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咖啡館里寫文章,忽然間一陣熱鬧“先生,幾位?”“走走走,去看看靠窗戶有沒有座位!”“哎呀,沒座位了,那咱們這邊找個地方大的坐會兒”。 幾人落座,言語間是年輕人在向長輩討教的口氣。“您看,……”“沒問題,我是xx大學學友會副會長,也是xx鄉友會副會長,還是xxHR協會的副會長,咱們xx地區的年輕人需要幫助,我一定出力”,言語間充滿實力和底氣。“我覺得你們年輕人應該充滿大志氣,要有大志向”,聲音本來已經不小,現在似乎見大。“我們現在不管是找工作還是做什么,總感覺很迷茫……”“我也感覺這樣,以前都是先擇業后就業,現在是先就業后擇業”,“我們特別希望這次活動能夠有實際效果,不僅僅是說大道理,那樣對我們的幫助不大”,“你們放心,我是xx大學畢業,然后到xx大學搞人力資源研究,現在xx大學里做老師,給你們介紹點東西沒有問題”。 這樣子還不夠實際,于是電話打出去:“x總,給你說點事情,看你能不能贊助一下?”這時候聲音更大。“倒不是很復雜,我們xx地方的年輕人要畢業,需要咱們xx地方的成功企業家給他們介紹經驗。當然,結束了,晚上還要吃飯,你看你能不能解決一下?”“最好多幾個人一塊去?你覺得一個人還不夠?那這樣,我叫找到我的年輕同學楊x跟你聯系一下,他會把具體事情給你講一講。”“那這樣吧,你看下星期你回來,我叫另一個小伙子xxx,你認識的,跟你聯系。”“您確定不了沒關系,您不是說要招聘一些人嗎,咱們xx地區的年輕學生要畢業,您正好借機會見見他們,看看有沒有合適的人選,完了晚上一起吃頓飯。”“那這樣吧,等我叫那個小伙子跟你聯系后我們再決定。” 得多叫幾個人,于是…… “x總,我是xxx。你很忙,我有個事情簡單跟你說一下。我們xx地方的年輕大學生們要畢業,希望有成功的企業家老板給他們講講,你看看你能不能贊助一下?”“不是這個意思,我是說跟年輕人見過面總得吃頓飯,這不能叫學生們破費,你看你是不是承擔一下。不是叫你給他們每個人一筆錢,你不要害怕。”“是這樣,上次xx地方開聯誼會,然后有xx地方的學生找到我,叫給他們做職業生涯規劃。我想給他們來點實際的,所以想請你來給他們講講成功經驗。講完了,到晚上總得吃頓飯嗎,你看是不是贊助一下。吃桌餐也成,吃盒飯也成。盒飯十塊錢一份,20、30人也就二、三百塊錢,幾百塊錢,也不多。”“要帶小孩?小孩一塊帶來嗎,看看那么多xx地方的帥哥哥、靚姐姐,那多好啊!”“你看你要是能來就來,不能來就算了,我再找別人。” 中間叫來服務員對她們說:“請那邊客人說話小點聲。”服務員轉告。 聲音繼續高昂。“剛才那兩個人不方便,咱們看看還有沒有其他的人可以過來。我是想,如果咱們xx地方的人能夠來,那是最好的,因為大家都是xx地方的嗎。如果恰巧沒有合適的,咱們再找找其他人。我再試一下。”片刻:“x總,我是xxx。你看下禮拜六你有時間嗎,想請你做個活動。”“主要是有些年輕大學生要畢業找工作,想請你過來給他們講講工作經驗,講完了,然后大家一起吃頓飯。”“如果沒問題,咱們就這么定了。那好,就這么定了。下星期見。” 對年輕人說:“這事就這么定了。”“要不咱們一會兒一塊吃頓飯?”“不用了,不用了!”。聲音再次昂揚,“服務員,結帳!”“我們來,我們來!”“我來,我來。”“我們這塊成本學生會還是能處理的,呵呵。”“那不成,怎么能讓你們花費,我來我來。” 一場職業生涯規劃講座就這樣確定下來。 有兩個困惑:這個講座要干什么?是吃飯嗎?這個人能做職業生涯規劃嗎? 談話印象:就是為了要贊助,而贊助解決的就是吃飯問題。根本沒有顧及職業生涯規劃講座的內容和效果。這樣的談話是不是就是很多大學里就業指導講座的形成機制? 本無意關心他人談話,但大音量的強制性灌輸帶來了對大學生就業指導講座形成的關注。 由此看來,這類貌似具有實際效用的職業生涯規劃的講座有現實生存空間,至少反映出大學生們不知道誰對他們的就業指導真有價值,什么樣的就業指導講座有價值,甚至大學生們可能都不知道“價值”對他們意味著什么。至少這位“專業”人士的組織策略帶給學生們的可能印象是:這種活動的核心就是要找人贊助吃飯;企業老板們以前的用人承諾不能兌現,不能相信企業負責人的話;就業講座最好的結果就是直接找企業負責人然后在現場拍板定人。如果這樣認識一旦形成,可以想象的是大學生走向社會以后,他們會議怎樣的價值判斷標準去開展工作。 太可怕了。國家不僅僅要認識到就業問題的嚴重性,不僅僅要認識到宏觀政策的戰略意義,還要組織真正能夠幫助大學生們就業的專家隊伍開展正確的職業規劃宣傳。否則,大學生和國家的未來可能會毀在這樣狗屁不通的專家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