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為有所不為”,是對我們在做任何事情的一種提示,即:你能做什么,哪些不能做?必須要有一個理智的選擇。
“有所為”首先要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和了解,每一個人的優勢和長處、薄弱點在哪?“知己”之后,還要“知彼”,要求對所做事情也要有充分的認識和了解,找準主攻點以利切中要害。
“有所為”,淺層次可理解為:勝任本職,努力把工作干好;深層次理解:不僅要干好,而且要干的相當出色,努力成為本崗位本行業的優秀者和領先者;“有所為”,要求不能滿足于現狀,要主動創造性的去思考問題開展工作。工作的意義,不能僅局限于維持現狀,滿足自我生存需求;要走出小范圍,變個體行為向社會大空間靠近。
公司之內,要有“團隊意識”;自身之外,要有“社會意識”;只有胸懷全局,立意高遠,才能有所發展與作為。
“有所不為”,人生有限,要學的東西、要做的事太多,而人的精力和能量是有限的。因此在人生短暫的時光內,如果我們不做很好的設計與選擇,不僅談不上“有所為”,甚至連自己的生存都會相當負累,尤其在現實競爭激烈、經濟普遍不容樂觀的時代,我們不能不去認真思考、慎重對待。發展要有目標,事業要有選擇,工作不能盲目。人生需要設計,工作要有規劃,事業發展進程中力求不斷調整。
“有所為有所不為”,具體到我們工作當中,要先知道“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有所為”,并不是我們能做的都做;強調工作要有重心,要有取舍,忌諱“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行,什么都不行;什么都干,什么都干不好;精力分散,面面俱到,主次不分,最終一事無成。
“有所為”,講工作要有方向性,要有側重點;在立足于現實的前提下,有計劃、有步驟、腳踏實地,由低向高推進,不斷學習、進步、提升。
“有所不為”,告誡我們在對待有限人生及精力的時候,做到及時有效的珍惜與合理運用,這樣我們的努力會事半功倍;如果不加思索被動式的努力,不僅徒勞無益,且事倍功半,浪費了寶貴的時光。
總之,準確理解“有所為有所不為”,則有助于人生設計與求得事業成功的發展;時時提醒自己,于己乃至社會均有裨益,社會是一個群體,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選擇不能發展,由不同的個體組成社會,其發展的規律是相同的。
曾刊于聯想99《科技園之窗》總第34期“企業文化漫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