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整體低迷,導致外部需求疲弱。人口紅利迎來拐點,使得勞動力成本不斷飆升。內憂外患之下,曾經支撐中國經濟前三十年騰飛的傳統制造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對于未來的工業發展,連世界領先的德國都有很強的危機感,技術上至少落后數十年的中國又怎能泰然處之?
在中國,互聯網服務型企業大紅大紫,面對“互聯網+”浪潮,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大力推進互聯網化轉型,促進企業轉型升級。在“二次創業”的號角聲中,無數的傳統企業開始了再度創新的創業征程,但是精英化的組織模式在傳統的市場上可以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卻無法適應新興的互聯網市場。
吳曉波表示,“80、90年輕人,他們成為中國最大消費人群,財富掌握在60后、70后、50后的手上,除了談戀愛能跨時代以外,很多產業本身很難跨時代,所以很多傳統企業轉型轉不過去很正常。”
但是,吳曉波也強調,“后發優勢在互聯網對傳統制造業沖擊這個層面上是體現得是最明顯的。”互聯網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對傳統行業進行改造,無論是盈利的模式,還是銷售的方式。可以說互聯網正在重新定義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而中國無疑在這方面走在了前面。電子行業的創新,讓日本對傳統發達國家實現了超車,而這一次,隨著信息化革命的到來,機遇的大門正朝著中國打開。
那么,互聯網時代,如何定義技術創新?如何運用大數據推進轉型升級?
吳曉波舉了一個例子:一個做奶粉的企業家,他們現在引進了一套基因檢測技術,然后可以幫助嬰兒生下來以后, 就幫助檢測他的基因,大家知道嬰兒體質會不一樣,有的偏過敏,有的一些有一些自己的需求。根據你的基因檢測,可以為你的嬰兒配置奶粉,這個價格說實話多少錢很多人都愿意付,它不是由成本決定的,是由消費者的心理決定的。
這家浙江公司只要告訴消費者,我的奶源、奶粉的品質,和全世界是一樣的;其次,能夠為嬰兒定制一款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奶粉。其實,基因檢測是一個很成熟的一個技術了,他就拿來用,這個時候他就擺脫了成本的競爭,形成了自己的獨家的核心能力。這種就是屬于積木式創新,而且我們浙江有很多企業,都已經在做這樣類似的事情就是借外力,借外力有一種特別好的方式,叫做跨國并購。
當然,一味的依靠跨國并購的話,這條路走得并不會太遠,為了降低跨國并購的很多風險 ,這時候就需要一點創新了。“創新有兩種,第一是發明性創新,第二是應用性創新,當人們把技術買回來的時候是可以直接利用的,德國和全球的這些技術有很多發明性創新,我覺得在技術理解上,大家是沒有什么大的一個差別的,有區別的是應用場景,就是不同國家的一個消費場景,就是中國人喝咖啡的消費場景和德國人喝咖啡的消費場景是不一樣的。消費場景的應用,對一家企業的本土化創新的需求,會造成完全的不同。中國人做應用性創新是全世界最強的,因為我們的消費市場非常的感性,我們是全世界最大的消費品市場的一個試驗場。然后你拿回來以后,中國就可以進行各種各樣的應用性創新。
至于大數據推進轉型升級,那就很好理解了,如果很多產品它非常充分,或者是較好地利用大數據的話,它的空間可能會更大,就會有非常好的利用點,吳曉波指出,一個企業的銷售渠道,假如都可以通過大數據都完成,那么這大數據,就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當中,一個非常好的利用點,可以說,未來一切的生意都是數據的生意。在制造業的新浪潮當中,如何站在潮頭,關鍵還在常說常新的四個字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