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自14世紀文藝復興以來的科學與技術積累,經過自13世紀以來的社會資本積累,終于在18世紀匯合,劃時代的科技發明,導致了工業爆炸式地發展——工業革命。
J.凱發明了飛梭,使織布效率提高了一倍,出現了紡落后于織的現象,引起了紗荒。J.哈格里夫斯又發明了手搖紡車──“珍妮機”,大大提高了棉紗的產量,解決了紡與織之間的矛盾,使紡織業生產出現了飛躍。與此同時,J.瓦特發明了雙動式蒸汽機,并作為機器的動力,在1784年應用到棉紡織廠。蒸汽機的發明,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它雖然不創造大工業,但它給大工業提供了動力,促使以機器體系和雇傭勞動為標志的工廠制度迅速確立起來。在棉紡織業的帶動和刺激下,其他輕工業部門也從工場手工業逐步向機器大工業過渡,進而推動了重工業的技術革新。
以J.瓦特發明了雙動式蒸汽機為標志,人類的視野突然放寬。機器代替了人的四肢,石油煤炭代替了人的體力,諸葛亮曾經借助風火自然力量,而現在,人們可以命令自然力量!從“尋機借助”到“隨時命令”,人類主動策劃的領域得到了極大擴展,“人工自然”進入了策劃視野,人類普遍新增了“整合資源”的策劃能力,標志著繼中國策劃思想之后,世界策劃思想史迎來了第二次飛躍——“域”的飛躍,策劃思想將在更廣闊的領域進行“道-法-術”的巡回提升。
生產線、標準化、大工業、大市場,這是工業革命帶來的四大思想發揮工具。憑借這四大新型工具,人類開始更為大膽地策劃。只要人們能夠想到,機器就能做到,人駕御了機器,機器也俘虜了人——人機一體化。
歐洲的科技成就與先進思想傳播到美國這片處女地,“一張白紙可畫最新最美的圖畫”(毛澤東語),歐洲工業文明在大刀闊斧般再造之后,一個資本主義理想的復印件——美國誕生了。在飽學中華文明之后,明治維新后的日本,高喊著“脫亞入歐”,也向西方文明靠攏。
世界在凝聚,世界在擴張,夾雜著一戰、二戰的槍炮聲,世界級的“春秋戰國”時代在19~20世紀重演。生產線、標準化、大工業、大市場的神話還在繼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格列莫·馬克尼的無線電、博納斯·李的萬維網……,科技成就推波助瀾,《君主論》、《國富論》、《資本論》……,可謂經典紛呈。
摘自WBSA核心教材:史憲文著《現代企劃:原理、案例、技術》,2010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