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過則喜是一種心態,認識不足是提高的前提。 聞過則喜是一項能力,一種心態。在一般人的眼中,當別人贊賞自己、表揚自己,甚至崇拜自己,贊美之言不絕于耳的時候,我們會很高興、很愉悅,這是常人的心態。問題是當老板、上司、客戶批評我們的時候,面對批評,面對別人指出不足、列出缺點的時候,我們的心態應該如何?是解釋、辯解?是回擊、爭執?也許適當的解釋有時是必要的,也許合理的辯解也是需要的,但是咄咄逼人的回擊與得理不饒人的爭執只會使事態惡化,更有甚者以極端的方式來回應批評?!奥勥^則喜,聞善則拜”應該成為一種企業的文化精神。即企業員工以一種高興、超然的心態,一種寬廣的胸襟和肚量,一種極高的修養和境界來尊重異議、感恩善言、學習他人、自我改進。即別人批評我是“忠言逆耳利于行”,是善言,是我還需要提升,需要不斷自我修煉。但是在實際的工作中這種“聞過則喜,聞善則拜”的嚴重缺失,繼而導致了企業內部人際關系緊張,員工之間只說好的,不說不足,只表揚,沒有批評指正。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員工得不到進步,企業得不到發展,最終不但害了員工也害了企業。一個人如果沒有“聞過則喜”的精神是沒有心胸的人,一個企業如果沒有“聞過則喜”的精神是沒有心胸的企業,這樣的人,這樣的企業是不可能追求一流的,更不可能追求卓越的。 我們只有有了“聞過則喜”的心態,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就可以,發現我們的不足,只有發現了不足,認識到我們的不足,我們才能前進。任何一個管理人員要想成為一個成功的管理者,首先必須做到謙虛,只有謙虛才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能聽得進別人的意見,才能做到不斷糾正工作中的錯誤和不足,才能不斷進步。“小勝靠智,大勝靠德”。小事情的成功,可以靠一時的聰明和技巧,但成就大事業必須依靠人格的力量,依靠別人對你人格的信任和肯定。所以,判定一個管理者能否成功,能否成就大事業,謙虛與否是標準之一。其實任何一個員工也一樣,員工更應該關注上司的反饋,只有虛心聽取上司的反饋,多和上司溝通,只有面對面地坐下來溝通才能找到問題所在,才有可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夠不斷進步。記得有一個知名的哲學家說過這么一句話“所有困難都是來幫助我們的”。所以我們不能懼怕困難,要把它當作一個提高、發展和進步的機會一樣來喜歡它。因為克服了困難你就進步了,你就提高了,發展了。 我們都知道,飛機在飛行的過程中有99%的時間是偏離航線的,可是為什么幾乎所有的飛機都能準時到達目的地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飛行員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接受反饋,并根據反饋來及時地修正。記得有一次有人問柳傳志您覺得史玉柱為什么能夠失敗后又再次站起來,柳傳志的回答正是他有修正能力。如果企業中的每個人都能有接受反饋,及時修正的心態和能力,每個人都能及時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并及時修正。我們的員工一定會不斷進步,不斷發展,我們的企業也一定能夠不斷前進。
摘自宋勸其老師新書《高績效管理的五項修煉》,作者系國內知名戰略績效專家,國家人力資源管理是教材編委會委員,上海行隆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首席咨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