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誰聽了下面的故事都難以忘記,因為它不但獨特,而且耐人思 索。
這個故事是原國家總督學柳斌先生講的。當時,我就坐在他的身邊,聽 他講自己的親身經歷,感覺格外深切。
一天,柳斌先生到北京光明小學考察工作,臨時決定聽聽四年級的課。
四年級某班正在上語文課。一位年輕的女教師正在講第17課《麻雀>。這 是俄羅斯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一篇作品,大意是:
一個獵人帶著獵狗走在森林中,發現一只剛出生不久的小麻雀從樹上掉 了下來。獵狗想吃掉小麻雀,卻突然飛來一只老麻雀,一邊發出凄厲的叫聲, 一邊用身體掩護著小麻雀,并最終嚇退了獵狗……
講完了課文,女教師微笑著啟發同學們:
“你們想想看,這只老麻雀的行為表現了什么精神呢?”
“表現了偉大的母愛!”
一些同學脫口答道。這是課文的標準答案,書上寫得明明白白。
可是,一個男生卻提出了幾乎無人想到的問題: “你們怎么知道這只老麻雀是母的呢?” 大家一愣,旋即爆發出一片笑聲,似乎在嘲笑他思維的怪異。那個男生 并不為之所動,堅持說:
“課文中沒有任何文字說明這是一只母麻雀,怎么就歸到母愛了呢?為什 么不可能是父愛呢?” 這時,大家不笑了,將目光集中在教師身上。這位年輕的女老師興奮地 點點頭,說:
“這位同學獨立思考,發現了一個大問題。我們應當把答案改為:這只老 麻雀的行為表現了偉大的親子之愛!”
全班一片熱烈的掌聲。
柳斌先生曾當過江西省副省長,又當過國家教委副主任,長期致力于推 進素質教育。這次,應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之邀,出席素質教育研究實踐基 地的授牌儀式,心中感慨多多。他講這個小小的故事,或許是為了喚起教育 工作者的思考:怎樣對待學生的創新精神?
這位小學生敢于質疑的精神是值得敬佩的。他非凡的勇氣向人們提出了 一個重要問題:許多標準答案并不標準,而突破某些所謂的標準答案,正是 創新的起點。
假若,今天的某個青少年問:“樹上的蘋果為什么往地下掉呢?為什么不 往天上飛呢?”我們會怎么看他?也許,很多人會認為此人弱智??墒?,飲譽 世界的科學家牛頓,當年不就是提出了同樣看似弱智的問題,才有了震驚人 類的重大發現嗎?
這也是一個十分經典的故事:
有個孩子的母親,因為孩子把地剛剛買.回家的一塊金表當成新鮮玩具拆 卸擺弄壞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頓,并把這件事告訴了孩子的老師。老師 幽默地說:“恐怕一個中國的‘愛迪生’被槍斃了?!苯又?,這位老師進一步 分析說,“孩子的這種行為是創造力的表現,您不該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雙 手,讓他從小有動手機會。”“那我現在該怎么辦呢?”母親感到有些后悔。
“補救的方法還是有的?!崩蠋熃又f,“您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鐘 表鋪,讓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這樣,修表鋪就成了課堂,修表 匠就成了先生,你的孩子就成了學生,修表費成了學費,孩子的好奇心就可 以得到滿足?!?
這個故事發生在半個多世紀以前,故事中的那個老師,就是我國著名教 育家陶行知先生。陶行知先生是一個非常崇尚創造精神的人,在他的教育生 涯中,特別重視對孩子創造性的培養。他的教育思想中一個極其可貴的觀點, 就是他的創造教育觀。他提倡“教學做合一”,以做為中心、為目的,而且倡 導“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創造”,提出了“一切為創造,創造為改善生活,提高 生活”的號召。就連他名字也打上了“做”的烙印。陶行知先生的原名叫陶 文俊,又改名為陶知行,后改名為陶行知。
陶行知先生深知孩子們是具有創造力的。一次,他到南通去推廣“小先 生”的做法,寫了一篇演講詞,其中有一段:“讀了書,不教人;什么人,不 是人?!毖葜v結束后,一個小孩子告訴陶行知,詩中的“不是人”改為“木頭 人”更好。陶行知當即贊揚了小孩子的說法,因為“不是人”三個字不具體, 桌子、椅子都不是人,而“木頭人”則給人一個具體的形象。所以,他經常 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號召學校和民眾尊重孩子們的創造力。他認為,父 母們限制孩子做這做那,動輒打罵孩子,實際上是在摧殘兒童的創造力。
社會非常需要富有創造力的人。在這樣一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社會,光 有知識是遠遠不夠的,要想抓住機會,迎接桃戰,必須具備創造力,能夠想 他人不能想的事,做他人不能做的事,這樣才能擁有一定的實力。現代學者 們有這樣一種觀點:當今社會將淘汰一種“文盲”,他們并非目不識丁,其中 一部分可能還有很高的學歷,但他們的能力封閉在被灌輸的知識領域當中, 不會進行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父母們希望孩子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但學到知識是為了什么?當然是 為了運用。怎樣才能把知識運用得更好?是按部就班、因循守舊,還是去創 造更新更好的生活?回答當然是后者。所以,創造精神就像是一雙巨大的翅 膀,孩子學到的知識能夠運用得好,全依賴這雙翅膀幫助他騰飛。
陶行知先生說過:“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
德國作家、理論家盧多爾夫?維恩巴爾格也認為,創造才是教育的最高范 疇,只有呼喚出學生內心深處的創造潛能,才是國家與人類進步的根本前提。 他在著名的演講《知識、教育與人生》中說:“人不光是一面鏡子,用來折 射創造、解釋創造,他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擁有天賦的權利和力量,在現有 的世界中搶占一席之地。他應該以這種創造活動去維護和鞏固這種地位,牢 牢立足于現在,去從事反映其短暫一生的創造……”而父母們的責任,正是 最大限度地開發、保護孩子的創造精神。
要保護孩子的創造精神,我的教育建議是: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鼓勵孩子相信自己的眼睛。 有的父母愛把自己當成 權威,說一不二,要求孩子必須聽自己的或聽老師的,這樣做使孩子失去了 獨立思考問題的主動性。父母應給孩子表達想法的機會,讓孩子用自己的眼 睛看世界。
保護和開發孩子的潛能,培養孩子的觀察力。 感官在一個人的創造能力 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父母們可以經常和孩子做一些培養觀察力的游戲,如 讓孩子在10秒鐘內觀察一個曲線圖,然后畫下來;或讓孩子去摸黑布袋里的 幾何模型,然后讓孩子憑著手的感覺說出幾何體的形狀;您還可以給孩子買 一個望遠鏡或放大鏡,讓孩子觀察周圍或遠處的物體。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個性。 創造性是和人的獨立性、個性分不開的,一 個沒有個性、處處依賴別人的人是難以產生創造欲望的。所以,父母們要在 這方面多注意,可以經常讓孩子去選擇自己喜歡的衣服、頭飾,鼓勵孩子與 眾不同,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經常對孩子所做的事情給予贊揚、指 導,使孩子對自己充滿自信。
引導孩子收集、處理各種信息。 會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人更容易岌揮 其創造性。父母可以經常和孩子談各種有趣的事情,告訴孩子獲取信息的各 種辦法,并告誡孩子注意信息的準確性、時效性。
培養孩子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需要從小 培養。父母要多鼓勵孩子去想象,要鼓勵孩子“把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 經常和孩子做一些加減游戲,如問問孩子把一種東西加在另外一種東西上會 變成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