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世界商務策劃師聯合會WBSA主席史憲文的手筆,大家分享: 策劃思維的第八個要素是“步驟”,在硬讀格式上的對應語句為“通過……步驟”。 所謂“步驟”就是從現實出發,通往預定目標的路線分段。每個分段都具有時空特性,便于規定在每個相對獨立的時空單元內所要完成的動作。由步驟連接起來的相對完整的過程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程序”。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規劃出了九個步驟,也就是把通往目標的路線分成九段:①若跨有荊、益,②保其巖阻,③西和諸戎,④南撫夷越,⑤外結好孫權,⑥內脩政理;⑦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⑧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⑨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把這九個步驟的命名簡化一下,一致起來,便是:①跨荊益、②保巖阻、③和諸戎、④撫夷越、⑤結孫權、⑥脩政理、⑦向宛洛、⑧出秦川、⑨迎將軍。 《隆中對》這九個步驟幾乎詮釋了“步驟”展開的全部理論要點。 步驟分思想類和行動類。思想類步驟是指思維展開的步驟,也就是常說的心路歷程。例如,企業全程策劃的步驟是戰略策劃、生態策劃、融資策劃、管理策劃、營銷策劃。而行動類步驟是指行動展開的步驟。例如,蓋樓要打地基、興土建、搞裝修。就同一個問題,思想步驟與行動步驟往往不一致,例如,涉及企業發展問題,思想上要按照五個步驟進行全程策劃,而在想好后展開行動,則可能從營銷開始。 《隆中對》步驟屬于行動類。行動類步驟之間的銜接必須緊密,既不能相互重疊,又不能留有空隙,且步驟連接起來的程序顯得十分順暢。《隆中對》步驟以一個“若”字開頭,就像數學題中的“假設”一樣,只要起點成立,終點即可達到,也就是說,只要“跨荊益”的第一步成立,“迎將軍”的第九步就能達到。這既像站在現實面向未來進行步驟安排,又像站在未來給現實提出一個具體任務。“跨荊益”中的一個“跨”字,說得籠統,既可以是“占”,也可以是“借”,又可以是“賴”,總之,要不擇手段地解決根據地問題。有了根據地,接下來就要“保”,憑借荊、益兩地天然的“巖阻”,大打保衛戰,實行的戰略防御政策。但這個防御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接著第三~第六這四個步驟,分別用“和”、“撫”、“結”、“脩”搞好西、南、東、中,為北爭曹操創造良好條件,這個條件就是可從容等待天下形勢變化。一旦有機可乘,就兩路進軍——“向宛洛”和“出秦川”,形成戰略進軍和包圍之勢,攻心為上,從而達到以勢取勝——“迎將軍”的效果。 商務策劃對步驟之間銜接的緊密性和程序的流暢性要求也很高,之所以把步驟對應的硬讀格式語句確定為“通過……步驟”,就是強調程序要通順。例如,旅游區規劃的思想步驟是:交通、觀光、購物、餐飲、娛樂、住宿。這六個步驟之間看似沒有必然的聯系,但對于業內人士來說,內在的聯系是十分緊密的,請品味某策劃師的下列闡述: ……無論是什么樣的旅游區,其開發問題的考慮程序都是大體一致的:第一個步驟是交通,人不去不行,不方便去也不行,不節省時間去還不行,高費用去更不行,所以,“交通”不僅要“通”還要“交”,不同的交通途徑、不同的交通工具,可供游客出行方案的選擇盡量充分;人到旅游區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觀光,先滿足眼睛,所以觀光就是第二個步驟;飽完了眼福,就會有好心情,這“情”字是由“心”字旁和一個“青”字結合而成的,人若有情,心里就發青,心里一發青,就會激動,一激動就容易拿出錢來買東西。而特別激動的心情一般能維持5分鐘,按旅游的速度,5分鐘能走百米左右,所以,要在距離觀光景點百米的半徑內設置購物中心,這就是第三個步驟——購物;東西買多了,沉甸甸的,平均80米左右會產生疲勞感,容易停歇,停下來就容易產生食欲,所以,第四個步驟就是餐飲,餐飲中心最好與購物中心距離80米左右;由于多是朋友們結伴旅游,吃飯就是聚眾,聚眾就容易鬧事,非法的事兒不能鬧,也不敢鬧,可以鬧點合法的事兒,所以,第五個步驟就是娛樂;娛樂完了,“電”放完了,就得去“充電”,充電就得休眠,就得去睡覺,所以住宿是第六個步驟。一個旅游區把交通、觀光、購物、餐飲、娛樂、住宿,這六個步驟都做到位了,這個旅游區也就大體建成了。可見,商務策劃的步驟連接也是十分緊密的,其程序也是通暢的。 上述我們闡述了整理步驟的標準:銜接緊密,程序流暢。 細心的人不難發現,“跨荊益”和“保巖阻”兩個步驟不能顛倒,而“和諸戎”、“撫夷越”這兩個步驟似乎可以顛倒。這就引出一個問題:上下步驟之間有幾種典型的關系呢? 所謂“步驟關系”是指前后步驟排序的必要性依據。“步驟關系”主要有如下四種: 1、因果關系:前一個步驟是原因,后一個步驟是結果,前一個步驟未完成動作,后一個步驟不能動作。例如,蓋樓中的打地基和土建兩個步驟,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前后兩個步驟是因果關系。我們把按因果關系步驟排列起來的程序稱為“因果程序”。《隆中對》中的“跨荊益”和“保巖阻”兩個步驟之間就是“因果關系”,因為若不能跨有荊、益兩個戰略要地,就沒有巖阻可保。旅游區開發的“交通”與“觀光”兩個步驟之間也是“因果關系”,如果交通不到,怎么能觀光? 2、時機關系:前一個步驟在時間邏輯上在先,后一個步驟在時間邏輯上在后。例如,企業發展歷程中的“小型企業階段”、“中型企業階段”、“大型企業階段”,三個步驟,邏輯上應當先成為小型企業,后成為中型企業,最后成為大型企業。但也有些企業從成立那一天就是中型企業,后來因經營不善變成小型企業。這是實際發生的特殊情況,并不能否定企業發展的“小-中-大”時機邏輯。我們把按時機關系步驟排列起來的程序稱為“時機程序”。 《隆中對》中的“結孫權”與“脩政理”兩個步驟就是“時機關系”,外面搞不好外交,內部建設就難以專心致志地進行。如果反過來說,弱國無外交,先抓內部建設,后抓對東吳的外交,把兩個步驟顛倒過來也未嘗不可,這樣顛倒雖然也講理,但不符合諸葛亮的時機觀念。 在旅游區開發中,“觀光”與“購物”兩個步驟也是“時機關系”。“購物”在“觀光”之后,并不是說非得在觀光之后才能購物,而是強調游客表現出來的人性特點具有時機特性。 3、權重關系:整個程序上的步驟按重要性,從不重要到重要排列,或從重要到不重要排列。例如,在企業人力資源挖掘中,有些企業按戰略性人才、戰役性人才、戰術性人才順序排列。我們把按權重關系步驟排列起來的程序稱為“權重程序”。《隆中對》中的“和諸戎”、“撫夷越”、“結孫權”三個步驟就是從不重要到重要排列的“權重關系”。 4、并列關系:整個程序上的步驟沒有嚴格的先后順序,甚至可以隨意先后顛倒。例如,做拼盤菜,先放什么,后放什么,沒有嚴格的規定,廚師可以按自己的習慣排列順序。我們把按并列關系步驟排列起來的程序稱為“并列程序”。 在一個程序上含多種關系者是“混合程序”,《隆中對》就屬于“混合程序”。 兩個步驟之間具有某種“步驟關系”,而多步驟之間還具有“節奏聯系”。所謂“節奏聯系”是指多個步驟所形成的態勢。 對于行動類步驟來講,一般地,多個步驟連接起來形成的基本態勢是:奠基、過渡、沖擊。例如,《隆中對》中的九個步驟的節奏是:跨荊益、保巖阻,兩步“奠基”;和諸戎、撫夷越、結孫權、脩政理,四步“過渡”;向宛洛、出秦川、迎將軍,三步“沖擊”。這種“三段式”節奏聯系就像籃球比賽的三步上籃:持球、上步、跳投。 需要格外說明的是,如果步驟太多,則不好把握,步驟太少則不利于階段性判斷與調整,單就步驟數量來講,“奠基、過渡、沖擊”態勢的三步是最佳的,既便于把握,又便于行動中調整。知道了行動步驟這個節奏特點,我們在考慮行動步驟時就可首先嘗試三大段分步,然后再細致分解之。 對于思想類步驟來講,一般地,多個步驟連接起來形成的基本態勢有三種:外向推進型、內向拉近型和外內交叉型。 所謂“外向推進型”就是從行為主體出發向行為客體逼近的步驟節奏聯系。例如,市場營銷的行為主體是企業,行為客體是客戶,從企業到客戶,思想步驟逐步逼近:產品定位、價格定位、渠道定位、促銷定位、品牌定位。 所謂“內向拉近型”與“外向推進型”相反,是從行為客體出發向行為主體逼近的步驟節奏聯系。例如,市場開發,從客戶到企業,思想步驟逐步逼近:用得上、買得起、信得過、看得中、急著用。 所謂“外內交叉型”就是對外與對內兩個思想方向交替的步驟節奏聯系。例如,企業全程策劃:戰略、生態、融資、管理、營銷,戰略向企業之外想象,生態向企業之內思考,融資向企業之外籌劃,管理向企業之內考慮,營銷向企業之外拓展。 除了上述介紹的三種基本態勢,還有“正反合三段式”、“抽象-具體浮現式”等等,因不常用,在此不再贅述。 戰場、市場、商場,凡是競爭之處都要先取勢,而取勢要從思想開始,思想的力量主要體現在步驟之間蘊涵的態勢之中。 許多做事的步驟與程序經過大量的實踐業已成熟,我們只需要學習即可掌握。例如,慶典活動的步驟,無論是婚禮慶典、企業店慶還是國家國慶,都按照“發布期待”、“廣泛動員”、“連貫焦點”、“一舉推出”、“輻射久遠”五個步驟展開。生涯規劃的孔子方案也具有普適性,它由六個步驟組成:十五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愉矩。成熟的商務理論都具有態勢卓具的思想步驟和行動步驟總結,例如,市場營銷、企業管理、股市融資等等。 程序步驟不變是相對的,變化是絕對的。在信息革命的浪潮沖擊下,越來越多的企業需要流程再造,就是把過去成熟的業務流程加以改變,以適應新的技術與新的市場環境。 對于步驟與程序,人們最關注的是起點與終點,起點是從自身現有條件直接生成的第一個步驟,終點是策劃所要達到的目標,一旦步驟與程序確定,中間步驟就可以按部就班執行,放心后的決策者將把起點與終點直接聯系在一起,把第一個步驟與目標直接聯系起來,讓現實與未來直接對話,這種思維現象叫做“始終短路”。 既為了強調步驟與程序的過程性,又為了形象地體現“始終短路”現象,我們把步驟改稱“決策點”(the point&step of thinking),把程序與目標連接起來稱之為“決策環”(the circle of thinking)。“決策環”是一個封閉的圓環,逆時針方向是從第一個步驟(決策點)出發,途徑其他決策點到目標,再從目標到第一個決策點;順時針方向是從目標出發,途徑所有決策點到第一個決策點,再從第一個決策點到目標。第一個決策點與目標可直接聯系——“始終短路”。 決策環與決策點概念也形象地說明了決策思維的間斷性和連續性。人們的思維總是一點一點地進步的,同時,人們的思維總是力圖從現實通往目標,連續起來,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環路。決策思維既間斷又連續的特性,類似“光”的物理特征——波粒二象性。 在決策環和決策點概念的基礎上,我們再談談程序與步驟的整理問題。我們在改進原有步驟,或在創建一個新的程序時,如何做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證整理到位呢?這里,我們介紹一下步驟規劃與程序整理的“一專四突出”要領: 1、排除判斷與創新的干擾——專心致志地整理。這是整理步驟與程序的總原則。人們常犯的錯誤是把判斷和創新過早地引入整理過程,還沒有確切地知道問題本身是什么,就開始考慮某些步驟的可行性,就開展局部創新,從而把自己的頭腦與別人的頭腦攪得亂作一團,這就是大會容易跑題,長會容易跑調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們在整理過程中要時刻問自己——是否還是在整理?是否已經跨進了判斷或創新階段? 2、抓兩頭帶中間——突出目的性。一頭兒是自己具有的原始條件,一頭是策劃目標,抓住原始條件,考察走向目標的途徑;再抓住目標,考察實現目標需要什么直接條件,為了具備直接條件,還需要什么間接條件。兩頭兒對進,最終匯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封閉的途徑,這個途徑就是程序。初步整理出程序后,應正反兩個方向貫通幾遍,檢查各個步驟之間聯系是否緊密、關系是否明確、邏輯上是否具有連貫性、程序是否完整、態勢是否明朗,根據檢查結果再行完善,直到滿意。 3.抓大問小,層層突破——突出徹底性。要善于“打破沙鍋問到底”,每個步驟都有可分解性,只要能分解下去,就努力分解下去,力求把整理進行到底,形成極其深入的決策環系統。理論上說,整理的深度是無窮的,所謂進行“到底”是把自己的整理能力發揮到底。我們說,管理上不能越級發布命令,但領導者需要越級了解下屬的行動步驟,這樣才能使對下屬的命令具有針對性,使工作檢查減少盲目性。我們把在大決策環的基礎上再整理出小決策環,形成多個決策環集于一體的程序體系稱為“決策環系”(見:旅游區開發決策環系)。 4.抓上下兩級悟中級——突出兼容性。在工作中,絕大多數人既有上級領導,又有下級部屬,所以,既要領會領導意圖,又要指導下屬工作。為此,在企業實踐中,最簡單的整理需要達到三層,頂層是領導需要掌握的決策環,你需要了解、領會領導的思路,所以,領導掌握的決策環你也應當掌握;你還需要整理出自己應當掌握的決策環,知道自己應當如何行動,并應得到領導的認可;你還需要掌握下屬應當掌握的決策環,以便領導下屬和檢查下屬的工作。當自己的決策環既有利于貫徹上級的決策環,又有利于為下級決策環創造條件的情況下,自己的決策環才能便于執行。這種上下級之間決策環相互連接、相互支持的情形,就是所謂的“思維兼容”。 5.抓語句命名求規范——突出規整性。步驟是行動的指南,既然是指南,容易記憶是很重要的。所以,決策點命名不僅要反映步驟的內容實質,還要雅致,每個決策點字數最好一致,詞組結構最好具有某種語法規律可循,讀起來朗朗上口。例如,前面提到的“慶典活動”步驟,每個決策點均由四個字命名,“發布期待”是動賓結構,“廣泛定員”是偏正結構,“連貫焦點”又是動賓結構,“一舉推出”又是偏正結構,“輻射久遠”則是動補結構。而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所有的步驟命名都是動賓結構,具有極強的行動感。總之,同環上的決策點命名要盡量信達雅。 從上述闡述中,我們又有了一個新的概念——決策環系(Family circles,FC)。所謂“決策環系”是指由上下級決策環兼容而成的多程序體系。我們習慣地把上級決策環稱為母環(the mother circle,MC),相對地,把下級環稱為子環(the son circle,SC),立足母環稱子環的子環為孫環(the grandson circle,GC)。 子環是以母環上的某一個決策點為課題而形成的決策環,孫環是以子環上的某一個決策點為課題形成的決策環。理論上說,母環上有多少決策點,就可能有多少子環。在實際策劃決策中,往往把最緊迫和最重要的決策點作為課題,率先形成子環。《隆中對》中母環有九個決策點,而最為緊迫的決策點是第一個“若跨有荊、益”,一個“若”字道出這個決策點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當時劉備尚無落腳之地,根據地不解決,后面的步驟就無法展開。在整個赤壁之戰過程中,諸葛亮一邊協助東吳破曹,一邊盤算著如何以最小的代價“跨有荊、益”,曹操被火燒連營之時,也是“跨荊益”子環成熟之日,此時東吳周瑜正全力以赴抗曹,無暇顧及接下來如何與劉備爭奪荊州,思想落后,導致周瑜及東吳在與諸葛亮競爭中始終處于被動地位。劉備如愿占領荊州,后來又取得了益州,諸葛亮把全部心思放在了“保其巖阻”和“西和諸戎”上,無暇一如既往地關注荊州,加上關羽的大意,東吳的預謀才后來居上,劉備失去了荊州。“跨荊益”這個決策點有兩個用途,它既是戰略第一步的內容,也是戰略第七步的組成部分(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正因為這個子環不是路過即可,需要長期保持其有效性,所以,在失去荊州后,《隆中對》的母環已難以貫徹到底。可見子環對母環的重要性。 上述講述了決策環的多層深入問題與決策環系的概念。 專業策劃師還須注意:運用創新方法可改善決策環,甚至可徹底改觀決策環或決策點。例如,圓珠筆的發明,運用回避法后,課題都發生根本性變化,解決問題的步驟和程序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任何步驟與程序的實施都是需要耗費時間的,企業家的投資與其說是“花錢”,不如說是“花時”,《隆中對》母環的九個步驟需要多長時間實施完畢呢?離成功還有多遠呢?如果需要奮斗百年,劉備當時就得坐到地上!這就引出了一個新的策劃思維要素——時間,如何預計時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