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中國兒童心理知識科普課堂》進行了第一場微信公益講座,作為本次活動的主辦方之一,北京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我國著名心理學家、首都醫科大學心理學教研室主任楊鳳池教授為本次活動致辭。
我從1985年開始從事心理健康,工作是臨床心理咨詢、心理治療。那么在我的臨床工作當中,在我對來訪者提供心理學幫助,心理學服務的過程當中,我看到了很多成年人他們自己有現實學習、工作、生活中的各種苦惱,人際關系當中的障礙,婚姻情感親密關系當中的問題,親子關系障礙……
當我們深入訪談收集資料評估,我們就會發現,大量的問題來自于兒童早期的一些不恰當的境遇或者是監護人、照顧者的不恰當地對待造成的傷害。
我很早就注意到,我們幫助每一個成人解決他們現實苦惱的時候必須得關注到、必須的得要深入地去剖析他們以往的生活里,在他們比較遙遠的童年,發生了些什么,結果我們無一例外地發現了相當多的問題來自于早年的創傷。
臨床心理學的理論,有一個重要的學派叫做精神分析,它是比較關注一個人的早年的精神生活、早年的客體關系、早年的監護人和他們的關系是不是一個穩定的、理想的、足夠好的一個照顧的關系。對于他以后成年的生活,對他的未來的心理健康,有相當大的影響,有高度的相關。
所以有這一點呢,我就從關注著成人,逐漸轉向關注著兒童少年以及在童年早期如何更好的照顧兒童這個問題。
我現在看到的呢,一個是在成人身上的各種各樣的心理障礙,有適應障礙到最嚴重的接近心理疾病的狀態,那不同層面的問題,其實都不同程度地反應了他們早年的親子關系,他們作為兒童的時候受到了什么樣的待遇,這點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在我們幫助人的時候,我們就必須得聯系起他早年的心路歷程來幫助這個人。
當前我們社會大眾的關注的焦點來看,兒童的恰當的照顧、教育、養育,兒童和家長的關系,始終也是我們專業領域里的專業工作者和社會大眾中眾多的家長爸爸媽媽們,年輕的父母,特別關注的問題。
當我們的兒童,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小學生受到了不恰當的待遇的時候,作為一個專業人員我自己最緊張、最擔憂的就是,這些不恰當的待遇,會對孩子造成什么樣的影響,成年人監護人應該怎樣對待孩子,避免各種創傷的發生。
那我們開設的這個大講堂呢,就想系列的、系統地找我們專業工作者,特別有工作經驗的,特別有理論素養的,理論和實踐結合好的專家,把這些相關的兒童健康安全、兒童恰當的養育、有利于兒童心身健康成長的知識,告知給家長,提高所有家長的知曉率,讓家長和監護人和教育機構和教育者注意到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孩子,我們不應該怎樣對待孩子。一些不應該以不恰當的一些對待發生以后我們應該怎樣做,把負面的影響降到最低。
我就講到這兒,今天我們的大講堂就開始了,今天是第一課,希望各界的朋友、各位的專家、各界的同道、志士仁人,持續地,積極地、熱情地關注我們這個大講堂,關注我們這個項目。
預祝這個項目,這個大講堂獲得圓滿的成功,也希望由我們這個平臺帶給全國人民帶給全國的家長,尤其是年輕的爸爸媽媽們最好的兒童心理健康的知識!
楊鳳池教授:
我國著名心理學家,中央電視臺《心理訪談》節目特邀專家主持;北京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心理衛生協會職業群體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首都醫科大學教授、心理學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導師;獨創《分析體驗短程咨詢技術》;被《人物新周刊》評選為2009年年度人物;全國心理衛生學科首席科學傳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