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場一派樂觀的觀點是認為中國經濟進入新周期,悲觀的觀點則是去杠桿、去產能、錢荒等存在各種問題,我既不樂觀也不悲觀。不樂觀因為我不認為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周期,不悲觀是中國貨幣政策還有很大回旋余地”,6月2日,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樊綱在2018資產管理發展高峰論壇上如此表示。
樊綱認為,中國還需要一定時期的調整,清理掉過去兩次經濟過熱帶來的后遺癥,比如杠桿率過高。中性貨幣政策不能解讀為擴張性,也不能解讀為緊縮性。比如1萬億貨幣降到9000億,這是流動性緊張,但通過調整政策恢復到1萬億,這個舉措并不是擴張的,是中性的。
對于貿易戰問題,樊綱認為,中美貿易爭端問題離結束還早的很,美國貿易赤字是無法解決的,儲蓄率低,美元又是國際儲備貨幣,所以美國的赤字問題不是只跟中國,沒其他國家都存在,只是中國最大。為何中國最大,因為美國很多高科技產品不愿出口,不愿意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平衡兩國貿易。美國處罰中興,不讓買美國高科技產品,這加劇了貿易赤字,因此貿易赤字解決不了。
中國過去40年,第一個階段增長靠著比較優勢,靠著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第二個階段增長就靠相對優勢或者后發優勢,引進外資、消化吸收,但現在美國發現我們考學習吸收日益強大,開始限制。我們就不能再形成路徑依賴,從依賴學習別人,轉向自身創新機制和能力。
因此,樊綱認為,在改開40年之際,美國貿易戰標志著中國經濟進入增長的第三個階段,就是自主研發新階段。
另外一個新階段,樊綱總結為消費進入新階段。此前中國儲蓄率過高,高儲蓄率的反面就是消費過低,需要提高消費,降低儲蓄率。這其中一個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上一代掙錢的人已經進入退休階段,退休人員的消費增長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退休人員消費是負儲蓄,目前正在形成這種態勢。
因此,改革開放40周年的當口,中國進入了兩個節點,一個是自主創新階段,一個是消費增長階段。未來的投資機會既有高科技領域的機會,又有消費升級和消費服務的機會。因此,中國不缺投資機會,就看你選擇好選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