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好面子”本身未必是壞事,“好面子”與進取心可能就是一墻之隔。如果能夠把“好面子”轉變為進取、變革的動力,那么,這就是最內在、最深刻的動力;無數的創新、成功、進步都是源自于“不服氣、不認輸”等淺顯卻本能的動力,某種意義上,正是好面子背后的內在動力,推動著人類的進步、國家的富強、組織的發展。
一個在英國廣為流傳的笑話佐證了這點。前英國首相丘吉爾走進英國下院的吸煙室,問身邊一位新當選的議員:“年輕人,你也許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力量使我投身于政治吧?虛榮心,年輕人!是赤裸裸的虛榮心!”正是這個充滿虛榮心的丘吉爾,以他的堅韌、戰略的遠見、不朽的時勢藝術,聯手他曾經最痛恨的敵人俄羅斯、袖手旁觀的美國,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挽救了英國、挽救了全世界;而且更令人不可想象的是,這個杰出的政治家,一生中竟然著有26部共45卷(本)著作,《英國民族史》甚至為他贏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正是這個充滿虛榮心的丘吉爾,成為了無可爭議的英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正是這個充滿虛榮心的丘吉爾,在印度班家羅爾隨軍期間,每天花4-5個小時閱讀歷史和哲學著作。在他就任戰時首相時,面對納粹德國的閃電突擊,他發表的演講展現了英倫三島最堅決的抵抗決心:“你們問:我們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個詞來回答:勝利—不惜一切代價去爭取勝利,無論多么恐怖也要去爭取勝利;無論道路多么遙遠和艱難,也要去爭取勝利;因為沒有勝利,就沒有生存。”
但可惜的是,中國人沒有把“好面子”向外擴張,成為發展的內在動力、外在張力,而是在機體內技術性地消化了,被演變為了一個社交的技術性工具,也就是成為了一個體系內的交易籌碼。
尊重他人與“照顧面子”完全是兩回事。“面子文化”對“實事求是”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為了照顧領導、他人的面子,我們往往不“實事求是”,這無疑是對“組織執行力”的又一考驗。中國人如果不把“好面子”轉變為發展的內在動力、外在張力,不再把“照顧面子”當作一個交易籌碼,那么中國組織的執行力是不可能提升的,甚至中國要想發展、騰飛也是幾乎不可能的。要想提升中國組織的執行力,必須破除“面子文化”,實現“實事求是”的文化,否則神仙來了也不靈。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習慣不利于推動社會的進步。
要想破除“面子文化”,企業領導層責任重大,因為他們掌握著組織里最大的資源,所以也就掌握著組織里最大的“面子”。只有組織的領導層自己講真話、要求講真話,自己干實事、要求干實事,把不講真話、開會不說會后不干的人統統請出去,這樣組織的“面子文化”才能被破除。但這點對中國的組織來講,真的是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