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職業與生涯,大學生的十大觀念誤區!(一)
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從來沒有像今天如此的被社會各界所重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這個理念也是被三番五次的炒作著,身處校園凈土的天之驕子們也在躍躍欲試著規劃著自己的職業生涯,這本來是一件好事,因為當國外在從娃娃抓起就了解職業探索職業時,國人的職業意識是在不得不找個工作的前夕——大四時才被提上認識和了解的日程的,這不可避免的延長了大學生職業發展的時間,加大了大學生的職業發展的機會成本;我們在這里姑且不說大學生為什么這么晚才開始了解職業,規劃生涯的,我們僅僅從在大學生在探索職業發展職業的階段來分析一下大學生的觀念誤區,因為在職業發展上對規劃職業生涯的總結是“只要起步,永遠不晚!”
在規劃職業與生涯的探索過程中,大學生集中的表現出了以下十個觀念誤區。
第一個誤區,職業規劃就是職業生涯規劃。很多大學生把職業規劃和職業生涯規劃與生涯規劃相混淆了,認為職業規劃就是職業生涯規劃。其實不然,文字上的不同已經明確了其不同的含義。
職業規劃就是通過規劃的手段來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的過程。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是職業規劃的核心標志,這個適合就是更多的在分析自己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外在環境的情況下做出判斷的,適合的簡單判斷就是“人-職匹配”,這其中要分析三個因素,一是“人”,“人”就是大學生自身,由包括性格,理想,價值觀,道德等的內在因素和專業,知識,經驗,技能等的外在因素所組成,分析“人”就是分析自我的內外兩方面。二是“職”,“職”就是行業,職業,企業,職位等外在因素(簡稱為三業一位),三是匹配,匹配就是“人”“職”互動的和諧適應。“人”“職”互動有兩個因素要考慮,第一是工作方式,第二是生活方式,這個方式的適應是判定匹配的關鍵標志。從尋找適合職業的角度上說,把職業規劃稱為規劃職業更容易理解其所代表的涵義。
職業生涯規劃,簡單的說就是規劃你從開始工作到退休的整個職業歷程。職業生涯是你從事職業工作的所有的時間,職業生涯規劃包括職業規劃,自我規劃,理想規劃,環境規劃,組織規劃等。規劃職業生涯的目的就是爭取最大的收益,達到少走彎路,不走錯路,避免走回頭路的職業探索與奮斗征程,能夠通過選擇走最佳的路徑來實現職業理想。其實,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意義在于,一是可以最快最佳的實現職業理想,從而實現職業上的自我價值,二是因其職業理想的實現對個體生涯其他理想的促進和實現。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職業生涯規劃就是為了實現職業上的作為來推動人生其他的理想的實現。也就是說,職業生涯是人的最大的生涯,職業生涯對人的生涯的影響也是最大的,我們所熟知的所判斷別人的一個很普遍的標志就是這個做什么工作的,工作做到了什么程度。
生涯規劃,就是你人生從生到死的規劃。這個過程中就會包括你的職業生涯規劃,家庭生涯規劃,社會生涯規劃,生活生涯規劃,休閑生涯規劃等等。
三者之間的關系用數學上的集合概念來說就是,職業規劃包含于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生涯規劃包含于生涯規劃。
第二個誤區,職業規劃就是功利的為找工作而準備。有這種觀念誤區的大學生一般都會認為大學是一個完善自我塑造自我的一個精神殿堂,而不應該功利的為了畢業后找到個工作就注重于知識,技能的學習和打造,而忽略了藝術,精神的發展。這種看法本身是對的,大學的確是個追求自由完善自我的地方,但也不是孤立的就把職業規劃單純的理解為找工作,有這種理解的同學本身就是對職業規劃不理解。
職業規劃是為了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如果可以在大學階段最好最充分為日后的職業發展而準備,那就可以相應的加快個人的職業發展歷程。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職業就可以較好的發展自己的職業生涯,職業生涯的有利發展也會促進個人生涯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職業就是人生最大的課題。所以說,在大學階段規劃職業也是為人生負責的一種表現。
我們都知道人生有三不朽:修道立德,建功立業,著書立說。那建功立業就是職業規劃的最大追求,建功立業并不是單單就找到一個工作而已,建功立業實現的過程本身就是人對自身不斷完善不斷發展的過程,可以說,大學生在大學階段的自我完善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建功立業而準備而打造的。而人的自我實現也不過是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位置,那這個位置就是你適合的職業,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說,職業規劃是站在自我實現,人生不朽的高度上來探索職業,規劃職業的,并不僅僅是為了找工作準備,也不是功利的位了一時的高就而忽略了自身的發展。
第三個誤區,職業規劃就是找到賺錢多的好工作。有這種誤區的人一是不明確職業規劃的作用(這個第二個誤區中已經解釋了),二是對好工作的標準有誤解。賺錢多的工作就是好工作嗎?好工作的標準就是賺錢多嗎?工資和工作到底是個什么樣的關系,這是個問題。在這個資訊發達,價值觀日益多樣化的今天,很難有一個大家都認可的統一的標準。
好工作,應該有個社會普遍認可的標準,個人也會有對其自身的理解,但若從最終受益者和付出者的角度上講,更多的應該是大學生本人有權做出這個較主觀性的價值判斷。賺錢多,只是給你工作勞動后的報酬比較多,這表現為一個結果,但這個賺錢多的工作你喜不喜歡,適不適合呢?從這個內在的判斷上顯然可以明確你所做的工作是不是好工作。從社會普遍認可的角度講就更容易理解了,只有符合社會秩序法律的賺錢多的工作才是好工作,販毒等破壞社會良性運行的勾當顯然是不被大眾所理解和接受的。
那我們再說職業規劃和好工作的關系,職業規劃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那這個職業是否就是賺錢多的工作呢?這不一定。因為職業規劃的出發點首先是適合大學生,其次才是薪酬高。適合大學生自身的工作才是職業規劃所要達到的宗旨,而職業規劃外的任務才是找到一個既適合大學生薪酬又高的工作。所以說,職業規劃的首要任務是找到適合的工作,除此之外才是追求高薪水。
適合的工作和高薪水的工作又有什么關系呢?這里有必要把這兩者的關系澄清一下。如果你真的找到了適合的職業,那你是一定可以拿到高薪水的,只是時間和精力的問題,因為在自己適合的領域工作,你會把自己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淋漓盡致的發揮出來,那業績提升的同時必然是薪水的增長。而單純的不適合自己的高薪水工作,會讓你在拿著高薪的無聊中把自己的創造性毀滅,從而會因不喜歡而導致工作的不勝任或懈怠,最終也會因業績下滑而導致薪酬跳水。所以說,適合的工作可能因為暫時的不勝任而拿低薪水,但從長遠的職業發展角度講,一定會步步高升,“薪薪”向榮的!
第四個誤區,職業規劃沒有變化快,還是走一步算一步好。在規劃職業及規劃職業生涯時大學生往往認為計劃沒有變化快,還是不要規劃了,否則還要再去變通,還是走一步算一步穩穩當當的走算了。有這種意識的大學生混淆了規劃和計劃,規劃和變化的關系。
先說說規劃和計劃的區別。計劃是一種較主觀的思考安排,而規劃則是將主客觀都考慮到的一項思考統籌安排。我們說職業規劃是考慮了自我,環境,學業,理想,通路等影響職業生涯發展的各種因素后,結合自身理想價值追求而確定的路徑安排,并且融合了職業判斷,職業創新,自我管理等修正步驟在內的整體系統分析方案。而計劃就沒有這么縝密和全面了,計劃更多的是表現為頭腦一熱,大腿一拍就草率確定的主觀行為,我們可以在眾多大學生安排寒暑假的生活中來明確這個區別,假期——計劃落空的日子,這就表現為計劃,一方面透露出了計劃的不周密,另一方面也暴露了自我管理的不嚴格,當然還有其它的因素在里面。但如是規劃呢?那就會在事前把自律性差,環境不具備等因素考慮進去,并制定相應的應急方案。可以說,如果規劃制定的不嚴密就會往往淪為計劃,而縝密的計劃就是規劃。要澄清的是,計劃和規劃的區別并不僅僅是以執行的最終結果為判斷依據,而是以考慮的全面周到與否和執行應對嚴格與否來區分的。
制定了規劃之后,隨著問題的出現,如考慮不周到,執行不到位,修正不及時的潛在問題的暴露,部分大學生就會有放棄規劃而順其自然的想法。他們在想,既然制定了規劃,也不是那么有效果,還不如踏踏實實的走好當下的每一步好呢!規劃出了問題不一定是規劃本身的問題,很可能是制定者本身的問題,如果說你的規劃總是趕在了變化之后,那只能說明你的規劃是失敗的,是有缺陷的,但你不能由此得出規劃不如變化快的結論。
變化本身就是在規劃中要考慮的因素和步驟,換句話說,就是最壞的結果最大的問題也是預料到的,即使預料不到也會通過修正步驟及時發現的,即使不能及時發現也會通過應急方案來予以解決的。所以說,變化是逃不過規劃的,除非你沒有考慮變化就規劃,而沒有考慮變化的規劃是不能夠叫規劃的,最多可以稱為計劃。
還有一個誤區就是,大學生往往搞不清規劃和變化的相互關系,他們就會問,你是說先規劃,還是先考慮變化?這個類似于先有雞先有蛋的問題著實給大學生出了一個難題。其實任何抱著“先規劃,還是先考慮變化?”問題的大學生都是一元論者,他們孤立的片面的把一個問題的兩個因素人為的割裂開來,這無疑是富于個性鉆牛角尖的大學生的專利。問先規劃還是先變化這個問題,無疑于你問司機在開車時右腳是踩剎車還是踩離合一樣可笑。規劃和變化本身就是一對矛盾,而規劃之初也是往往最充分的考慮變化的,并且在執行中最大程度的基于變化而調整方案的。
第五個誤區,職業規劃與大學學業是不相關的。職業是什么?職業規劃是什么?這個在國外從娃娃就開始了解培養的常識在我們國人這里卻是在大學畢業的前夕——大三,大四才去考慮和關注,學習的。我們不說國內的職業教育與國外的差距,就單從國人從大學畢業前夕不得不找工作之時才開始了解職業,企業,行業等,才開始學習簡歷,面試等求職常識來說,就表明很多大學生都會誤以為大學是大學,尤其是大一,大二是不用考慮就業/職業問題的,只有在畢業的大四才是考慮就業/職業的理所當然的時候。這就是認為職業規劃與大學學業不相關的表現。
討論職業規劃和大學學業的關系,其實這里一個前提是要考慮大學生個人對大學定義及個人價值觀的問題。一些大學生認為大學,尤其是大一,大二是放松,考證的時間,大三是兼職實習的時間,大四才是面臨工作的問題。我們先不說這種大學時代的生活安排合理與否,雖然這種安排確實不是最佳的規劃,從這個安排來說,就論證了一些大學生對自己大學以及大學時代的價值判定,這雖然是個主觀問題,而非是非問題,但如果不解決這個主觀價值判定的問題,就很難將兩者聯系到一起。關于定義大學作用的問題也可參考本文的第二個誤區解讀。
在生活中我們都知道“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樣的“羅馬也不是一天毀滅的”,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的成就與衰敗都是長期積累而導致的。再說個生活的小例子,大家知道,水果腐爛不是因為壞了很大的面積才會腐爛,往往只要有個很小的地方受傷就會腐爛變質,從而導致整個水果都換掉。那大學生在職業上呢?在今天這個大學生就業無比嚴峻的時期里,一些大學生畢業時往往就面臨了失業。我們不說什么有業不就,主動失業的特殊案例,就說那些想找工作但卻找不到工作的那些大學生們,他們在失意的時候往往在抱怨轉專業不好,抱怨學校太濫,抱怨大學擴招,抱怨社會企業太刁,抱怨家里沒有社會關系,他們唯獨沒有回頭看看自己的大學生活是怎么過來的?自己當初是怎么定義大學的?自己又是怎么安排大學生活的?
畢業找到好工作的同學并不只是在大四時才準備的,找不到好工作的同學也不只是大四才開始沉淪的,無論畢業時的就業結果怎樣,那都是對你大學四年的總結和印證。所以說,大學學業的怎樣安排是直接關系到你的畢業后出路的,而且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你的職業規劃以及職業前程上的作為。
第六個誤區,職業規劃和日常生活是兩碼事。在校的大學生們,包括職場上打滾多年的人士都認為工作和生活是兩碼事,是不相關的,對于他們來說就是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工作時不談生活,生活時不說工作,當然我們這里討論的不是哲學上的聯系,只是兩者在相關性上探討。
我們說,兩者有關系,而且有很大的關系。大家知道,我們安身立命的依靠是工作,衣食無憂的保證是工作,甚至更高的建功立業,自我實現都要依賴工作。從這個角度和程度上,我們說職業影響生活,職業就是生活。如何理解這句話呢?不同的職業就會有不同的工作方式和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以及休閑方式,職業人的生活方式的安排的一個重要前提是遵循所做工作的職業工作方式。這里有必要把人生平衡的三大領域說一下,便于理解。人生要想取得平衡,那必須在工作,生活,情感三者上有一定比例的安排和收獲,缺失任何一個方面人生都是失衡的,不快樂的。
職業影響生活,你所選擇的不同的職業會直接導致你的生活方式的不同。如你做教師和做公務員,做營銷和做管理的工作是不一樣的,教師的作息時間是有寒暑假的,但公務員就沒有了;營銷講求的是在推銷自我中搞定客戶,而管理追求的是在組織平衡中謀得最大效益。職業對生活上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教師在安排旅游度假時是可以把寒暑假考慮進去的,但公務員就不能了;做營銷要經常在晚上和客戶交流,節假日要拜訪客戶,是要在情感和利益上和客戶長期相處的;而管理也要關心員工的生活和成長,晚上下屬有事情或者公司有急事發生就要打亂自己的生活安排的。舉例說,當你選擇自由安排生活而固定的節假日有固定的作息時間時,就不要去選擇外企,因為外企的工作是會吃掉你的生活的。職業是會影響你的生活的,所以,當你選擇職業時,要多考慮的一點是這個職業能否給你所想要的生活。
職業就是生活,在大的層面說,職業也是生活的一部份,做什么工作,怎么做,什么時間做等都是你在個人生活中對工作的一種安排。當你認為職業也是生活時,你就在一定程度上喜歡上了你的工作,把職業融為生活中的人也會在把生活當作職業來過,職業與生活本身在一定程度上道理都是通的,這個理解程度上更多的取決于個人在職場上的成熟度。
結合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來說,大學生活中的談戀愛,做實踐,辦活動,考試選課,同學聚會等都是活的,都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為未來的職業規劃做出一定的探索和幫助的。比如說當你確定了一個或幾個職業時,通過各方溝通你了解到了這個工作所特有的工作方式,休閑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等,那你不就可以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有意識的向目標要求培養接近嗎?當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的與目標職業要求趨同時,無形中你已經為適應企業的文化,圈子的生活方式等做出了最大的探索,那當你進入這個圈子時,你就不必再從來適應和磨合了,因為你已經在大學階段就培養了圈子所要求的方式了,而這種無形的財富又會為你的職場成功起到多大的加速作用啊!
第七個誤區,職業測評是可以測出適合職業的。目前在大學生中有著這樣的一種傾向或者說是迷信,通過做職業測評是可以測出自己所適合的職業的。我們先不說具體的職業測評到底有多大作用,到底有多大的信度和效度,就是單說測評這個手段,我們知道測評主要是依據于一定的行為投射反映內在心理,界定影響目標行為的關鍵因素并確定所占影響的權重,再結合一定的真實樣本,通過測評個人對關鍵因素的關鍵事件的反應來做出一定判斷的。這個用外在分析內在,用假設判定現實的手段是不可以迷信的,最多可以參考一下,而且很多測評的常模都不是與我們國人的行為,環境具有可比性的本土案例,這樣就更加大了測評的風險性。
所謂職業規劃,探索適合自己的職業在第一個誤區中已經有所涉及。我們再補充一些的是找到適合自己職業的探索步驟。在校大學生探索職業的步驟分為我五大階段九個步驟。第一個階段是謀定職業,包括職業自我分析和職業理想建立兩個步驟;第二個階段是意向激發,也是職業探索中的自我管理步驟。第三個階段是理論規劃,包括職業環境分析,目標行為參照,大學學業規劃等三個步驟;第四個階段是實踐后動,是最主要的實踐探索驗證步驟;第五個階段是人職匹配,包括職業判斷和職業創新兩個步驟。大學生的職業探索過程經歷了理論適合分析,實際勝任驗證,企業契約認同,人職互動匹配等復雜的長期的系統的探索才可以敲定的,并不是一個或幾個職業測評就可以判定的。
即使職業測評是信度和效度比較高,那也只能在分析職業自我時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是不可能把必須經過職業實踐見習才能確定是否是適合職業的這個結果由理論給出結果的。職業規劃是一定要由理論分析和實踐驗證,還有自我修正等手段綜合并且加以一定時間才可以確定并有一定的可信度的,否則單純依靠理論分析,或者單純依賴職業測評,抑或是一味的職業實踐是都不能得出有效的準確的適合職業這個判斷的。
職業是影響我們一生幸福的關鍵,更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們所選擇的伴侶,換句話說適合的職業不但決定了我們是否會事業有成,而且也影響了我們的婚姻伴侶層次,家庭生活水平,還有我們的下一代如何生活,教育的人生諸多重要問題。但就是這個占據我們人生幸福四分之三的職業,很多人在選擇時卻是那么的漫不經心和率性而為,甚至在選擇職業時花的時間都沒有花在買一件換季穿完就扔的衣服上的時間多,尤其是當他的事業成功家庭幸福完全都寄托在職業上時。一些畢業生在找工作時,不加分析就匆匆投了簡歷,不經考慮就參加了工作,在職業上的輕率和在購物的細心,兩者之間竟會有這么大的的反差,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么國人中在職業上會有那么多的不成功不如意,那不都是因為他選擇的不適職業所導致的嗎?即將踏上職業生涯的你會把自己的四分之三的幸福寄托于一紙職業測評上嗎?
第八個誤區,職業規劃是可以通過講座等速成的。目前一些重視和關注大學生就業的商業機構,學校就業指導中心,學生社團等已經開始了行動,市面上校園里很普遍的就是通過邀請一些職場成功人士或專業權威專家來學校舉辦講座,在打著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旗號下來吸引和幫助大學生關注自身的就業/職業問題,當然這種善意的關心本身并沒有非議,只是在操作的過程中給了大學生一種職業規劃,職業生涯規劃是可以通過講座通過活動等方式來速成的錯誤觀念。
經過上面的一些分析和探討,我們已經知道職業規劃是一個必須經過實際驗證的漫長歷程全面考慮才可以確定適合于自己的職業的。不可否認的是,在職業,職業規劃,職業生涯規劃等各種講座的宣傳下,大學生已經對自己的職業前程有了一定程度的關心和對職業環境的認知,這是講座等活動的有益之處。但真正適合的職業一定不是僅僅依賴理論講座就可以找到的。
勤于思考和善于分析的大學生會在聽了n場講座,參加了n場活動后會發現自己的職業問題依然沒有解決,適合自己的職業依然沒有找到,畢業后要發展的領域依然不明確,自身的職業理想職業通路依然是一片茫然。這也就是講座叫好不叫座的原因,事實上,講座,活動本身能達到的作用能解決的問題是有限的,因為講座或者活動更多的一種針對團體的行為,而且是參與講座和活動的人是沒有準備或者準備不充分的條件下參與的,而且活動的反饋和跟蹤是沒有的,主動的個案的參與是有限的,最主要的是時間是有限的,所以,注定了講座和活動只能是一種觀念的傳播和一種理論的解釋,而不能夠解決任何職業上的問題本身。
職業規劃是不能速成的,職業規劃的含義和探索步驟本人以上內容都有解釋,職業規劃是不可能通過幾場講座或者幾次活動,甚至是幾次授課就可以搞定的,因為這里有幾個必須要由當事人親身在實際情景中探索確定的因素,而這些是在理論上測評上課堂上是無法落實的,如職業自我在工作情境中的真實表現,個人在目標崗位和目標企業中的實際表現,個人對工作方式和企業文化的實際認同,個人在職業生涯中的實際修正等等這些都不是可以通過理論上的假設就可以確定的,況且就是在實際的職業探索中這些因素也是不斷變化的。技能,技術等操作層面的東西是可以速成,只要掌握了正確有效的方法;但職業規劃,是必須要以實際職業經歷和職業能力塑造,職業潛力開發等各個過程才可以初見端倪的自身定位是無法通過理論來速成的。
第九個誤區,職業顧問是可以解決職業問題的。職場人士,大學生所遇到的各種職業問題,在市場經濟下這些需求都直接促進產生了以此為經營的企業,有客戶就有企業再次得到了印證。但在職業顧問大肆炒作宣傳下給大學生造成了一個誤解,那就是職業顧問可以解決一切職業問題。國際歌中說的好,世上從來沒有救世主,也沒有什么神仙上帝。我想這個應該很好的給迷信職業顧問能解決一切問題的大學生提個醒了。
生理上的疾病,可以去醫院ct,b超檢查病癥,而后在確診后拿出相應的治療方案,在藥物的作用下加以自身的心理調整是可以治愈一般的疾病的。即使是生理上的肉體一物降一物簡單大自然法則面前,也不是什么病都可以治愈的,至少alds是無藥可救的。職業顧問是可以幫當事人提供一定的分析的,但這和我們去醫院看病是不完全一樣的。
我們遇到的職業問題,正規的職業顧問是可以幫我們分析出造成職業問題的原因的,這就如看病時的確診;也是可以告訴我們幾種不同的解決方案的,從中結合你自身讓你選擇一條最佳方案,這就如看病時的開藥方;而職業問題和看病后的不同就在這藥方上作用發生不同了,生理的病可以在服用具體的藥物而得以治愈,可職業問題的職業解決方案卻只是一種理論上的解決方案,而且最多也就是一種分析后的最佳方案,并不是我們所想象的找到了問題拿出了方案就可以把問題解決掉了,職業問題是要由你本人來具體實際參與才可以解決掉的,而且由于職業問題的產生是一段時間內累積造成的,所以,職業問題的解決也是要經過自身一段時間的探索才能夠解決的。
事實上,職業顧問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職業顧問可以幫你分析形勢和趨勢,可以幫你分析不同選擇所帶來的相應后果,可以結合你自身給出幾個職業發展方案,可以幫你澄清你在職業上的各種誤區,但是職業顧問不能幫你做決策,不能幫你具體執行方案,不能幫你改變自我,不能幫你建立理想,不能幫你實現自我,總之,實質性的改變都是要靠你自己的,而且也只能靠你自己;這是因為,一是你的人生是你自己定義的,二是你的改變是你自己才能做出的,三是你的幸福也是你自己來感受的。
其實,職業顧問就是你職海旅行的一座燈塔,當你迷路時他會給出一個前進的方向,但是不是指出方向之后你就到了目的地呢?不是的,他為你指出了個前行的方向后還是要由你自己拋錨航行的,否則你只能停在原地。職業顧問的作用簡單的說就是“助人自助,救人自救!”職業顧問可以給你一種方法,可以給你一個建議,可以給你一套方案,但這些都是暫時的,最重要的是經過職業顧問的幫助后,你自己可以解決日后職業生涯上所遇到的各種問題,這才是職業顧問起的真正作用。
第十個誤區,職業規劃是大四時才要面臨的事情,大一時用不著想。這個是很多剛上大學的新生所抱定的觀念,的確大學生的職業生涯是在大四畢業后才開始的,在大一時確實沒有開始工作。那這是否就說明了大一和職業規劃,職業生涯沒有關系呢?本文的第五個誤區已經說明了大學學業是和日后的就業乃至職業規劃是有關系的。這里是要從大一與職業的時間相關性和大一對職業規劃的影響來說這個誤區。
首先大一開始的生活的確不是職業規劃,而是學業規劃。學業規劃是要在實際的專業學習和探索中選擇自己最喜歡最適合的專業來學習,并且在大學期間最大限度選擇并精通一門自己最喜歡最擅長的一個細分領域,這個過程要經歷謀業,博業,擇業,通業,學業等五個的專業探索歷程才可以確定,這里要說明的是,學業規劃所選定的專業不一定是自己所學的專業,因為學業規劃的根本出發點是在理論和實際的探索中找到適合的喜歡的專業,然后去深入學習這個專業。因為國人在高考報專業的輕率而導致了大學后專業與興趣的巨大錯位,這個錯位的彌補只能由上大學后的大一大二來糾正和確定。
其次,職業規劃準確的說一般是在大三面臨就業時才要遇到的,理論上說,當意識到職業選擇時就已經客觀上產生了職業規劃的需要,所以,這個時間是完全可以由升入大學的大一開始,但由于體制的客觀原因,國人的職業選擇不可避免的要在專業確定時才好考慮,而這個本應在高三時解決的問題卻延伸到了大學。由大一開始專業規劃,專業規劃后面臨著職業選擇,職業選擇時產生職業規劃,所以,從這個關系上說,如果你深謀遠慮,那你就應該在大一時從職業規劃的高度考慮專業規劃,安排大學生活。
大學本是一體,無論怎么劃分,怎么安排,其實最核心的還是就業,更高的說是職業,事業。讓我們換個方式來說這個問題,如果以大學為半徑,以職業為圓心,那么在職業這個圓上,大一和大四就是一樣近的,兩者對職業的影響也是一樣遠的。那么職業規劃就不僅僅是大四才要面臨的問題,而是你整個大學階段都要面臨的。雖然在時間的間隙上,先是大一,后是大四,但如果你大學的中心是一致的——是職業規劃的話,那就大一和大四是沒有什么區別的,而且從實際的案例和效果來說,成功的人也都是準備充分的人,在職業規劃上,我們推崇這樣一句話:早選職業早成家,為國為她為老媽!大學伊始的大一同學們?你的大學是以職業為圓心嗎?
本文所列舉的十大誤區,是大學生在規劃職業與生涯中的一般看法,這些看法本身是沒有是非之分的,但在職業規劃職業發展的效能上來說是比較低效,是注定是要走彎路的,所以,本著最優選擇最佳規劃的原則分別對其進行了剖析,可大學生具體的問題還是要結合自身來實具體分析的,本文中的一些誤區看似有些交叉和重復,但都是從不同角度和程度上來說的,且不可斷章取義或孤立片面的來理解,否則,就會陷入思考的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