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呈井噴態勢的中國消費電子市場已成兵家必爭之地。以手機為例,據易觀國際發布的數據,整個中國市場第二季度的手機出貨量已經達到了9039萬部,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36%;其中,智能手機銷量為7711萬臺,環比增長2.4%,同比增幅更是高達101.9%。而在手機之外,平板電腦、智能終端外設、音響等產品類別同樣增長迅猛。
良好的市場前景預期不僅吸引了蘋果、三星、飛利浦、索尼等傳統巨頭進一步加大在中國市場的布局力度,主要市場在歐美的一些強勢消費電子品牌,也伺機加入拼殺的行列。8 月27 日,在環球資源于深圳舉辦的環球電子產品采購交易會上,瑞士音響品牌LENCO 全球首發了四款音響新品,宣告其正式進入中國市場。
LENCO 作為一家有著超過60 年歷史的音響制造商,在歐洲具有深厚的市場基礎和良好的口碑。據LENCO CEO Kresimir 介紹,LENCO 的產品線已發展為傳統唱盤播放機、音響、平板電腦、MP3、體育類、兒童類電子產品等多元化的消費類電子產品,“我們希望在2020 年成為智能消費電子產品全球第一品牌。具體而言,我們并非要超越像索尼、飛利浦這些品牌的體量,而是希望成為消費者眼中高性價比的第一品牌。”
LENCO 的品牌定位,與中國市場需求似有“不謀而合”之意。中國消費類電子產品迭代非常迅速,眾多年輕的消費者都希望得到物美價廉,而又具有品牌美譽的電子產品。但即
便是在歐美市場叱咤風云的著名品牌,要在中國市場獲得成功也非易事。眾多洋品牌興沖沖殺入中國市場,卻因“水土不服”,不熟悉當地的市場需求,不了解渠道銷售的規則等原因,失敗而歸。LENCO 在這方面頗為謹慎,在高調進入之前,做了許多扎實的準備工作。
前哨—營銷重心向亞太轉移
LENCO 最重要的“準備動作”是進行公司全球市場營銷戰略的大調整,“從今年起,我們的全球市場營銷和銷售總部從歐洲搬到了香港。” Kresimir 介紹道,“因為亞洲已經成為全球消費電子市場的核心腹地,制造、供應鏈、市場等都在這。為了進一步的增長,我們將銷售重心轉移到這里。”
在亞洲范圍內,巨大的人口基數和迅猛的經濟增長催生了消費電子的龐大市場,中國城鎮化的持續深入更為消費電子廠商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每年在深圳、香港、上海、新加坡等地舉辦的消費電子展會,都成為廠商爭相發布新品的平臺。
在匯豐經濟學家弗雷德里克· 諾伊曼(Frederic Neumann) 對2013 亞洲消費電子行業的研究報告中稱,科技產業對于亞洲經濟增長至關重要,亞洲各國約有40% 的制造業產值與科技電子業息息相關。因此,伴隨著中國當地需求復蘇,預計在未來將帶動亞洲貿易的增長。
在此背景下,就不難理解LENCO 選擇在2013 年將市場營銷和銷售總部遷至香港,并在環球資源深圳電子展上進行新產品全球首發的 原因。除了中國,LENCO 還同時進入泛亞太市場的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足見其全球布局的野心。
研發設計貼近中國市場
“到離消費者最近的地方去”并非僅僅意味著在營銷方面貼近目標市場,在Kresimir 看來,產品技術和設計同樣需要為目標消費者而變,“雖然我們的研發總部在荷蘭,但我們在香港設有技術辦公室,為的既是更好地連接研發和制造環節,同時也是更加靠近中國這個最大消費電子市場。作為全球性品牌,我們要對各個市場的產品需求有清晰的了解。”
在被問及是否會增加在中國的研發和設計力量,Kresimir 的回答是肯定的,“數年前我們開始在中國配置這方面的人員,接下來會越來越多。而且我們還與當地的設計工作室合作。我們正嘗試將這些設計資源整合起來。”
穩扎穩打渠道戰略
進入中國市場,除了需要過硬的產品實力和巨大的營銷預算,尋找正確的進入渠道同樣重要。在這一點上,Kresimir 的思路非常清晰,在他看來,在新市場的成功之道無外乎兩點,一是好的產品,二是好的合作伙伴。在新品全球首發會上,Kresimir 除了介紹公司的悠久歷史和強大實力,他不斷強調LENCO 選擇此時進入中國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找到了正確的合作伙伴—深圳哈里通公司。
作為一家有著28 年歷史的智能終端外設生產商,哈里通在中國有著豐富的渠道資源,“人生地不熟”的LENCO 正好可與哈里通形成互補:前者豐富后者的品牌、產品資源,后者打通前者在中國的渠道銷售網絡。“我們不想犯錯,不想太過‘傲慢’,所以我們需要當地的合作伙伴。”Kresimir 說道。
具體而言,LENCO 在中國市場的渠道戰略主攻B2B 渠道,借助哈里通公司的渠道資源,并與環球資源合作拓展分銷商合作伙伴。同時,也會考慮開設網上商店等其他渠道,“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在中國市場形成自己的品牌定位,那就是在產品質量上瞄準中高端消費人群,同時價格又較親民。”Kresimir 在談到渠道建設時特別指出。
供應鏈鉚緊中國制造
LENCO 在中國有四家工廠,在中國制造處于成本上升期的背景下,LENCO 有無計劃將工廠搬離大陸?得到的回答非常明確:不會。因為在Kresimir 看來,中國電子產品制造領域的供應鏈能力是無可替代的,“沒有任何可替代的選項。基本上所有消費電子行業大公司的供應鏈都在中國。”
確實,富士康、偉創力、Jabil 等領先的電子制造代工企業紛紛扎根中國。本土、港臺的中小代工廠更是不計其數。隨著國際級公司的進入和本土企業的崛起,中國大陸已成為全球電子制造外包業務最重要的區域。“在消費電子領域,其他國家沒有這個產業傳統,也沒有相應的知識儲備,最重要的,沒有完善的供應鏈。所以,我們會扎根中國。”
采訪最后,Kresimir 談到他對中國的最深印象,就是中國人的“創業精神”和“樂觀主義”。在他看來,這種精神支撐了中國持續的高速增長。或許正是這些觀察,促使他最后做出進軍中國市場的決定。
作者:Nature來源:世界經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