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學說和真氣運行養生實踐方法是“治未病”的好方法
無論是健康方面,還是在其他方面,預防遠勝于治療。我國中醫素來注重養生防病,“治未病”是中醫的一個傳統特色。《黃帝內經》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將疾病分為“未病”、“欲病”、“已病”3個層次,并認為“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
“醫者,養生之余事也。”如果人們養生好了,醫生也就成了一件多余的事物。
中醫“治未病”的思想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中醫養生被得到政府和人們的廣泛認同。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中指出:要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在醫療衛生事業上,堅持預防為主……2008年1月25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隆重舉辦了首屆“治未病”高峰論壇,同時啟動了“治未病”健康工程,深入開展“治未病”工作,宣傳“治未病”理念,推廣中醫“治未病”技術方法,探索構建中醫特色預防保健服務體系,更好的使中醫藥服務于人民群眾健康。同時,2008年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同志在全國中醫藥工作會議上指出:“中醫學中有一個理念:‘上工治未病’,我理解就是重視預防和保健的醫學,也就是防患于未然。要求扎實推進中醫“治未病”試點工作,為中醫醫院全面開展中醫“治未病”工作,構建有中醫藥特色的預防保健服務體系提供經驗。
事實上,李教授在多年的行醫實踐中,深感醫生如果只等待病人就醫,所起的作用有限。古人提倡的“治未病”,正是人民群眾的迫切需要。于是,醫術精湛的他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逐漸放棄了行醫,轉而實踐預防學。
那么,如何“治未病”呢?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未病先防呢?
李教授認為,根據《內經》等經典理論,無論是未病防范于未然,還是已病救其于萌芽,關鍵取決于人體經絡的真氣運行。因此,只要人體內真氣充足,貫通經絡,旺盛地運行,調和氣血,補益臟腑,就能扶正祛邪,有病治病,無病防病,抗衰延年。“真氣運行養生實踐方法就是這樣的功效,它是《內經》預防思想的養生實踐方法。
于是,醫術精湛的李教授后來放棄了行醫,開始推廣自己獨創的既可治病,又可防病的真氣運行養生實踐方法。李教授說:“授人于魚,不如受人于漁”,“數十年來我用自救的方法救治眾人,就是希望人們遠疾謝醫。”經過五十多年的實踐推廣和臨床科研證明,該方法的預防疾病、保健養生的功效顯著。
真氣運行養生實踐方法以其強大的治病防病、保健養生效果和短期通督、立竿見影、簡明易學、老少皆宜、適應面廣、無副作用、操作簡便、隨時隨地可自己鍛煉等特點非常適合普及推廣,讓老百姓輕松掌握切實可行又有效的“治未病”保健養生方法。因此,練好該法,就好比隨身帶了一位高明的天然保健醫生,隨時隨地可保健、修復自己的身體。
2008年9月24日,國家衛生部副部長、中醫藥管理局局長 王國強 專程看望李少波教授時說:“政府實施了“治未病”健康工程,真氣運行養生實踐方法正是“治未病”的好方法,可為國家預防醫學作出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