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老板來說,壞消息往往不是魔鬼!
藍哥智洋國際行銷顧問機構 于斐
談起變革,不是說企業快到了奄奄一息的時候才做出些所謂斷臂求生時被迫無奈之舉,其實應是一種主動性的使命感充分喚醒麻痹意識。
在生活中不難看到,市場競爭的殘酷性和多元化,使得以往累積的經驗往往成為現實中前進的桎梏,就企業來講,根據不同的發展階段,設置清晰的目標,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的前提下予以充分的變革,使自身的比較優勢更加突出,是作為經濟細胞的每一個企業追求的方向。
一段時間,有媒體評論國內家電連鎖巨頭有進軍藥妝市場的戰略意圖,我當下就想:某巨頭以往雖然在國內家電連鎖業態中成就了老大地位,但那是通過商業化的促銷手段來實現,其本質上還是一種數量式營銷結構,而藥妝市場的特點更多的講究品牌、文化與精神層面價值的實現。后者更多的目標消費群傾向于女性,針對這一群體的消費心理、購買認同以及認知上的接納就不是僅僅通過家電行業的壓價、殺價等手段所能奏效的。說到底,它不僅是企業通過差異化來建構自身的內在核心競爭體系,更要通過外在層面的生動化和人性化來展示和延伸產品的附加值和文化內涵上的情感效應。同時內外之間達到雙方認可的統一平衡,拓寬生存空間才有可能。這方面,某巨頭其戰略導向上的價值鏈延伸給品牌提供更多的增值平臺應該是沒錯,因為變革是需要有吃螃蟹的勇氣的,只是不知準備充分了沒有。
說起品牌,其實是一種商業屬性,更多的是一種消費者的體驗。
也許有人會認為做銷售和樹品牌之間往往很難達成認識上的一致,因而,面對市場風云變幻,許多品牌企業往往把銷售的多寡來作為衡量品牌效應強弱的標識。其實,品牌與銷售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相互關聯的,在銷售中帶動品牌,以品牌帶動銷售,雙方應是一種商業行為上的互補關系。
我認為,隨著當今市場經濟日益殘酷打壓企業的生存空間,作為品牌企業,假如在國內已牢牢占據了一個制高點,在過去還能喘口氣的情況下,如今可不行了。面對國外大鱷的虎視眈眈和殺氣騰騰,戰略調整、業務轉型或管理創新等一系列的變革不得不提到議事日程并要立馬見諸行動。就象國美主動尋求變革一樣,但其最終前景怎樣,還有待于市場檢驗。
現在看來,品牌企業需要進行變革,就象三星集團董事長李健熙所說,除了老婆孩子,其它都可以改變一樣,關鍵在于主動的前提下要看到隱藏在海面下的風險。
前幾年造車熱的時候,許多企業躊躇滿志,信誓旦旦的跟上去了,結果卻落得灰不溜秋,如奧克斯;也有的在原先領域一度勇往直前,便認為就能承擔救世濟民之職,結果落得吃力不討好,如深圳萬基集團并購孔府家酒后并未寫下精彩一筆;至于房地產熱,又有多少品牌企業屁顛屁顛的把它作為所謂戰略轉型的重戲開場,其結果是市場風險環象叢生。
我們所說的變革,不是原先品牌資源上的再延伸,再放大,或者是組織架構上的再調整,再重塑,而是要有通盤的戰略規劃和業務考量。因為過分膨脹自身的欲望,也許出發點是好的,但其一味的虛榮招致的卻是慘痛的教訓。變革是要的,但關鍵還是要在專業、專注、專心上多使點力,真正做精、做深、做透,象萬向集團的魯冠球、正泰集團的南存輝、青春寶的馮根生等企業領袖,他們雖然也對企業進行變革和創新,但始終都在自身業務掌控范圍內,沒有剝離核心業務的專屬方向,這點尤其在面臨誘惑的時候,只可惜和他們一樣清醒的眾多企業家,幸存下來的可謂廖若晨星。因此,也就不難理解,借變革之名行使多元化似的擴張有時就象一個魔鬼。
不可否認,品牌企業都有一個持續成長,永續經營的問題,日本管理學大師大前研一說過,只有那些總以為自己的經營環境危機四伏特別時刻關注各種壞消息的企業,才有可能免于滅亡。這句話的確值得玩味,對企業家來說,變革和創新就不難理解了。
于斐先生,著名品牌營銷專家,藍哥智洋國際行銷顧問機構CEO,中國十大杰出營銷人,人民日報社市場報等8家權威媒體和機構認定的“中國品牌建設突出貢獻獎”獲得者,《中國證券報》特約品牌顧問,中國《品牌》雜志首席專家,清華大學高級工商管理總裁培訓班導師,中國保健行業十大杰出經理人,中國最具影響力營銷策劃100人,中國國際健康科學研究院副理事長。
十多年的營銷生涯,成功服務過多個著名品牌,其領銜藍哥智洋國際行銷顧問機構是“中國管理咨詢行業最具影響力十大品牌”,現專業致力于品牌策劃、公關傳播、新聞營銷、招商代理、市場推廣、實戰培訓等營銷服務,出色的企劃力、整合力、執行力在海內外享有盛譽。
于斐先生根據自身在外企、國企、民企豐富的工作經驗和資深閱歷,長期致力于把低成本實戰營銷理論上升到實踐和方法的高度,在行業中率先倡導了多個在全國深具影響的營銷策略和商業模式,創造了可觀豐厚的物質和社會效益。受到了《亞洲新聞人物》周刊、新加坡《聯合早報》、澳門蓮花衛視等海內外媒體的重點報道,其營銷案例多次入選美國《福布斯》和美國科特勒營銷集團《中國營銷創新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