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第二屆中國匠人大會將在西安開幕。昨日,著名學者錢文忠在和中國玉雕大師馬學武做客華商視頻直播時,從中國玉文化談到工匠精神。而作為“工匠精神”最早的提出者之一,錢文忠認為,匠心才是工匠精神的核心。
玉文化蘊藏傳統文化密碼
在本屆匠人大會上,來自全國的數千位匠人將攜帶自己的精品力作,充分表達自己對于“匠人”以及“匠人精神”的理解,其中就有自古備受中國人喜歡的玉雕作品。
為什么人們總是說“君子如玉”,而不是如金、如銀、如鐵、如銅……在錢文忠和馬學武看來,玉文化,是中國獨有的文化,其中蘊藏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基因密碼。馬學武認為,了解了玉,就了解了中國文化。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提倡的儒家文化就是以玉作為載體,將儒家文化的十德賦在玉身上。彼時,人與玉已經融合在一起了,玉如人生。它的物質屬性和精神屬性,表里如一,這也是中國人一直追求的境界。
而在錢文忠看來,中華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如果天地之間,要找一個東西能同時能反映“天人”,那只能是玉。古人說“玉,石之美者也”,其妙處在于中國文化最看重“人間性”,在天然界,能直接呈現在人面前的只有玉,金銀銅等大都需要冶煉。如同圣人,本來也是普通人,不過是“人之圣者也”,和“玉,石之美者也”認知是一脈相承的,“中國文化對一個君子的要求是——即之也溫,因為溫潤而潤物細無聲。而溫潤的玉恰恰也是如此,導致它和中華文化如此的契合,進而成為一個中華文化文化符號。”
匠人不能有匠氣,要有匠心
雖然獲得過中國玉石雕刻行業最高獎“天工獎”的金獎,但在對話中,馬學武在表達自己時,依舊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匠人。在中國傳統手藝逐漸實現復興的當下,“匠人”雖然更多時候是一種文化自信的表達,如同本次引起強烈關注的“中國匠人大會”。但在很多人看來,匠人經常和明顯是貶義詞的“匠氣”掛鉤。那么什么樣的匠人才是一個優秀的匠人?
在玉雕行業,馬學武已經入行40多年。馬學武說,大部分匠人繼承了傳統,卻沒有創新。而如果沒有創新,僅僅是不停地復制古人,作品沒有他所在的這個時代的特點,哪怕手藝再好,也就是一個普通的匠人。
“普通的匠人和國之大匠最大的差距就是‘匠心’。”錢文忠表示,很多人不知道,在人類學中,匠人就是猿演變成人過程中的一個類別,如同“猿人”、“智人”等一樣。遠古時代,“匠人”就是“工作的人”,發明了工具,并不斷改進。當下社會理解“匠人”,更看重他的傳承,認為匠人就一定要繼承傳統,是一種片面的觀點,因為“匠人”這個詞本身就包含著兩個意思——繼承和創新。
在很多年以前,錢文忠就提出了“匠人精神”。在錢文忠眼里,“匠人精神”意味著每一天都是創新。人類發展至今,就是繼承和創新的統一,因為創新活了下來,“匠氣是貶義詞,而匠心確是褒義詞。別具匠心,就是和別人不一樣,會創新。匠氣就是固守傳統,不思進取,不考慮時代的改變。匠心是獨出機杼,跳出傳統的桎梏。匠人精神的核心要素就是匠心,匠心卻絕不可缺。匠心是某種天賦、觸覺、眼界的表現,是與時俱進的。能把一般匠人和大匠的區別開的就是看是否具備匠心。真正的匠人精神是創新和繼承傳統的完美統一。”
“匠心”說到底就是“事業心”
作為中國匠人大會的發起人,前央視著名主持人趙普將自己定義為“守藝人”,希望可以以實際行動守護因為種種原因、正在不停消亡的中國傳統手藝。那么,怎樣才能真正地守護傳統手藝呢?
當某一種手藝面臨消亡時,更多人惋惜時,一邊呼吁有關部門給予政策支持,一邊用購買等方式,即實現產業的方式希望替它“續命”。對此,錢文忠認為,這種扶持,應該是一種事業的態度,而不是僅僅以產業的形式。做產業,講究支出,談回報,而做事業,是不計回報的。一個民族的“大”,需要有足夠的產業為基礎,但一個民族的“強”,則需要足夠的事業,大是強的基礎,“落到匠人身上,像馬學武先生能成為國之大匠,而不是匠人,就是因為在很早以前,他就把玉雕當做一個事業來做。”
“‘匠心’說到底就是‘事業心’。守護中國的傳統手藝,自上而下,都需要‘事業心’。”錢文忠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