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總是被一條消息困擾“華為的智能機銷量超過小米,成為國內第一.”總想寫點什么。其實華為成為第一應該是預料之中的事情。而且筆者堅信華為必將甩開小米好幾條街。主要依據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機制華為遠遠優于小米。華為當前已經成了全世界企業害怕的對手,為什么呢?其核心在于其機制。在于其分配機制。如果問問員工小米是誰的企業,答案是雷軍和合伙人的企業,問問華為是誰的企業,大家一定會說華為是華為員工的華為。華為人是在為自己干,而小米人是在為老板干,只不過員工的老板是一個,現在變成了幾個人而已,本質沒有變。其中的優劣明眼人一看即知。
華為為什么能讓全世界的各行業的競爭對手聞風喪膽呢?根源在于任正非的胸懷是前無古人,后難有來者。企業是自己投資的,風險絕大部分自己擔,利益卻愿意跟大家共享。華為的機制學習的是讓全世界聞風喪膽的大牛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是“財散人聚”的鼻祖。成吉思汗一開始創業打仗就是只拿戰利品的10%,其余紅利則由全體人員共享。機場戰役下來,成吉思汗聞名大草原。無數英雄不遠萬里投其麾下,聽其調遣。無論哪次戰役,都是這樣。成吉思汗1206年成立大蒙古國,4位分封為萬戶侯,88為分封為千戶侯。成吉思汗先封功臣,后對家人分封。
互聯網在改變著整個世界,確實不假,可是互聯網不會改變人性,人性是人類社會運行的基本規律,互聯網只會加速向人性的回歸。互聯網更是加速了人力資本化,而在這方面華為已經遠遠的把小米拋在腦后。
小米這種機制上的劣勢,在剛開始創業大家擰成一股繩,努力奮斗,干革命的時候,沒有錢可分的時候體現不出來,一旦有有所成績,問題就顯現出來了。黎萬強幫助小米攀上頂峰,黎萬強的隱退應該是一個很好的佐證。
二、華為的管理領先小米十年以上。前陣子坊間大量流程,小米的管理是不用KPI,如何如何管理。筆者作為一個專注于績效管理研究,實踐和輔導超過十五年的從業者,一直很是納悶,最后終于想明白了,在公司剛創業,規模小,人數少的時候,不用KPI,沒有績效管理,實屬正常,可是,當企業規模大了以后,還不用KPI或者OKR,不用績效管理,如何保證組織高效運行,如何確保達成目標呢,如何管控執行過程,如何打下堅實的企業管理基礎?這簡直是不可想象。看著吧小米要想完成今年8000萬~1億臺的銷售目標,壓力山大。
組織規模小的時候不用KPI很正常,可是這就失去了一個非常好的學習KPI,實施績效管理的,提高組織管理能力的機會窗口,等組織規模大了,已經形成自己固有的模式,再來實施這個,其變革的難度要大很多。長大了的小米必將為其小時候不實施KPI付出代價。
反觀華為,一直扎扎實實做好企業管理的每一步。為未來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管理基礎。現在華為的管理已經成為全世界企業學習的楷模,甚至已開始華為的老師“IBM”現在都在向其學習管理。
三、小米也不是一無是處,小米能有今天的成績,與其核心團隊在互聯網思維和方法論上小米的先發優勢有很大的關系。只不過其可模仿性和可學習性太強,其持久性值得懷疑。大家現在看到的錘子、360等等手機,都在學習小米,同時也在蠶食著小米的市場份額。
四、在通訊方面的技術儲備及其前瞻性華為也遠遠超過小米。前不久華為與英國的石墨烯研究所達成合作,已經開始著手石墨烯在通訊領域的應用。在世界范圍內來說,無論從品牌還是渠道來說小米和華為都是有一定的差距。
以上僅僅是筆者的拙見,供大家討論。也祝愿小米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