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解二:把教練和導師區分不開,以為“教練=導師”。
凡參加過教練技術素質管理一、二、三階段的學員,絕大部分都非常認同教練技術,他們大都感覺收獲很大、體驗很深。其中有人就產生一個強烈的想法:我也想成為一名教練。可能在他們看來:教練=導師,然而事實上這是兩回事。在專業教練研修班(CP)我常常問學員:‘你們認為教練和導師是不是一回事?’結果80%的學員舉手答“是”剩下的20%答“不清楚”。于是我就給同學們做區分,簡單的說:教練特指一對一的教練,而導師指的是一對眾的教練+訓練。
為了說明問題,我在這里引用一個簡單的教練案例,大家一看便一目了然。
客戶:有時在工作中,我會擔心與一些很強勢的人一起溝通。
教練:為什么會擔心?
客戶:怕雙方達不成一致意見!
教練:其實,有時候達不成一致意見也是意見的一種。是擔心,還是覺得沒有辦法溝通?
客戶:好像是沒有辦法!
教練:所以你不是擔心與強勢的人溝通,而是擔心沒有辦法與強勢的人溝通。
客戶:哦!
教練:那你認為有什么辦法嗎?
客戶:我平時喜歡與能站在對方立場考慮問題的人溝通,這樣容易達成結果。
教練:是呀,因為你們雙方都喜歡這種方法,所以容易達成一致。那如果對方喜歡的是果斷直接表達自己感受的人呢?
客戶:我明白了,我也可以一樣果斷直接地表明我的態度!也許這是他喜歡的方式,這樣會更容易達成一致!
上面是一個很簡單的教練案例,類似這樣的案例以及比這復雜的案例我經常應用于專業教練研修班的課堂上。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教練就是針對客戶的提出的工作、生活中的發生的問題或困惑,運用自身所掌握的教練技術(教練工具、教練步驟、教練身心語等等)幫助客戶解決問題。而這里說的“解決問題”,不是教練給出客戶解決的方法,而是通過教練給客戶照鏡子讓客戶自己找到解決的方法,教練支持客戶的焦點不在“事”上,而在“人”上。教練認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教練首先會幫客戶厘清目標,讓他清楚他真正想要什么。其次,教練會給客戶反映目標與現狀之間的差距,以及客戶信念上的盲點,專業的叫法是:反映真相。接下來教練會支持客戶調試自己之前無效的心態與信念到對目標有效的位置去,即就是:心態遷善。最后支持客戶自己找到解決之道---制定切實有效的行動計劃。這就是一個完整的教練過程。但這還沒完,這只是個開始。因為教練意義不僅是讓客戶明白道理、自己找到解決方法,教練和其他最大的不同就是:令客戶做到。一個完整的教練過程有時不一定能一次完成,比如說:客戶不在被教練狀態,或在教練過程中發現其它隱藏的真相阻礙了原定的教練過程等等,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就可能要分幾次完成。一個完整的教練過程完成后,事還沒完,接下來教練還要持續地跟進客戶,直至其達成成果。跟進過程中,客戶的心態、信念有可能還會反復,此時教練會再次運用教練技術將客戶拉回到目標上來,這個過程一直持續到他達成成果。
在國外,教練像律師一樣是熱門的高薪職業,同時是一個最具發展潛力的職業。如按費用折算,大約4000-10000元/小時左右,而且不含往返機票、住宿。據統計,在不到15年的時間,全球的專業企業教練激增至8萬人,而企業內部教練更是不計其數。許多國際知名企業,如美孚石油公司、GE、IBM、寶潔、國泰航空、愛立信、BP AMOCO石油、英國航空、柯達等,都在其內部力推企業教練。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管理者也希望通過專業、規范的學習,而掌握企業教練技能。據報道,目前上海的企業教練學員已逾3萬,其中70%為企業主,30%為企業的中高級管理人員。這些還只是2006年的統計數據。那么我相信在國外發生的事情也一定會在中國發生。職業教練、認證教練在中國指日可待,而且還會細分為:生活教練、管理教練、情感教練、親子教練……等等。
以上我說了很多都是關于教練的,接下來我想說一說導師。
導師除了具備上面說的那些教練必須具備的能力之外,還要具備良好的公眾表達能力、控場能力、情緒感染能力、組織協調能力、良好的應變能力、輔助設施(如:燈光、音樂、氣溫等)的把控能力等。導師也會做像教練一樣的一對一Coaching工作,但未必跟進對方拿到成果。導師最主要的是導引一個大方向,通過做個別的現場教練個案引發諸多學員打開自身信念里更多的可能性,去創造自己想要的成果。就像我們國家搞改革一樣,導師是大刀闊斧,教練是有針對性的精雕細刻。教練工作時是一對一的,導師工作時是一對眾的。導師使用的工具除教練技術之外,還有一些非教練技術的工具。比如說:心理治療、心理劇、靜思、冥想、體驗式的練習……等。
不論導師還是教練,都要經過至少3-5年在系統中的磨練、成長,才能比較好的勝任這份工作。
以上,我比較詳細的講了教練和導師的區別。話題再次回到一開始說的,但凡上過教練技術的學員,一般都會有個沖動:要么自己想當導師(其實可能是教練,不過他自己也搞不清導師和教練的概念。),要么想自己開教練技術公司。他的出發點可能沒問題,因為他自己在課程中拿到很大的價值,所以迫切的想要這個價值延續和放大。不過有一句話說得好:努力一定有結果,但未必有好結果。當很多學員一學完就滿腔熱血的去開教練技術公司的時候,他把這事看得非常之簡單:不就是找一群人來聽課,再找一個人來上課不就結了嗎?于是,一家家的教練技術公司風風火火的開了起來。結果怎樣呢?由于目的不清、愿景不明,也沒有系統的專業支持,加之導師也是七拼八湊湊起來的,這樣的機構往往壽命不長,多則兩年、少則一年便一命嗚呼了!再來說說做導師的又是個什么情況呢?很多學員學完之后熱血沸騰,覺得自己口才還不錯,認為這些東西好簡單沒啥好學的,甚至認為臺上的導師某些地方還不如他呢,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操刀開練了。結果自己操刀一練,發現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由于自己教練技術的功底不扎實,所以當做教練對話時就眼睛一閉往過摸--逮住一點了教練一下,逮不住就算了,反正臺下的人也不懂。往往教練關口把不住時,就只能靠做環節走流程來出彩了,要不然怎么辦?做不好教練還把自己逼上絕路不成?結果,到最后就做了個不倫不類,這種做法說輕一點叫不負責任,說重了叫誤人子弟。這種所謂的“導師”一般膽子都很大,在他們身上通常有兩個不怕死的精神:一、自己不怕死;二、不怕搞死別人。這種導師通常在市場上要價不高,對于他們來說只要有地方練手、有地方拿到做導師的成就感可能比其他都重要。
現在在市場上,有很多人對教練技術很反感,認為和其他訓練沒什么區別;收費從幾百塊到幾千塊魚龍混雜,認為教練行業很亂,不敢相信;導師隊伍泥沙俱下,好像什么人一上完課都能隨便當導師;甚至有人認為教練技術徒有虛名、是一種忽悠。這些話在外面我們聽了,很多時候感覺到很氣憤,想反駁,其實靜下心來想一想,問題的根源在哪里?就在我們自己身上!究其原因有二:第一、國內現在很多教練機構圖省事,不開專業教練研修班(CP),只開一、二、三階段。這樣做的結果導致很多學員學完后認為:自己要想為教練技術做點事,只能有兩個選擇,要么開教練技術公司,要么自己當導師,哪怕這是天塹也只能勉為其難了,因為他覺得自己的出發點沒錯,同時也因為他不知道還有別的選擇。第二、導師在課堂里給出的方向不清晰。導師沒有將教練的方向理清楚、說明白,給學員的感覺是教練=導師。(當然也有可能有的導師他自己也不明白這些。)第三、機構的配套服務跟不上,沒有適時給學員明確的方向指引。所以說所以有今天的結果,是我們行業里面的一些人不爭氣,把市場破壞了,怪不了別人的。
問題很嚴重,市場很生氣,怎么辦呢?有一句話說的好:流言止于制者,還得靠我們這些行內人把正確的理念帶給人家,并且自己身體力行之。還有一句話叫: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各位同行、各位同修,“正心修身、內圣外王”先從我們自己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