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形式主義,這個早已經被歷史打進死牢的禍害,可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現在,即使小學生也知道形式主義是有害的。但是,就是這個人人皆知其弊的形式主義,無論在哪個時代、哪個國家都有其生存的溫床,即使是小學生,也不得不為了迎接上級教育部門的檢查,回去叫媽媽又是洗衣,又是洗澡
打開電視,廣告迎面而來;走進商廈,大部分產品都有包裹自己、獻媚消費者的精美包裝。眼花繚亂的廣告、包裝作為產品的外在形式強勢的沖擊著無辜的消費者。對此,有人則認為,“這是非常嚴重的形式主義,甚至是企業對消費者的欺騙和誤導,嚴重造成了社會資源的浪費”。說這話的不是別人,他正是我們今天的訪談嘉賓——著名
經濟學家鐘朋榮先生。
“品牌不是廣告打出來的,更不是包裝包出來的,需要的是務實、腳踏實地”針對企業對于消費者的誤導,著名
經濟學家鐘朋榮一直難以抑制內心的憤慨。就是這樣一個有血有肉、勤勞務實的
經濟學家,今天將要向我們展開他對品牌的評論。
品牌的定義一直眾說紛紜,概念是研究所有問題,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今天的訪談也就從這個概念性題目開始,鐘朋榮先生會給出他所定義的簡單理解。
主持人:現在關于品牌的定義有很多種說法,您是如何定義品牌的?
鐘朋榮:品牌啊,我認為一個是溝通,一個是安全,還有就是身份。溝通就是買者與賣者的溝通,既然是品牌,賣者就要對買者有承諾;安全,消費者購買品牌,是因為其安全保證,比如喝蒙牛的牛奶,可以順手就撿起來,而不用考慮它是否存在安全隱患;而身份則是高檔品牌帶給消費者的滿足,比如車要寶馬奔馳、手表要勞力士,這是一種保障,一種檔次,或者說某種意義的炫耀。
主持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品牌已不能再簡單滿足于基本功能上,還要必須滿足消費者的價值需求?
鐘朋榮:是的,比如很多小孩子喜歡穿耐克,感覺很酷,像喬丹一樣。
主持人:歐典地板被曝光后,您曾經專門就此發表對于品牌的名和實的關系,那么你今天能否準確地告訴我們一下名實之間的關系?
鐘朋榮:我認為,企業還是要腳踏實地做內部建設,先實后名。
主持人:但是像恒源祥、蒙牛都是以虛帶實、以名帶實,并發展得不錯,你如何看待?
鐘朋榮:歸根結底,還是他們的產品好,如果光是打廣告,結果沒有產品,他又何談發展?就拿蒙牛來說,他很快就回到了“實”上來了,他把國際上好幾個國家的先進的技術都搬了過來,然后進行研究,最后再形成了蒙牛產品的內涵,蒙牛的牛奶喝過的人確實有口皆碑呀!況且,象這樣的企業,幾個還可以,多了就麻煩了。
主持人:您如何看待虛和實的關系?
鐘朋榮:一定要在“實”上下大功夫才可以,“虛”只是
市場經濟競爭下的一種手段。但是現在,中國的廣告太多了,尤其我對于中國保健品行業的部分廣告很有意見,我認為那都是信息污染,某種程度上信息污染的危害可是大于環境污染啊!另外,不要在面子上,包裝上浪費過多,我認為這是形式主義,是對
經濟的扭曲。中秋買2個月餅,竟然要花1000元。消費者買的是月餅,不是盒子啊!再比如買書,簡單的一本書要幾十、上百元,可內容呢,卻是東拼西湊、粗制濫造!中國社會過度包裝,浪費資源錢財,消費者不堪重負。這都是不注重實際,搞牌子工程所導致的泛濫。
主持人:月餅、保健品的確很重包裝,既彰顯了商家的品牌
形象,又給了消費者(送禮者)以體面,這是不是因為其屬于禮品,而一定程度的重視包裝也是應該的?畢竟他們跟平時的生活用品不一樣。
鐘朋榮:無論是保健品也好,平時的生活用品也好,過度包裝都是一種浪費的行為,是不可取的。有些產品,比如蛋糕,為了干凈衛生一定需要包裝,但是包裝沒必要那么高檔華麗。所以,總的來說,產品的包裝要盡量的減少對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污染,現在過度包裝的問題已經非常嚴重。
主持人:這是不是消費者的需求所導致?
鐘朋榮:不是,是企業、
生產者的誤導。還是企業沒有真正的理解品牌。整個
市場過度包裝反映企業急于求成的心態。消費者是被動的、無辜的。以出書為例,讀書的大多不是有錢人啊,窮書生啊,他們為了買書,可能幾天不好好吃飯,對于他們而言,并沒有要求包裝如何,而只要能看、看到好的內容就可以了。所以,企業建設品牌還是要務實,而不要務虛。
主持人:也可能大家對“務實”和“務虛”的理解程度有所不同吧!因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早已過去,代替它的是“廣而告之”。因此也就有了“產品須要營銷、營銷需要宣傳、宣傳需要
形象包裝”的邏輯,實際上很多好產品的暢銷,也大都源于其營銷策略、廣告宣傳策略。對此,您怎么看?
鐘朋榮:的確,你說的有道理,信息時代爭得就是消費者的注意力,“酒香”也要走出去,這是
市場經濟的法則。但是,包裝屬于宣傳手段的一個方法,宣傳是營銷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營銷、宣傳、包裝都要講究度,并非越多越好,因為現在社會上過渡包裝的現象太嚴重了!
主持人:您一直強調、做品牌要務實專業,可以適當地做些宣傳。能
形象地說明一下應該怎樣把握這個“度”嗎?
鐘朋榮:還是就拿這個出書為例,我多么希望有這樣一家出版社,他的稿費是最貴的,而他的紙是最差的,他的書也是最便宜的,那么,他的品牌自然就打出來了。
據統計,2005年,僅北京市每年產生的近300萬噸垃圾中,各種商品的包裝物就有約83萬噸,其中60萬噸為可減少的過度包裝物。而在全國每年的城市固體廢物中,包裝物占到了30%。全國每年平均
生產襯衫12億件,包裝盒用紙量就達24萬噸,相當于砍掉了 168萬棵碗口粗的樹。每
生產1000萬個紙盒月餅,包裝耗材就需砍伐上百萬棵直徑在10厘米以上的樹木。過度包裝不僅對環境保護構成威脅,更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而這些浪費,有多少是源于企業對于樹立品牌的誤解。
社會有分工,品牌要專業
品牌的威力已經為國人所認識,強勢品牌足以開拓、占據更廣闊的
市場,所以借助品牌的影響力而走品牌多元化道路,成為很多企業難以抗拒的誘惑。國際上,品牌多元化比較成功比如西門子、三星等,西門子不但在手機上有很好的業績,近來在廚房用品也為人津津樂道。
主持人:您如何看待品牌多元化?
鐘朋榮:我還是贊同品牌專業化,不要盲目擴散。畢竟社會是有分工的,你一個人怎么可能占據所有產品呢?沿著一個領域鉆進去,把這個哪怕是很小的領域做專、做精了,你就該成為這個領域的老大了。如果你總是琢磨打火機,那么你就會成為打火機專家,你就能做得好、做得精。現在中國存在著品牌迷信,認為品牌是萬能的,一個企業里品牌越多越好,這是很危險的。
主持人:我們知道,您對中國企業的現狀非常了解,并擔任很多大企業的顧問,你認為哪些企業在品牌專業化上做得不錯?
鐘朋榮:我最認可的是格蘭仕,義烏小商品批發
市場。比如格蘭仕,微波爐做得非常好,現在已經成為國際品牌的
生產基地。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將軍畢竟是少數
在意識到品牌對于中國
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后,一股強勁的“品牌熱”在中國興起。
主持人:現在中國各界對于品牌很重視,有人說稱之為“品牌熱”,你是否認可品牌熱這種說法?
鐘朋榮:什么是品牌熱呢?企業還是要踏踏實實的。
主持人:品牌已經關乎到我國的宏觀
經濟發展,企業建設品牌不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么?
鐘朋榮:品牌分兩類:一個是對消費者,更多是針對中間商。比如我常說的格蘭仕。我們常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將軍畢竟是少數,我們的更多的企業還是要把士兵當好。社會是需要分工,社會不需要那么多品牌。
主持人:但是面對外資進入中國,并購中國民族品牌,這個現狀也是很令人擔憂的啊?
鐘朋榮:不要著急,著什么急呢?他們并購我們,我們也可以并購他們啊!放心,中國的企業沒問題的。我們幾億農民出身的中國人,現在
生產的皮鞋可以賣給全世界,這是一個多么不容易,又多么令人振奮的進步,所以,不要著急,一步一步來。品牌也是,如果我們的企業家面對競爭,急功近利的打品牌,最后害的是自己。每個國家的世界知名品牌都是有限的,幾十個足矣。中國同樣并不需要那么多的品牌,更多的企業還是要踏實的做好士兵。這樣,可以減去很多不必要的浪費,中國才會更理性、穩健的發展!
主持人點評:
是啊!“我們幾億農民出身的中國人,現在
生產的皮鞋可以賣給全世界,這是一個多么不容易,又多么令人振奮的進步”。鐘朋榮先生深邃的眼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始終帶著一絲憂患,同時不斷在強調“品牌要務實、專業,可以適當作點宣傳,但不要為了搞
形象包裝而扭曲
經濟”。他的每一句話似乎都發人深省,談吐間不但表達出他對中國品牌的理解和建議,更能領略到他勤奮、務實的風格!
1988年,憑借一直以來超過常人的努力,鐘朋榮從普通中專教師,直接被調往中央,當時在社會引起強烈關注。他本人從此正式開始了
經濟學的研究和實踐。正如他自己所言,“京城四少”的稱呼并非浪得虛名,而是靠著自己的努力務實得來的。如中國企業,最需要務實。
幾億農民出身的中國人依靠著自己的努力,利用三十年時間,使中國從農業國家發展到工業國家,GDP持續上升!這在很多國家看來是一個奇跡!快速的發展使中國整體的社會環境發生問題,比如環境污染和浪費、尤其是社會浮躁的心態!作為
經濟學家,鐘朋榮比普通人更深刻的審視著中國的發展和存在的問題,在適當的機會給與警示,“中國是幾十億農民打下的天下,可以如此快速發展,已經非常令人振奮,但千萬不要著急。”因為著急容易滋生浮躁,更因為著急而忘記這個社會的發展終極目的是什么。
“為了這個國家的良性發展,民眾的
健康生活”!他的出發點讓人敬佩。所以,中國的企業不要著急、切勿浮躁,惟有務實、穩健和富有耐力,方可發展得更長久,中國的品牌才能更
健康的成長,中國社會才會更加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