崗位角色之間,進行轉手交接成為可能。活動與活動之間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轉移可以有較大的跨度,系統工程越是龐大,對業務流程的要求越是精準。
流程是根據經驗積累起來的。社會化大生產的特點就是分工與合作,分工本身也是為了更好的合作。在一個企業里,在一個項目里,也是無處不需要合作,于是合作者之間就要預先有一些約定,并要對所做約定的執行情況進行檢查、驗證。這就是最原始的流程。所以我們首先必須對流程有一個非常理性的認識,流程本身不是目的,流程是實現目標的手段。
當由于同類過程反復出現,而使得某一項約定也不斷重復出現的時候,人們就會不斷積累經驗,不斷完善這種約定的內容,從而使流程不斷地完善起來。所以我們在制定流程的時候,并非憑空臆造或生搬硬套出來的,我更贊成基于最佳實踐形成“好的流程”。經驗和教訓的增多,是流程成熟性的前提條件,在不成熟的時期,隨意性一定比較多,而隨著成熟性不斷提高,法治、規范化的比重會越來越大。
現在都在提倡建立流程,建立流程的目的是什么?是規范化!大家都能夠通過規范化將事情有條理地完成,一旦出現問題可以明顯的知道問題所在,并由相關人做調整。
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編寫適合自己企業發展的流程,來規范自己的員工,讓員工按照既定規則實施自己的工作,如招聘流程、財務報銷流程、立項流程、干部選拔流程等等。沒有流程的制約將出現很多漏洞,程序的規范化,是從事情的一開始就采取彌補漏洞措施的,因為每個當事人不同的經驗、不同的習慣、不同的能力都有可能會造就不同的結果,而程序性的事物是向正確的方向發展的。一旦正確的程序成為人們習慣的時候,那么結果正確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上面所提及的案例,如果沒有流程,甲和乙可能在這個問題上產生較大分歧,而使下面的工作遲遲難以開展。如果有了流程,一切按流程辦,誰也不會再去因為堅持己見而爭執不休。流程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可以防止漏項,使管理更加全面。
團隊規模較小的情況下,如果以前做出的約定有了變化,可以很方便的及時通知到每一個成員。但是隨著團隊成員的增加,組織規模不斷擴大,溝通成本越來越高,流程固化的重要性就越加顯得突出。很多單位用流程圖顯示各部門、各環節之間的關系,一目了然,有著很好的指導效用。
規范流程其實是知識管理的實際運用,但是切記,規范化是有成本的,由于某些流程的特殊性,短期不可能看到顯著效益,但長期來說,起碼能減少同類流程的操作時間,亦能降低人員流動的風險及溝通、培訓成本等等。
但流程是柄雙刃劍,好流程可以保證效果、提高效率,壞流程則是形式主義,犧牲效率,可能勞民傷財。所謂的“好的流程”,就應該能夠促進目標的實現,否則就是一個“壞流程”。
我記得小時候家里清洗帶魚的時候,原先要把帶魚身上的白色鱗片刮干凈,冬天在河水里用稻草一點一點地刮;我干過這樣的活,冷水徹骨、進展遲緩、累得腰酸背痛,非常痛苦;后來有人指點,根本沒有必要進行這個動作,因為帶魚的鱗片不影響口感,而且也有營養。顯然,這是一個“壞流程”。
組織里的流程設計,一不小心就會滋生教條主義、官僚主義。當年朱镕基在上海的時候,獲悉企業辦一件事情要到政府蓋一百多個大印,立馬驚呼:“不改革,上海要完蛋。”可見他對官僚主義流程的痛恨。
某位高人說,因為我們走得太遠,以至于忘掉了出發的目的。
流程沒有必要嚴格定義要做到什么樣,只要整個團隊能夠正確理解并且順利銜接,那么當前的流程就是最佳的。
流程對于執行者的指導作用無容置疑,但也不是說流程越細越好。如果流程確實是來自于最佳實踐,而且是經過不斷改進的,那么這個流程本身就是組織中知識的積累,應該成為對后來者的工作指引;反過來,如果管理者認為重在結果,形式不必太拘泥,不要對員工的自主性、創造性進行捆綁,那就沒有必要設計非常嚴密的流程細節;流程的制定應該以公司規模和管理意識而定,在沒有條件或者不成熟的運作環境中,可以寬泛管理,不強求那么多教條,有基本的走向即可。
工作中的靈活性很重要,硬套流程那應該是職能部門所強調的。靈活性是基于事情層次的劃分和輕重緩急來操作的,當然這些區分需要團隊成員有一致的共識,這也是溝通的必要性所在。但對于重要的節點事件一定要按照流程走,一些小點的事情則可以按照輕重緩急來酌情處理。
由于現實世界的豐富多彩,任何制度、流程都不可能全面覆蓋我們日常所遇到的所有問題,絕對不能奢望所有人只要按照制度、流程,就能夠做好所有的事情。流程、制度只能將成熟的、明確的、可重復的一些基本過程在組織中做出約定,但實際執行中所遇到的千奇百怪的問題,都需要依靠人來解決,溝通異常重要,但制度、流程是人在處理問題時的原則。所以我對流程和溝通的看法就是,他們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配合、缺一不可的。當然,如果人的想法與流程產生矛盾時,首先應以流程為前提;如果確實屬于流程本身需要改進,那么也應該按照一定的規程更新和重新發布流程,而不是簡單的廢棄流程。
所以修正流程是企業中必要的工作,“流程再造”也就成為一度很時髦的詞匯。
你所提出的問題,不是簡單地寫不寫進流程的問題;而是首先你們三個人要達成共識,你們團隊的目標是什么?基于實現目標,所有產生分歧的環節有沒有歷史經驗?基于歷史經驗,我們應該不應該規范各自的工作表現?如果過去的經驗證明,只有按照規定文檔格式提交文件,才能有利于總體目標實現,那就寫進流程;如果有事實證明,按照規定文檔格式操作,反而產生副作用,或者投入產出比不高,那就不寫進流程,注重及時溝通,關注最終的大目標就可以了。
但不管最后以何種方式解決爭端,都必須讓當事人心悅誠服地接受現實,接受你的觀點,愿意接受這樣的安排,這是你作為管理者該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