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孔伯華先生誕辰130周年紀念會暨北平國醫學院校史陳列室(籌備)啟動儀式在全國政協禮堂舉行。孔伯華老先生是孔子第七十四代裔孫,京城四大名醫之一,我國著名中醫學家、中醫教育家。他生前創辦北平國醫學院,艱苦辦學,歷時十三載,桃李遍天下。本次活動由中華中醫藥學會、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共同聯合主辦,旨在通過繼承老一代醫家做人、醫人、育人精神,促進中醫藥事業的繼承與發展。
活動結束后,中國日報網文化頻道對孔伯華之孫,孔醫堂創始人、孔伯華學院院長孔令謙先生進行了獨家專訪。孔先生談吐親和而不失氣魄,舉止間流露著“謙謙君子”的醫者風度,我們講述了孔氏家族行醫育人的精神傳承,也讓我們感受到中醫文化的魅力所在。
中國日報網:本次活動強調繼承前代醫家的寶貴精神,您自己怎樣理解孔伯華先生畢生所倡的“辦診務以求實效,興教育以繼傳承”這一學術理念?
孔令謙:中醫的教育區別于西醫的教育,也區別于普遍的數字化教育,應該說它同中國式的教育一致,在人文方面的教育更多一些。我理解祖父的這句話,首先“辦診務以求實效”,是因為醫學的中心目標最終是人文醫學,最終是要給人治病。所以沒有診務的經歷、沒有臨陣實踐,僅僅是空洞的理論是沒有用的。而在這個過程中,僅僅辦診務也不行,培養出的醫生沒有德行也不行,所以“興教育以繼傳承”。這個教育,不僅僅是中醫教育,也是中國教育的核心——“做人”。我祖父說過這樣一句話:“只有成為一個合格的人,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醫生。”我想各行各業都是這個道理,包括我們中國文化的教育精神也是這樣。
“經典與時尚、中國與國際”也是本此活動包含的主題,您怎樣看待中醫學發展面臨的新形勢?
孔令謙:從中醫學本身來說,時代在變、氣候在變、飲食結構在變、人也在變,處方用藥也一定要根據這些實際問題而發生變化,這正是中醫學有所繼承、有所創新和發展的體現。就像我說的“孔家無秘方”,我們的治病處方不是一方治盡天下人,而是應該因人、因地、因時制宜,辯證施治,才是中醫的精髓所在。從傳統與創新來說,有些人僅僅講創新,而不講傳統。但創新一定是在傳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不是只講創新就可以把傳統丟掉,要在前人的基礎上才能有所創新和發展。就目前全球化形勢來說,經濟全球化雖然聲勢浩大,但最終還是要回歸到文化上的交流和融合。中醫文化存在于中國文化的主體之中,有人的地方就應該有中醫。從目前來講,在澳大利亞、美國、德國等地,中醫正逐步被世界人民認識,這為我們中醫事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
中國日報網:您目前身兼數職,包括孔醫堂創始人、孔伯華學院院長、孔伯華名家研究室主任、孔伯華中醫世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等等,那么您是怎樣協調各項工作的?
孔令謙:雖然頭銜比較多,但我想實質是一樣的。我們希望能在企業探索發展的同時,擔負起中醫文化傳承的社會責任。無論是企業、學院,還是研究室,我們所做工作的主旨和內涵是一致的,只是分工不同,各有側重。我們一直堅持以中醫門診為基礎、健康服務為延伸、移動互聯網為工具、文化傳承為核心、創新產品為規模的發展戰略,發展中醫門診,開展“治未病”服務,探索公益教育,建立對外交流。這次的北平國醫學院校史陳列室,它作為一個展現以往記憶、銘記前人奉獻的平臺,能引領我們在前人的基礎上做得更好,不辜負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
中國日報網:您曾在節目訪談中提到,自己從醫是出于對家族的情感,而弘揚中醫文化、發展中醫教育又是一種普遍的、濟世的情感,這兩種情感之間是怎樣的關系?
孔令謙:中國文化區別于西方文化最核心的地方,在于西方思想基本是向前看注重未來,而中國人更注重記憶和情感,所以說最高的境界是“情感人生”嘛。從我個人來講,從前父親一直希望我做醫生,而我中間走了一段彎路,到04年父親去世時我感到一種使命,也由此增進了對中醫的情感。另一方面,中醫作為一種思想,實際上是來源于廣大民眾,所有醫生的水平是靠患者鍛煉出來的,成果是從歷史中總結出來的。所以我們堅持中醫的傳承與共享,比如在2011年7月將《孔伯華中醫世家醫學傳習錄》以知識共享協議發布,成為中國大陸首部以知識共享協議出版的醫學專著。我認為這種最普遍的東西既然是來源于民眾,最終還是要還給民眾的。
中國日報網:當前“養生熱”成為潮流,社會上有各式各樣的養生方法,您能否給廣大網友提供一些建議?
孔令謙:中醫注重的是“大中至正”,任何偏左偏右、過涼過熱都不好。我個人對養生的理解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做人,中品生活,下品吃藥。應該選擇哪一品是很清楚的,所以說養生的最高境界還是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