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有好產品沒有好營銷,企業輸得慘!
藍哥智洋國際行銷顧問機構 于斐
差不多的企業、差不多的產品、差不多的老板,為什么在市場上左右沖殺拼搏一陣后,有的收獲“龍種”,有的卻收獲“跳蚤”?原先的優勢并沒帶來市場機會,相反,企業的命運也正在日薄西山,一日不如一日。
其實,關鍵不在于別的,在于人!在于老板的心態和最終的決心。
風云變幻,大浪淘沙。作為藍哥智洋國際行銷顧問機構的領頭人,在工作中會經常接觸到各種各樣的老板,有的張狂,有的內斂,有的低調,有的高調。除了這些外在的形式化的東西外,假如去探究一家企業成功的秘訣,我們會發現,其產品之所以在市場上吃香,企業遭遇追捧,其實質是營銷工作做得好。
張瑞敏先生有句話說得好,創造市場的前提就是創造概念。這概念的取得并不是指挖空心思、閉門造車,而是產品推廣過程中圍繞其特定的物質屬性形成的來自于市場的靈感和頓悟。
作為一名有二十多年營銷生涯的資深人士,我并不認為海爾的每樣細分產品都屬一流,但品牌美譽度高、市場做得好,營銷功夫扎實這是不爭的事實。
對企業來說,最悲哀的事就是自己產品沒有市場。
在如今過剩經濟年代,同質化的產品、同質化的模式四處泛濫,企業的日子很不好過.更可笑的是還有些企業,生產的產品市場上同質化相類似的有一大堆,但總覺得自己的東西千好萬好,明明沒什么新玩意,捧著供著,還指望著有人伯樂識馬,其結果也只能是個竹籃打水一場空。
我們都知道,這市場上并不缺好的產品。再好的產品,光靠企業聲撕力竭的去吆喝自身特點有多好,技術有多新,對于正處于日趨理性的消費群體而言,未免有王婆賣瓜之嫌。
當今的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各類產品多如牛毛,商機稍縱即逝,一著不慎,全盤皆輸,
王總最近特別沮喪,很顯然企業已是日薄西山了。
去年見到他時,還很躊躇滿志,當時,他是慕名找到我們,想就自身產品如何擺脫原地踏步的現狀,爭取更上一層樓來咨詢請教,通過一番交流,我們發現他企業在產品定位、賣點提煉和商業模式上存在的問題不少,也有針對性的提出了改進和要完善的地方,只是由于以前王總也曾找過外腦服務感覺最終效果不好,心態上總是有些猶豫,公司經營雖不上軌但還勉強可以,想慢慢來,反正時間還允許。
但沒想到今年的形勢變化這么大,搞得他措手不及。
王總的情況其實很能反映當下中小企業的生存情況,當初也許企業只是流鼻涕,有點咳嗽,但不注意,反而貽誤了治療時機,繼續惡化,終至發高燒,得了肺炎,甚是可惜。
現在中小企業已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以上,創造了60%的GDP,承載著80%的就業人口。
然而前年以來,許多因素制約了中小企業發展已成不爭的事實:原材料價格猛漲、人民幣快速升值、用工成本猛增、銀行貸款艱難、民間的借貸利率更是飆升不斷等。面對這些“心中的痛”,中小企業是以消極的、悲觀的態度得過且過,還是行動起來借助外力集思廣益、以積極的姿態來拯救自己顯得尤其重要。
自己有些問題解決不了,為什么非要強撐硬挺,不能借助外腦呢?
更有甚者,一些中小企業老板,對于產品的市場運作可以說基本上沒有什么戰略和規劃,就算是有,也僅僅是自娛自樂型的,每天似乎都在憑感覺做事,產品要么跟風,想照搬成功企業的營銷模式卻心有余而力不足;要么就根據所謂祖傳秘方或自身擁有的某種特定優勢開發生產出的產品,憑主觀感覺總以為會在市場上順風順水。結果,好產品不一定有好市場,好市場不一定是好產品的客觀事實與原先他們的心理預期和希望截然相反;市場是立體多元的結構,與他們想象中的只要好產品就會成就好市場的平面思維有著巨大的落差,于是許多老板就承受不住了,急躁和不理性交織在一起形成的偏激往往使事情朝著更加不容樂觀的方向發展。真是令人感慨萬端。
就中小企業來講,光憑老板自身對市場的悟性和敏銳,以及以往曾令自己自豪不已的高速發展,來作為參照樣板,只會顯示出其頹勢和破綻,被以往所謂的成功掩蓋住的矛盾在重壓下會重新浮出水面。同時,直面產品市場競爭激烈的態勢,一個企業如果光靠自身擁有的社會關系貯備和營銷資源積累等顯然是不具備競爭力的。因此,它需要借助外腦,充分整合起雙方有利的營銷資源,來共同運作市場,打造品牌。為此,尋找一個出色的、適合自己的營銷咨詢公司就顯得至關重要。 我國的市場實在廣闊,南北縱橫、東西交錯。這不,連作為許多世界500強企業外腦顧問科特勒營銷集團也來中國深圳安營扎寨了,科特勒教授認為,從市場演化來看,中國的中西部地區仍處于以大眾化產品為主的階段,東部沿海地區已向強調產品差異化的細分市場轉型。
在細分市場時期,品牌的制勝之道在于細分大眾市場,以個性化、差異化的產品設計,抓住目標市場。他們每年抽出相當多的時間奔波各地服務國內企業。在灌輸其先進市場理念的同時也培訓起中國企業營銷功夫,事實上,沒有高手指點,就很難在市場表現上有大的進步。 著名品牌營銷專家、藍哥智洋國際行銷顧問機構CEO于斐先生指出,以往,許多企業每年都生產出大量的同質化產品造成生產要素和社會資源的浪費,其結果就是產品大量的庫存和積壓。換句話說,現在我們不缺產品,最缺的是營銷資源的充分整合與合理利用、配置,即俗話所講的營銷功夫。真正的營銷功夫的獲得并不是短時期內能打造,他需要對市場的精確見解,精確定位基礎上十分獨到、十分細致的執行與把握。說起營銷,幾乎每位市場一線人士都會講出道理一二,但營銷功夫的積累和真正的營銷精髓,熟悉和掌握的人卻少之又少。因為,這方面需要來自市場實戰的檢驗。 在日化、家電等競爭可謂慘烈來形容的行業,產品彼此間的類同和營銷手段的相似注定絕大多數企業和產品都將埋沒和消失。根據藍徹斯特市場安全法則,如果一個企業的市場占有率達到41.7%,則可以視為處于安全的地位,對比一下,又有多少企業能做到。尤其是一些自詡資金足、實力大,在其它行業曾經呼風喚雨,而如今志得意滿準備涉足健康產業的企業。由于他們不了解市場規律習慣,缺乏對消費心態和個性要求深層的認知,在行事作態上往往自覺不自覺主觀決斷、臆念從事。其結果,雖然產品無論包裝、質量、口碑等還算可以,可市場就是起不來。說白點,你缺乏產品營銷真功夫。如果再不警覺,你挨打得日子還長著呢,還怎么牛得起來?
要知道,對于中國企業來說,一旦營銷做得好,那則是相當的好。而營銷工作具體該怎樣做呢?作為一個系統性的工作,光靠企業自身的資源和實際情況,是很難擔起此等重量的。何況照一些企業照老板的話說,壓根兒缺乏營銷基因,不知道如何把握市場的脈搏和行業的變化。怎么辦?
很簡單,借勢借力、整合資源,尋找好的實戰型外腦唄。的確,許多老板有感于自身的不足,他們認同優秀實戰型外腦的價值,通過雙方友好的交往和攜手并進,最終獲得了良好的市場收益,那真是皆大歡喜的事。藍哥智洋這幾年服務的客戶,整個發展正呈現“健康態”、“年輕態”,非常的有生機和活力就是一個充分的證明。
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現實生活中,總有一些企業,因為對咨詢機構缺乏了解,思想上又長不大,依靠自身的能力又解決不了企業和產品存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于是主觀上總想“揩油”,處心積慮的想從有名的咨詢機構那邊最好不花錢就能學到真經,完全忽視別人的心血付出。
此外,還有的企業在得到咨詢機構否定后,尤其是其內心真實用意被人洞穿后,便會假心假意畫餅充饑似的空洞許諾什么等市場做到一定程度時,可以給股份、銷售提成、利潤提成等等,其實,說一千道一萬,有這樣心態的企業絕對是做不了大事,做不成什么事情的。
見多了企業的衰亡,有時也常會感慨萬端。人們常講,直面競爭,一個企業要打造優勢核心競爭力,這話看起來有些抽象和教條,通俗點吧,你自身企業的營銷功夫是決定你產品在市場上生死存亡的基礎,否則,這方面如果是短板,需要趕快彌補,否則除了在市場上處處挨打,沒有別的什么。
在著名品牌營銷專家、藍哥智洋國際行銷顧問機構CEO于斐先生看來,等待他們的不會是什么幸運和機遇,相反,暗淡的命運和莫測的前景引發的長時間無法排遣的懊惱會跟隨著他,這樣的企業是絕對沒有希望的,但這又能怪誰呢?
真誠的告誡企業老板,你的核心就是要發展,你的本質就是要創新。如果自身乏力,又怎能在市場經濟海洋中乘風破浪呢?你希望機會結果換來的是風險,你想收獲“龍種”結果等來的是“跳蚤”,教訓是何等深刻。找準找對好一個經驗豐富資源豐厚的實戰型優秀團隊,就是給自己添加動力,事半功倍。有眼光的企業才會達到一個高度,否則,企業思想上長不大,吃虧的是自己,相信我,沒錯的。
于斐先生,著名品牌營銷專家,美國《福布斯》重點推薦的營銷實戰專家,藍哥智洋國際行銷顧問機構CEO,中國十大杰出營銷人,人民日報社市場報等8家權威媒體和機構認定的“中國品牌建設突出貢獻獎”獲得者,團中央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創業導師,《中國證券報》特約品牌顧問,中國《品牌》雜志首席專家,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EMBA高級總裁班特聘講師,中國保健行業十大杰出經理人,中國最具影響力營銷策劃100人,中國首家省級品牌學會重慶市品牌學會專家委員。
二十年的營銷生涯,成功服務過幾十個著名品牌,其領銜藍哥智洋國際行銷顧問機構是“中國管理咨詢行業最具影響力十大品牌”,現專業致力于品牌策劃、實戰培訓、公關傳播、新聞營銷、招商代理、市場推廣等營銷服務,出色的企劃力、整合力、執行力在海內外享有盛譽,是國家商務部向海內外唯一推薦的知名實戰型行銷顧問機構。
于斐先生根據自身在外企、國企、民企豐富的工作經驗和資深閱歷,長期致力于把低成本實戰營銷理論上升到實踐和方法的高度,在行業中率先倡導了幾十個在全國深具影響的營銷策略和商業模式,創造了可觀豐厚的物質和社會效益。受到了《歐洲時報》、《亞洲新聞人物》周刊、新加坡《聯合早報》、日本《東方時報》、歐盟-中國經濟合作組織(CEEC)、《環球時報》、《香港商報》、《人民日報》海外版、澳門蓮花衛視等海內外媒體的重點報道,其營銷案例多次入選美國《福布斯》和美國科特勒營銷集團《中國營銷創新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