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房價“頂風”上漲的現象拷問
房地產業從來就是一個牽動廣大居民、社會和政府敏感神經的“焦點行業”。剛剛過去的2009年,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并未根本性好轉的情況下,中國房地產市場率先“復蘇”,價量一路攀升,目前北京區域市場房價租售比達到1:1000,北京遠郊區房價已普遍過萬元。近一年來,全國很多城市房價也是一再刷新歷史記錄。
政策方面,2009年12月以來,隨著政府“保8”目標實現無虞,政府開始出手治理樓市亂象,房地產市場風云激蕩,預示著新一輪房地產市場調控的開始──溫總理談話、二手房稅優“2改5”、土地新政、“國十一條”、存款準備金率上調、“國十九條”、“房產保有稅”率先試點,物業稅山雨欲來……。政府對房地產新一輪調控新政頻出。
然而,市場似乎并沒有理會中央調控政策。只是在2009年年底,中央調控政策密集出臺之時,樓市出現過短暫觀望期(價穩量跌)。春節假期一過,樓市便開始集體發力,價格繼續上攻。3月召開的全國“兩會”上溫總理“要保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言猶在耳,“兩會”閉幕后的第2天,北京土地市場就接連誕生3宗“地王”。以至于民間發出樓市到底是“總理說了算,還是總經理說了算”的自嘲式的疑問。而房地產大佬任總說了: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從來都是邊調控邊上漲,靠中央政策不可能把房價降下來。
近來,京城住宅商品房均價超過2.5萬元,四環內均價逼近4萬元。尤其是3月份以來,全國范圍內出現房價“野蠻上漲(如4月初北京某樓盤一夜間漲價4000元,致使上千購房者圍攻、抗議)和購房人瘋狂搶購的局面。
樓市如此亂象,令百姓揪心,社會憂心,政府擔心。有關樓市的“泡沫論”、“轉折論”、“續漲論”、“崩盤論”,口水泛濫……。
二、背后三大推手分析
那么,2010年的中國房地產市場向何處去?成為房地產業和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熱點和焦點。
房地產市場邊控邊漲的背后,真正的推手是什么?
對于2009年的房地產快速回暖并創新高,我曾在其他文章(例如《關于2009年的中國樓市回想與解讀》)中,先后從政策面(三大因素)和需求面(七個因素)兩個方面作了十項分析。這里,筆者對當前政府調控下房價“頂風”高攀的背后利益博弈的三大推手稍作分析:
第一大推手:地方政府
毫無疑問,政府是房地產市場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我國房地產市場發展的早期,中央政府對房地產完全市場化的期望值過高,希望借市場化手段,以市場的靈活機制和效率,解決長期以來老百姓住房嚴重短缺的矛盾,因此,給予了房地產市場很大地扶持。1998年房地產全面市場化以來,樓市快速發展和價量一路走高,政府的支持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雖然自2003年以來,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穩定和治理房地產市場的政策乃至法規,但是,“保障房地產市場健康穩定發展”從來都是“主旋律”。中央政府出于拉動經濟、改善民生的考慮,從來就不想打壓房地產。
就中央政府而言,經濟發展與民生幸福同等重要。政府決策思維的前提或者習慣是:首先要保證經濟發展,然后是追求民生幸福。因為在政府看來,沒有經濟發展就不可能有民生幸福。因此,我們可以看到,2007年11月世界性的金融風暴襲來時,政府出于保障經濟發展的目的,迅速出臺了一系列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在房地產領域,是接連推出一攬子“救市”政策,包括連續降息、下調存貸款準備金率、降低首付比例,減收契約稅、免收交易印花稅和土地增值稅,放開二套房貸限制、存量房貸7折利率優惠,等等。同時允許地方政府自行制定鼓勵住房消費各種減免政策。
2007年11月至2009年一季度,是房地產市場因受金融風暴影響遭遇的短暫“寒冬期”。為了幫助房企“過冬”,各地方政府除了把中央政府的政策用活用足之外,自行出臺的“救市”政策,其“智慧”甚至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例如,購房辦戶口(很多城市出臺了買房辦理城市“藍印”戶口的政策),有些地方甚至將開發商的商業行為變成政府公務人員的任務──給公務員和地方干部分配賣房任務,“招聘制教師買房可轉正式編制”,“發放購房補貼”,“買房者子女中考加分”,等等。
在這樣的政策環境下,有一些地方政府為房地產“托市”的如此創造性作為,房地產市場這匹脫韁的“野馬”若不再一次奮蹄狂奔,豈不有負苦心?正如社會輿論普遍評論的,地方政府是房地產市場背后的最大推手。
不得不承認,地方政府是房地產市場背后最大的推手。因為地方政府是房地產市場“繁榮”的大贏家──
其一,迅速獲得高額的賣地收入,充盈地方財政。這無疑是推動GDP增長的靈丹妙藥。據財政部公布的數據,2009年全國土地出讓收入14239.7億元,土地出讓收入。
其二,房地產發展了,政府獲得的相關稅費當然隨之水漲船高。
其三,一片片的小區建起來,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商業因此而繁榮,城市面貌迅速改觀,官員的“政績”看得見,摸得著。
因此,在執行政策上,有利于房地產市場發展的,用足十二分熱情;而中央政府的治理、調控政策,到了地方,則是“因地制宜”地執行了。不然,何以幾乎每一次出臺房地產重大政策,中央政府都要派出若干巡視組、督察組、檢查組?
第二大推手:銀行
房地產是一個資本密集型市場。銀行是房地產企業賴以生存的活水源泉。按普通老百姓都可以理解的道理講,說到底,商業銀行就是企業。銀行的生存和盈利,就是從存、貸款利差中獲利。在中國老百姓的節儉儲蓄觀念下(2008年我國居民消費率僅為35.3%,不僅遠低于美國的70.1%,也低于同屬發展中國家印度的54.7%),銀行有足夠的存款支撐,如何想辦法盡可能地向社會優良資產和項目放貸,就成了銀行必然的利益驅動了。沒有了銀行對國家金融政策執行上的“松綁”,和在放貸操作上的暗助,房地產企業立馬成為沙漠中的水仙花。
中外房地產市場實踐表明,房地產其實是一個高風險行業。但是,在高燒的樓市,日本、香港、美國房地產泡沫的教訓不足以警示國人;1993年全民經商熱潮下“樓堂館所熱”過后,無數房企倒閉、一些熱點城市爛尾樓成片的現象,似乎也不曾發生過。開發商、銀行和炒房人看到的只是中國房地產自1998年全面市場化以來的持續高速增長,巨大的利潤誘惑。
正因為如此,在2008年金融風暴襲擊下,中國房地產市場遭遇暫時的“困難”時,房地產大佬才敢說:如果房地產要死,那也是銀行先死!看來,老百姓痛斥的“房地產綁架了銀行,綁架了政府”,確實不是憑空冤枉了好人。
第三大推手:經濟因素
2010年一季度,受通脹預期、物價上漲(一季度CPI達到2.4%)、利率倒掛(目前一年期人民幣存款利率為2.25%)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也促使投資型購房比例迅猛增長,出現新一輪的炒房浪潮。自2009年7月以來,由于樓市率先“回暖”,房地產市場被普遍看好的預期下,投資和投機型購房的比例越來越大。海外熱錢、股市資金和民間游資紛紛擁入。年底,北京市公布的數據,投資型購房比例在15%。這一數據在專業人士看來,是被嚴重低估了。春節后,在很多二線城市的售樓現場,人們可以看到無數的開著奔馳、寶馬等豪車而來的購房人。
有人說,目前樓市這種“頂風上漲”,是逼政府掏底牌。個人認為,樓市這匹脫韁的“野馬”如果不停下房價飛漲的腳步,也就離政府掏底牌的日子不遠了。這一點,估計今年內會見分曉。
【作者資訊】涂山青,房地產資深策劃人/培訓專家。全球500強華人講師,中國總裁培訓網金牌講師,全國高企委職業教育專業委員會(NCZY)首批特聘專家。中國房地產培訓協會、中國房地產培訓網、中國房地產人才網、中國總裁培訓網、中國管理培訓網、中國培訓網、中國營銷咨詢網、廣東培訓網、培訓在線等數十家家機構高級顧問∕培訓專家。轉載務請注明作者及出處。文章僅一家之言,歡迎交流。QQ:164227229;BLOG:https://tusq647.chinaceot.com;E-mail:tusq@mail.ccnu.edu.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