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實用
古人常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一個優秀的人才,可能會因為企業工作環境的差異,而表現出不同的素質來。許多企業愈來愈清楚地認識到優秀人才的重要性。但在選擇人才時卻往往以為優秀的才是最好的,而拋開了“適合”于本公司的概念,并將優秀人才定義為高學歷、卓越的工作經歷,以為擁有名牌大學的學歷、國際著名公司的工作經歷才是有用的人才。更有甚者,有些老總不惜一切代價到外面去“挖人”,以實現企業的良好發展。殊不知,即使是優秀的人才也需要合適的“土壤”環境來發展,能夠在卓越的條件下發揮自如的優秀人才,一旦進入貌似“貧瘠的鹽堿地”的環境中往往就會顯得束手無策。
對于一個慧眼識才的企業來說,優秀人才的被引進,其專業知識、經驗以及能力是否與本公司的環境相宜是領導者應該首先考慮的問題,高素質的人才往往相伴的是對環境的苛求,優秀人才失敗不在于其缺乏知識,而是對惡劣環境或無序的競爭環境的不適應。于是,就像俗話說的那樣,看上去很美,可能并不一定實用。
許多企業總是看不到最實用、最合適的人可能就在自己身邊。并非是外來的和尚才會念經,正如有位管理人士所說:“從公司之外請來的被奉若神明的名人做領導,往往對公司從優秀到卓越的跨越過程起到了消極的作用。”
在許多企業中,盡管有些人看來沒有時髦的經歷,但很實用,具有潛在的成長性和持久力。作為企業的管理者,對優秀人才的把握更應該放在“適合”上。選擇人才與公司的規劃、技術需求有關,對有些公司來說,如果考慮到市場或外部人員供給還可以,可能需要一般人員來完成工作就足夠了,若是招來特別優秀的人才,只是資源浪費,還會造成人力成本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