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和達能的口水戰一再升級,娃哈哈的員工、經銷商、娃哈哈投資的企業所在地政府與很多公眾都同仇敵愾譴責達能,聲援娃哈哈和宗老板。
很多的聲援背后的潛臺詞是“如果達能強行低價收購娃哈哈,他們將發揮自己的能量讓達能揀走一個燙山芋”。
感恩宗老板的娃哈哈員工和經銷商站出來支持娃哈哈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如果達能并購成功,娃哈哈員工與經銷商堅決地離開娃哈哈或不經銷達能控股的娃哈哈產品給達能以壓力。這是他們自己的權利。
但一般公眾的聲援中不理性的成分顯然非常嚴重。那些大罵達能甚至把達能此舉無限上綱上線為“八國聯軍的經濟侵略”者顯然無視市場經濟契約和誠信原則。
娃哈哈投資所在地的地方政府也聲援娃哈哈,表示堅決反對達能控股娃哈哈的非合資企業,有的言下之意是“如果達能得逞,地方政府會通過衛生、防疫、工商、稅務等公權力量找找茬”。這是對法制的藐視。
其實,爭議的焦點商標使用權轉讓合同是否有效以及商標使用權最終屬于哪一方,法律一定會有明確定論。最終的判決結果與聲援得是否慷慨激昂根本無關。
感情上,作為一個品牌戰略的研究者,我把第一本品牌研究專著的書名定為《本土品牌戰略》,熱愛民族品牌的感情不亞于很多人。我當然希望商標使用權屬于宗老板掌控的娃哈哈,我們也堅決支持娃哈哈舉起《反壟斷法》和《商標法》的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但如果法院判決娃哈哈商標使用權屬于達能,那我們也理性堅決接受這一事實。作為地方政府也應該繼續給予達能收購后的企業合理的國民待遇。
在這一事件的發展過程中,有很多媒體拋開狹隘的民族情節,客觀公正的進行了事件的剖析,而且杭州市經貿委和國家商務部也明確表明“這屬于法律上的糾紛,應該通過法律的途徑解決”的立場。這說明我國的政府和媒體已經對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有了非常深刻的認識。尊重誠信、契約這兩個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
前段時間“重慶最牛釘子戶”事件的處理,也充分顯示了我國依法治國的決心。用強硬的行政手段解決問題,絕對不符合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
當然娃哈哈事件也給予我們很多的教訓和啟示:
第一,通過達能強行收購娃哈哈的事件,我們的企業家和各級政府會對吸引外資有更加理性的思考,改變長期以來把吸引外資作為招商引資唯一方法的盲目行為。結合今年兩會已經提出的對外資加強管理的指導思想,勢必會對我們經濟發展模式產生影響。
第二,目前外商在我國的投資已從最初的合資合作變為收購并購。這使本就不算強大的民族品牌變得更加汲汲可危。據不完全統計,2006年上半年中國并購交易額達到410億美元,同比增長71%。外資不是善良的天使,也不會象達能所說的一樣“不管品牌的管理者是誰,品牌都將屬于中國和中國人民”。外資對中國企業的并購大多是為了控股某些行業的龍頭骨干企業。這樣民族品牌的存在就會面臨巨大威脅——因為外資企業完全可能將并購的國內知名品牌,利用其控股地位,限制品牌的發展或干脆將國內品牌打入冷宮,這會造成許多民族品牌日益萎縮甚至從此消失。
如果通過這一事件能促使企業和政府進行更加深入的理性思考,對我國品牌的保護也是非常有益的。
我們對民族品牌的發展壯大有非常強烈的使命感,但是,愛國不應該狹隘。因為沒有對契約和法律的絕對尊重,市場經濟就會失序,還談什么打造強勢大品牌。
當然,我們希望當初達能與娃哈哈簽的商標轉讓合同是違背中國法律的,如果是這樣。我們也堅決支持娃哈哈依法拿回商標所有權和使用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