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SA主席史憲文教授于2010年6月2日首次提出“綠價比”概念,大有取代英國“碳足跡”的意味。就此,史教授強調:西方的“碳足跡”從產品“碳耗量”入手,我們的“綠價比”從產品“減碳量”入手,“綠價比”與“碳足跡”成反比,口號上講“以綠價比消滅碳足跡”,實質上是“以提高產品綠價比,實現削弱碳足跡”。
雖然“綠價比”和“碳足跡”異曲同工,但出發點不同,發展觀念也不同。西方的“碳足跡”規則引入中國,先后成立了十家“碳交易所”,但幾乎沒有生存空間,難以為繼,這說明“碳足跡”理念從根本上與中國經濟難以接軌。“綠價比”則直接面向產品,廠家和政府可根據消費綠值的額度直接獎勵消費者,這非常符合中國節能減排形勢與政府理念——爭取至201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減少40~45%。
綠色是總的概念,它包含三個部分:節能經濟、低碳經濟、生態經濟。所以,提高綠價比,就是廠家努力提高商品的節能值、降碳值、生態值。“綠價比”的背后是把中國政府的政治經濟目標落實到市場經濟中去,即用市場的手段實現節能減排目標。
從“綠價比”出發,中國的節能減排政策可表述為:大力推動節能減排事業,發展低碳經濟,倡導生態文明,努力提高產品的綠價比,削弱碳足跡,確保兌現哥本哈根節能減排國際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