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冬天,企業需要向動物學習
陳竹友
題注:金融危機與經濟下滑,是自由市場經濟客觀存在的、必然會出現的經濟規律和經濟現象。我們不需要抱怨,抱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環境是動態的,它總是會隨著各種各樣的因素變化而變化。世界上沒有一種永恒不變的市場環境來持續滿足某一企業的生存需求;也不可能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管理模式或戰略思想讓所有的企業一勞永逸、一蹴而就。中國企業家,在這個寒冷的冬天里,需要向動物學習生存法則。
申明:本文稿中心思想來源于陳竹友《企業成長密碼》一書,以及其《企業密碼—構建企業成長能力的基因戰略》總裁研修班管理課程。任何未經作者允許的、用于商業用途或公開課教學的,未標明引用出處的行為均被視為侵權。本文作者均保留對侵權者法律訴訟的權利。
一.30年來,中國企業面臨最冷的冬天
這幾周,連續看到媒體關于江浙企業老總自殺或“失蹤”的報道:7月16日,浙江義烏明星企業金烏集團董事長張政建突然“失蹤”。失蹤前他的企業身負20億集資款并拖欠了員工3個月未發的工資。8月13日,也是浙江明星企業,曾位列全國中成藥企業50強的金華蘭溪一清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鄭亞津,因資金鏈斷裂,在召開全體職工大會的前夜,在辦公室自縊身亡;10月9日,浙江中港控股集團公司董事長丁慶平及其妻子厲鷗等公司高管集體“失蹤”,留下中港淺水灣第三、第四期已付了房款或預付款卻沒拿到房子及房產證的購房者們;10月9日,中國最大的染整企業浙江江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陶壽龍夫婦突然“失蹤”,失蹤時他的企業欠下12億的銀行貸款和8億元的民間借貸;10月17日,廣東湛江糖業巨頭、中谷糖業集團董事長兼總裁龐貴雄跳樓身亡,年僅46歲的龐貴雄,在廣西和湛江共有6家糖廠。據悉,死者債務估算總額高達10億元,不少債權人已連夜趕赴湛江。
而早在今年上半年,江蘇吳江就先后出現過兩起老總“失蹤”案,一起是江蘇阪神電器公司董事長王哲翔和公司財務總監突然失蹤,失蹤時欠下銀行債務7.5億元之巨;另一起是蘇州吳江盛澤鎮的吳江閩東織造有限公司董事長、盛澤鎮福建商會的副會長施能獎,“失蹤”的原因也與欠貸有關。
十月,正是秋高氣爽、收獲滿倉的季節。而對于江浙等地的企業家來說,卻已感覺到深入骨髓的寒意!但愿上述報道僅屬江浙地區的“例外”或 “極端的個案”,但愿它不會象麻疹一樣在其他地區和企業界流行。這股寒流的來源已不再是什么新聞了,它對中國經濟的沖擊和影響程度也不再會有太多的懸念。當我們置身于連篇累牘“中國經濟仍處于安全、可控狀態”的正面報道浪潮之中時,我們的確保存了信心,但也有可能因此而喪失危機處理的最佳時機!200年前,當阿美士德路過圣赫那拿島時,拿破侖的“睡獅論”曾讓國人激動了好幾代,但也麻醉了我們的好幾代人。今天,面對傾巢之下但尚未落地的完卵,我們的企業還能僥幸地樂觀、愚蠢地麻醉嗎?與其僥幸觀望,不如未雨綢繆。2008年的冬天,對于中國企業來說應該是30年來最冷的一個冬天!2008年的第一場雪,對于中國企業家來說已經在漫天揚塵---只是還沒有落到自已的身上!在2008年這個嚴冬里,什么才是企業御寒的“棉襖”呢?
二.6500萬年前,地球上的生物也遭遇過類似的危機 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約十公里的隕石撞擊在墨西哥州的猶卡騰半島上。隕石撞擊地球所產生的熱量和巨大的沖擊波導致地球上75%的生物的大滅絕。隕石擊起的塵埃彌漫在太空,厚度達數百公里。使太陽的紫外線無法照射到地球上,地球上生長的植物因為不能進行光合作用而枯萎死亡;那些幸存的、以植物為生的食草動物失去了食物來源隨后滅絕,緊隨其后的一整條食物鏈中的所有動、植物、微生物、澡類、菌類等等也相繼滅絕或變異了。 這就是恐龍年代終結的畫面。 今天,撞擊在我們企業生存環境里的隕石已經落下,它撞擊的方位也在西方,那些諸如AIG、雷曼之類的“恐龍型”機構最先滅亡了。那些依附在這一條價值鏈上的大大小小的機構、團體和企業很快也會出現危機或者“滅絕”。美國政府和歐洲各國所采取的“救市計劃”無非是在試圖建立一條巨大的、防止這道沖擊波無限漫延的“防護罩”或“防火墻”。如果這道防護罩真能“罩住”這場危機的擴散或漫延的話,它的損失將停留在目前的水平上。而一旦失效,這張多米諾骨牌勢必向全球漫延,首當其沖的是那些與美國金融和美國債權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其他國家。中國當然也不例外,因為在這場危機中,中國已經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如果壯士斷臂可以解決問題的話,中國干脆拍拍胸脯說句漂亮話,就象當年減免小日本對中國的戰爭賠償一樣。只當是把多余的錢借給無賴而又懶惰的窮親戚去了,大不了不要了,我們自已綀緊腰帶,不過是再過幾年緊巴一點的日子而已。可事情并非這么簡單。“全球化”時代的中國早已成為國際供應鏈中的重要的一個環節,而且是處于一鏈條的最末端。我們的經濟發展是建立在對下游依賴程度最高、獲利能力最小、耗費能源最多的“制造業”的基礎之上的。牛鞭效應告訴我們:越是處在供應鏈底端的企業,受到的沖擊越大!--中國的經濟發展恰恰被定位在這個“牛鞭”的最尾端!!!
受牛鞭前端揮動力度的影響,外貿出口占中國GDP比率為37.57%(2007年數據)的中國制造業外銷市場將受到多大影響?這些“出口轉內銷”的過剩產品會對中國的內需市場造成多大的沖擊波?如果供應鏈真的從源頭被截斷,處于下游末梢的中國企業又將如何面對?商品過剩、生產過剩又如何能夠促進或拉動內需?中國大部分銀行會否因外資購買了股權而成為他們的取款機并對國內企業信貸資金的儲備量產生重創?留在中國股市、房市、期貨市場的熱錢會否大面積出逃而給中國金融市場來一次釜底抽薪,使中國經濟空心化?
三.2008年的冬天,企業需要向動物學習 6500年前的那場生物大滅絕,并沒有讓所有的物種不復存在。直到今天,我們仍然能看到那些留下來的生物們的子孫的身影。只不過這些遠古生物的后代們已遠離了它們祖先的生活習性,也徹底改變了它們的成長基因。比如,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鳥類就是當年雄霸地球的主宰—-恐龍的后裔。 與恐龍同時代的很多動植物種群,也都憑借自已的主動進化和被動變異,在生存環境急劇變異的情況下,找到了自已“適者生存”的方法和途徑。而那些拒絕改變自已、或來不急改變自己、或沒能力改變自已的一切物種全都銷聲匿跡了
以下,我們分別借鑒幾種生物大滅絕時代的幸存者們的生存方式,來解釋企業的生存突圍之道:1. 向蟑螂學殘忍:我們知道,蟑螂是地球上起源最早的生物之一,早在2.5億年前,這種適應力極強的小昆蟲,即開始活躍在地球上。數億年來,它們經過洪水、大火、饑荒后仍能存活;它們甚至可以通過外太空以及核子物質測試。它們在一個月沒有食物及兩周無水的狀況下仍能生存。 有科學家曾經對蟑螂做過這樣一個試驗:把一群一定數量的蟑螂放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里,并持續供給相同份量的食物供蟑螂生活。當食物量超過蟑螂群體的總攝入量時,空間里蟑螂的數量被快速地繁殖。當空間里蟑螂的數量達到一定比例,總攝入量超過食物供給量時,情況發生了逆轉,蟑螂們為了保證自已的生存,開始自相殘殺,甚至彼此吞食,而當空間里蟑螂的總數再次降至與食物供給量持平時,蟑螂間相互殘食的現象也就自動結束了。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的道理,和自由市場理論是完全一致的。但市場理論并沒有告訴企業家在供大于求、或市場出現極端變化時的應對之策。蟑螂間的互相殘食無非是出于對食物的爭奪,以調節其生存的平衡,而企業要做的卻是一整個供應鏈的生死決策。今天的企業,唯一能夠選擇的方式只有兩種:一種途徑是盡快逃離這個生死空間—轉型或套現;另一種途徑是吞噬對方、控制供應鏈。前者需要企業家對既得利益的“舍得”的大度和“放棄”的超脫,而后者則需要企業家周密、完美的戰略布局和殘酷的拚殺能力。
2.向螞蟻學合作:螞蟻同樣是早于恐龍時代的動物之一,它們在地球上生存的歷史至少已有1.2億年。面對生物大滅絕的年代,身軀細小的螞蟻如何能夠渡過劫難,長久地生存、繁衍,并成為地球上種類最多、數量最大的動物呢?美國科學家針對螞蟻做過一項長達十多年的跟蹤研究,研究的結果表明,螞蟻生存的秘密在于它們良好的內部組織,以及分工明確的團隊合作。在螞蟻的王國里,分工之細超出人類的想象,它們有“蟻王”的統一領導,有負責安全保衛的“部隊”,有負責尋找食物的“偵察員”,有負責搬運食物的“搬運工”,甚至有專門負責建筑蟻巢的“房地產商”,還有負責照料幼蟻的“保姆”,和隨時待命以應對突發事件的“機動小分隊”。。。。。。集積個體微小之軀、微弱之力,形成寵大的集團之勢、群體之能,正是螞蟻種群抵御一次又一次自然災害而能綿延至今的生存之道。中國改革開放之后的企業發展,除大型國有企業依賴政策、政府的福蔭庇護和統籌計劃之外,其余的所有產業、企業都處于零散的、無規劃的、個體的運營狀態。所有的行業協會、工商聯合之類的組織并不能從產業、行業、全局和系統的戰略角度來規劃產業、引導產業,更無法從供應鏈或產業鏈的角度聯合大家,抵御風險、提高整體的談判和競爭能力。所以,當今的企業界更該盡快地組織起來,聯合各自分散的實力和個體,結盟互助、相擁取暖。
3.向鱷魚學潛伏:鱷魚出現在地球的時間至少在1.37億年-2億年以前,它同樣經歷了生物大滅絕的年代并得以完好地存活下來。作為肉食動物卻能逃過劫難,這在恐龍年代直至今日都算是個奇跡。它們得以存活的原因主要和它們的捕食習性有關。鱷魚行動較為遲鈍,因此它無法跟蹤和追逐快速移動的目標,而代之以非常具有策略性和隱蔽性的捕食習慣。在冰川期食物極度短缺的條件下,鱷魚以其運動量小、捕獵體力消耗少等特點,僥幸地逃脫了被滅絕的命運;據說鱷魚一次捕食以后可以維持長達半年不需進食的絕無僅有的記錄!而那些兇猛的食肉動物,雖然竭力奔跑,卻因為獲得的食物不能滿足其能量消耗,最終仍無法逃脫絕種的命運。現在的中國大部分中小企業采取的措施往往和鱷魚的策略是一致的,他們憑借著前些年豐厚或不豐厚的積蓄,關閉了自已多條生產線、裁減了過半的員工、壓縮了曾經必須的開支,而潛入泥池,苦苦地等待下一個獵物的到來---經濟溫暖和復蘇。這種策略也許是最不得已、但卻也是最低風險、最見效果的方法,本無可厚非。但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即使鱷魚在最艱難的潛伏期里,都一直保持著高度的警覺并隨時保持成功捕獲的能力。我們的企業在這個同樣漫長的“潛伏期”里,是否需要完善一下以前被長期忽略的包括內部管理、經合運營、成本績效、成本管控、品質保障等基礎職能在內的企業能力體系?是否需要系統地梳理并提高當“獵物”出現時的捕獲技巧和綜合實力呢?鱷魚潛伏是為了等待下一個獵物的出現,它不是在“冬眠”;企業“潛伏”應該做出更加充分的準備以迎接下一個機遇的來臨,“潛伏”不能“冬眠”!
4.向鳥類學進化: 徐星,中國社會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2003年成為轟動世界的名人,他根據“四翼恐龍”化石,最早提出了“鳥類是恐龍的后代”的假說和推想。經過后來的研究證實,徐星的推論是正確的。有科學家在對非洲大陸上現存的鳥類DNA分析結果表明:鳥類的DNA的確具有恐龍DNA的遺傳密碼!那么,不可一世的巨無霸恐龍是如何脫變成軟弱依人的鳥類?這種進化和變異的結果是生命的偉大,還是生命的悲哀?其實,達爾文在150年前就揭示了自然界的生存法則:進化、遺傳和變異,是自然規律的三大法則。恐龍因為環境的變化無法生存,那些個體微小的、對食物需求量低的小型翼龍,慢慢遺棄了自已身上不適應于外部環境的特征和性狀,它們最先把自已的陸地生活習性改變掉,然后將自已的后肢進化成可以飛翔的尾翼,最后再退化成細小的腿和腳。這種進化既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也是主動變異的過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原理在鳥類的進化過程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30年來,中國企業對銀行的依賴程度、以國外市場的依賴程度、對原料資源的依賴程度、對片面的營銷宣傳的依賴程度,讓很大一部分企業走一了恐龍當年的地位,同樣也在走向恐龍滅絕的境地和危機。面對如此洶涌的經濟環境變遷,最重要的是學會進化、學會變異。剔除企業不需要的業務、變異企業不適應新環境的商業模式、遺傳企業的核心優勢、進化企業的競爭能力,才是我們真正要向鳥類(而非恐龍)學習的真理。
5.向植物學適應: 世界上最古老的樹種—-銀杏樹,在地球上的年齡約有1.6億年,它存活的最大原因在于其對惡劣環境的“適應性”。其實,在當今生活中地球上的所有物種里,生存能力最強的應該是植物,而非動物。比如針葉林,它們可以在世界上年度溫差最大的地方(達100°C,冬季低達-70°C而夏季高達30°C)完好地生存。這種強大的適應能力歸功于它們自身的性狀和特征:針形的葉子可以減少高山缺水環境下的水份流失,厚厚的樹皮可以保持對外界氣溫反差的阻隔和保溫。 而生活在熱帶雨林里的闊葉植物,同樣依賴于自身的性狀特征而得以存活。因為在多雨的環境下,碩大無比的葉子有助于蒸發植物身上多余的水份。 這又是一個“適者生存”的案例。適合的就是最好的!適應能力就是生存能力! 企業也是如此,經濟形勢再好的環境下,同樣會有很多的企業倒閉或破產。這不是客觀環境的問題,而是自我適應的問題、自我選擇的問題,也是自身能力的問題。
所謂企業個性化的生存方式、個性化的企業特征、個性化的核心能力,甚至個性化的企業文化,都只能有一種解釋和解決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企業的基因原理。企業基因原理,是筆者拙作《企業成長密碼》一書的主題思想,也是筆者一直倡導的“企業基因”戰略管理原理和企業能力體系構建的真諦。
環境是動態的,它總是會隨著各種各樣的因素變化而變化。世界上沒有一種永恒不變的市場環境來持續滿足某一企業的生存需求;也不可能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管理模式或戰略思想讓所有企業一勞永逸、一蹴而就。金融危機與經濟下滑,只是客觀存在的、必然出現的經濟規律和經濟現象。我們不需要抱怨,抱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我們需要做的、唯一能做的是:盡快尋求到適合“您企業”個性特征的匹配基因;迅速擺脫或掌握“您企業”所依賴的供應鏈條;打通一條“您企業”最佳突圍的生命路徑;尋找一個適合“您企業”個性特征的商業模式和優勢領域;才能形成“您企業”的未來相對長久的核心競爭優勢和企業能力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