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轉型中企業該做什么?
——用一次做對修煉內功打造核心競爭力
文/李見明
一、經濟全球化下的國內外經濟環境給中國企業的生存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中國多年來一直受到跨國企業的青睞,因為這里有廉價的勞動力,寬松的環境保護要求和不成熟的勞動法,這些都讓中國的玩具,服裝,電子產品,和其他消費品遠銷全球。 這種工業模式曾經讓中國帶來兩位數的經濟增長,并且使數以百萬的中國人走出貧困。但是,這種無情的生產模式已經開始瓦解了。隨著勞動成本的上升,國際原材料的漲價,再加上人民幣的升值,中國低附加值產品制造出口商的利潤率不停被侵蝕。
據《瞭望東方周刊》2008年第27期報道:以服裝產業而知名于天下,有外資企業1400多家的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2007年底,一個鎮就走了200家企業。2008年外來勞工大批撤離,不走的廠子也成了空殼。
據當地業內人士稱:美歐等海外采購商不接受成本上漲以后的新報價,再接訂單便意味著虧損。珠三角的企業正在面臨一張越來越緊的網。“國際環境的不景氣,能源、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勞動力成本的增加以及人民幣升值”,被稱為勒住珠三角企業咽喉的四條經濟繩索。
曾任東莞臺商協會會長的葉宏燈分析表示: “從根本上說,東莞出口外銷型企業遇到的最核心問題是需求下降與競爭加劇的矛盾,即全球需求量大幅下滑,尤其是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引發了經濟衰退;同時,東南亞等新興國家制造業飛速發展,與‘東莞制造’形成競爭,而‘東莞制造’卻因為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導致成本大幅上升,競爭優勢削弱。”
事實上,2005年,中國放松了對人民幣匯率的控制,允許人民幣兌美元在一定空間內浮動。到現在為止,人民幣兌美元已經升值了不少,單是2007年就已經升值差不多了10%。然而,人民幣的升值也同時導致本來因為原材料以及勞動成本漲價的中國產品出口到國外的價格更加高,降低出口產品的競爭力。 從2007年開始,占中國出口額百分之三十的廣東省許多工廠紛紛開始倒閉,大約2萬家已經結業。瑞士信貸投行估計,在未來三年內,將會有三分之一(大約六萬家)出口導向型的企業倒閉。今年的上半年,深圳出現了自1979年特區成立以來最低的經濟增長率。
二、政府為推動經濟轉型助力
從2004年開始到2007年的三年內,中國的工廠工人平均工資增長了66%,達到234美元。而這個數目也高于亞洲其他以加工為主的國家。例如,印尼工廠工人的工資只有中國的一半。 從企業和整個國家來說,都有方法去應付這些轉變。提高工人的生產率是其中一種方法:隨著制造業的全面機械化,工廠可以用較少的工人生產出更多的產品,這樣工廠的利潤率就可以防止被侵蝕。假如中國的企業制造的是高質量,價格比較昂貴的產品的話,也可以使企業利潤得到保護。
而今年實施的勞動合同法規定,企業要求工人加班和解雇工人的時候都要支付工人相應的費用,并且勞動合同法限制了企業開除工人的能力。據瑞士信貸投行估計勞動法的實施會給企業帶來15%到20%的額外運營成本。
香港鐘表業總會創始人Eddie Leung認為:中國實施的改革已經開始有效果。他在1989年的時候在東莞投資開了一家工廠,看中的正是當地廉價的勞動力。但是在過去的一年里,隨著新勞動法的實施,燃料價格的上漲和人民幣的升值,他的運營成本增加了差不多30%。對此,他現在只能調整他的產品組合還有改善產品生產方法。
東莞市外經貿局的統計說, 2007年東莞全市關停外資企業有909家。可在東莞,你難找到一位廠子已倒閉的中小企業主。“每天倒十家都不用太怕!”東莞市勞動局勞動就業服務管理中心副主任羅自強說,“這樣可以騰出土地,引進人少、效益好、高科技、環保的企業。”
近年來,東莞成為廣東產業轉型的試點,而廣東在產業升級換代這個問題上執行力度比較大。在2月29日宣布倒閉的東莞福安印染廠身上,業內人士看到了政府執行力度的影子。該廠是香港上市企業福田集團的全資子公司,2006年,福安印染遇到了“環保風暴”—— 環保部門發現了工廠私自埋設的排污管線,每年偷排高濃度印染廢水近1000萬噸,而該廠上報的排污量僅有600萬噸。環保做假,臉面無存而宣布倒閉。
廣東省省長黃華華在今年兩會期間的發言認為,廣東省很多產業處于國際產業鏈低端,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政府希望把珠三角極其有限而昂貴的土地,騰給更多的高新技術企業。反映在政策層面上,就是出口退稅、加工貿易、環保監控在不斷調整,包括制鞋企業在內的外貿出口企業一直負重前行。
據《瞭望東方周刊》2008年2月報道,廣東省發改委主任李妙娟跟隨省委書記汪洋到滬蘇浙三省市學習考察。回到廣東后,她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十條建議,其中第六條涉及到產業轉移——“堅定不移地推動珠三角低水平勞動密集型產業大轉移,同時著力強化產業集群發展,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以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淘汰落后,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以及基礎產業。”
三、用“一次做對”修煉企業內功,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在經濟轉型中才能順利度過寒冬
2008年,面對中國經濟大拐點:美國次貸危機波及85%以上的中國企業、人民幣升值、能源和原材料價格上漲、出口退稅減少、新勞動合同法出臺等等,中國企業的運營成本比過去至少要提高15—30%,極大地沖擊了企業的利潤空間, 讓眾多企業苦不堪言. 往日的經驗,已不能解決企業今天的問題。
“冬天來臨了”企業如何度過寒冬,將何去何從?企業家,問前路在哪里?
2008年10月11日在清溢公司舉行的和衡高層論壇, 演講嘉賓清溢和衡管理咨詢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清溢精密光電(深圳)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總經理陳揚菊先生提出:在經濟轉型中,中國企業只有用“一次做對”修煉企業內功,打造核心競爭力,才能順利度過寒冬。
為什么用“一次做對”修煉內功,能幫中國企業順利度過寒冬呢?
這是因為,在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情況下,外部經濟環境對企業而言是不可控因素,內部運營對企業而言是可控因素。企業可以通過“一次做對”從內部挖潛力,從公司高層到基層的這種上帶下,全員參與的一次做對,可以把員工手中浪費的金錢揀回來,降低企業運營成本來謀求企業發展和獲得高于行業的利潤,降低外部環境的變化對企業利潤的沖擊。這是經過實踐證明的而行之有效的方法。清溢精密光電(深圳)有限公司自身的實踐和由清溢和衡管理咨詢公司為近百家的企業導入的“一次做對”管理體系能使企業的生產效率在現有基礎上無條件提升10%-30%以上;訂單交期延誤率無條件降低20%以上,甚至同行業最低;質量一次不良率在現有基礎上無條件降低20%或以上;庫存和物料浪費在現有基礎上無條件減少20%以上。
“一次做對”不僅為中國企業降低了運營成本,還為社會節省了資源,還能進一步提高外部顧客的滿意度,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為中國企業在經濟轉型期度過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