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世界商務策劃師聯合會WBSA主席、一代策劃宗師史憲文教授的手筆,大家分享:
創新通法是創新方法中“輩分”最高的,但其運用要領與專法、特法是一樣的。所以,本節只探討創新方法的運用要領。
創新方法的運用要領與策劃的使命有著密切的關系,策劃使命不同,創新方法發揮作用的方式也不同。
策劃的使命主要有四種類型:變通型、變革型、改進型、引發型。
所謂“變通型”的策劃是指策劃的某些要素不可行,導致策劃整體不可行,則需要引入創新方法,把不可行的要素變得可行,從而使整個策劃變得可行。這是“天塹通途”式的策劃使命,所以稱之為“變通型”。如第八節介紹的《菜刀與火柴盒》案例,原菜刀銷售模型只是“促銷廣告”一個要素不可行,傳統的宣傳手段成本高,送達客戶不準確,而與火柴盒捆綁連接,則成本低,送達客戶比較準確,由原來的不可行變成可行。
對于變通型策劃,以《菜刀與火柴盒》為例,創新方法運用要領如下:
首先,確定傳統策劃模型。盡管傳統的方案已被證明行不通,但還是要忽略行不通要素,忽略自身條件的不足,客觀地、不受現實困擾地展現傳統思維模型。也就是說,以前怎么賣菜刀,現在還是從這個傳統策劃模型開始。
其次,確定不可行的要素。具體指出哪些要素不可行,分析出不可行的原因。也就是說,確定“促銷廣告”這個要素是不可行要素。
第三,嘗試引入創新方法。即針對不可行的要素,嘗試使用創新方法。若使用創新通法,則可逐個嘗試。也就是說,針對“促銷廣告”這個要素逐個使用創新通法嘗試。當發現在消費日用品時,客戶對價格特別敏感,且容易相信別人的消費決策,跟著別人的消費感覺走,所以,可嘗試運用重點法和捆綁連接法。
第四,創新方法精神傳遞。一旦某個創新方法產生了突破效果,則將這個創新方法的精神傳遞到策劃模型中的所有要素中去。也就是說,一旦發現與火柴盒捆綁連接有突破,就把捆綁連接法的精神傳遞到所有其他要素中去。
第五,重新整合策劃模型。把接受了創新方法精神的各個要素再次整合為一體,考察各個要素之間的邏輯關系,考量它們之間是否和諧,若和諧,則結束策劃思維,若不和諧,則以這個新的模型為基礎,返回第二步繼續進行。我們試設想,一旦火柴廠家不予配合,這時,盡管策劃方案還是不可行,但對于使用捆綁連接法變通“促銷廣告”已有了新的認識,可否尋找其他日用品捆綁連接?可否應用逆向法,主動地幫助其他日用品廠家宣傳,反過來實現捆綁連接?
“變通型”屬于基本型,即其他類型都要涉及變通型的創新方法引入過程。
所謂“變革型”策劃是指原策劃思維模型已整體不可行,重新更換策劃思維模型,以求實現脫胎換骨式的變革。這是“起死回生”式的策劃使命,表現為放棄過去所有努力,推倒重來。例如,第十節介紹的《軟件產品與媒介服務》案例,軟件銷售策劃模型已經完全不可行,只能換成融資策劃模型。
對于變革型策劃,以《軟件產品與媒介服務》為例,創新方法運用要領如下:
首先,引入回避法思維。透過原始策劃模型,深入審視策劃真正的目的,回避原課題,圍繞著策劃真正的目的,確立新的策劃模型。劉記軟件公司已經沒有銷售軟件的市場條件(權威的教育部門不再支持),也不具備自行開發中小學市場的實力(后續資金缺乏)。考查其原始策劃的真正目的是收回研發資金,不難發現,融資策劃模型可以實現其策劃目的。
其次,引入移植法思維。移植類似產品的融資經驗與原理,使融資模型要素具體化。不難發現,軟件也是媒體,媒體廣告發布權融資模型適合教學軟件融資情況。
第三,變通新模型至可行。在新的模型基礎上,按照上述介紹的“變通型”策劃使命,開發出新的策劃模型。
可見,“變革型”策劃必須先行使用回避法、移植法。
所謂“改進型”是指原策劃模型可行,但發現某些要素有改進的可能,使用創新方法改進某些要素,使策劃模型優化。這是“錦上添花”式的策劃使命,目的在于自我挑戰,實現自我超越。例如,第八節介紹過的《書香園開盤與高考發榜》案例,若書香園開盤不與高考發榜相捆綁連接,原策劃方案也是可行的,而捆綁了高考發榜,則效益更好。
“改進型”策劃的創新方法運用要領是:對所有策劃思維要素都加以懷疑,把所有要素都視為不可行,假設所有要素都有創新改良余地,分別按照“變通型”運用創新方法。
所謂“引發型”是指以創新方法尋找商機,將尋找到的商機與自身條件進行聯系,以期創造全新的策劃模型,形成全新的策劃方案。這是“異想天開”式的策劃使命。例如,第一節介紹的《一棵希望樹》案例,并非果園經營不下去了,而引入創新,也不是為了改良果園經營而引入創新,而是受“擁有一片美國”的策劃啟發,移植了“擁有一片美國”的策劃模型,新建果園,把農業與文化兩個產業融合為一體,實現了超出傳統果園的效益。
在“引發型”策劃使命下,創新方法是先行的。策劃者往往對個別策劃方法具有傾向性,例如,《一棵希望樹》的策劃者傾向于運用背景轉換法,他會把任何具有全局性的重大事件當成背景去結合考慮,他會從希望工程即將結束海外募捐的事件中思考背景的力量,考量此背景的文化價值,當“擁有一片美國”案例獲得某種成功后,移植法又發生了作用,移植“擁有一片美國”原理,形成策劃模型,運用背景轉換法將這個策劃模型具體地落實到現實背景中,形成《一棵希望樹》的策劃方案,進而促成了果園項目。我們經常講的“神來之筆”,多是指“引發型”策劃。
職業者會經常擔負“變通型”策劃使命,一兩次變通成功,便會形成策劃興趣,積累創新方法,形成帶有創新體驗的工作經驗。這個經驗會使人經常以固有的策劃模型看待工作中出現的問題,自覺地擔負起“變革型”策劃使命,一旦發現自己的策劃模型可替代別的策劃模型,就會產生極大的策劃熱情。自己在“變通型”策劃中所掌握的創新方法一旦在“變革型”策劃中再次成功地發揮了作用,便會對積累的創新方法格外信任,常常不自覺地運用已積累的創新方法看待所有的策劃模型,即使對日常得心應手的工作,也要嘗試引入創新方法,探索改進工作的可能性,自覺地擔負起“改進型”策劃使命。長期運用某個創新方法取得成功,圍繞著這個創新方法形成了經驗群,凡是與經驗相關的事物,都會引發對創新方法的運用嘗試,一旦創新方法嘗試合乎現實條件,便自覺地擔負起“引發型”策劃使命。
習慣成自然。調查中發現,人們使用某個創新方法取得了成功,再次策劃時就會傾向于首先嘗試這個創新方法,這是利益鼓勵和駕輕就熟的心理現象。當一個創新方法使用頻率特別高,取得成功的次數又特別多的情況下,這個創新方法就很容易成為判斷原則——總是把是否能否利用某個創新方法作為策劃任務取舍的首要條件。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創新固化。嚴重的固化,會形成“為創新而創新”的心態。例如,策劃師多次使用背景轉換法取得了成功,便形成了背景轉換法固化,每當遇到策劃任務時,首先嘗試能否有背景可利用,若沒有可利用的背景,應用不了背景轉換法,就傾向于放棄該策劃任務。
上述講的是微觀固化現象。從宏觀上看,也有這種固化現象。
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之前,從人性出發決策市場經營,是一種百試百靈的創新思維方法。由于不斷地成功鼓勵,企業家們干脆把“以人為本”作為一種判斷原則。
創新的固化,使某些創新方法失去了相對新穎性,退出了創新,加入到了判斷原則范疇。所以,創新固化是人類思維進步的里程碑,表明人類主觀行為更加符合客觀規律。每當人類對創新有所固化,社會就向前進一大步,而從此以后,新的挑戰與新的機遇紛呈,人類還需創造更新的思維方法,或者沿著固化的創新方法向更為精密的方向發展。例如,在“以人為本”的環境下,WBSA開發了知本技術,反過來,這種知本技術又把人性化思維延伸到了知識層面,形成新的創新思維方法,這種新的思維方法,在被全人類掌握之后,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個時刻固化為“以知為本”,那時,在嶄新的時代里,還會有新的創新思維方法出現。所以,我們說,創新無止境。
人類對創新的熱情是與生俱來的,運用創新方法的實踐熱情不必號召,只要有機會,人們總會嘗試創新,以證明自己。我們崇尚打造學習型組織,其中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形成創新的氛圍,使更多的員工敢于創新、善于創新、樂于創新,一個人人都能自覺地擔負起“變通型”、“變革型”、“改進型”、“引發型”策劃使命的隊伍,其執行力是不可阻擋的。
十個創新通法是創新專法與特法的根本,我們掌握了創新通法,就可以運用創新通法來進一步地轉化出創新專法和特法。例如,在人力資源管理和企業文化培育中,運用重點法,可能轉化成“榜樣帶動法”,“重點法”與“榜樣帶動法”表述不同,但兩個方法的本質是一致的。理論要與實際相結合,反映到創新上,就是把創新通法轉化成自己工作領域中的創新專法,轉化為具體工作崗位上運用的創新特法。
我們在第一章講述了世界策劃思想發展的歷史進程,認識到了策劃“位”的飛躍,“管理智慧”成為策劃的新使命,在第二章講述了開發智慧和管理智慧的通用思維模型,分別講述了思維模型中的十個要素,在本章就十個要素中的最重要要素——創新方法中的“十個通法”進行了系統闡述。至此,我們應對現代策劃思維模型有了全面的認識。
我們都希望在策劃思維和創新通法的幫助下,能夠擔負起“變通型”、“變革型”、“改進型”、“引發型”策劃使命,甚至能達到專業策劃師的水準,成為管理企業智慧的戰略性人才。這就需要從基本功練起。策劃的基本功是“聽話”,即通過領悟在別人的講話中所反映出來的策劃思維模型(腦圖),來修煉自己的策劃思維。下一章我們將進行“腦圖”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