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就自然的在走向獨立,每一個生命都有這樣的渴望和能力。為了獨立,他們會不停的嘗試,在改正自己在嘗試過程中犯的錯誤來構建自己的思維模式,發展自己的獨立性。家長要把培養孩子獨立性的目標放在心里,在家庭教育里面,隨時隨地都可以教育。父母要根據孩子的特點經常為孩子提供獨立活動的機會和條件,幫助他們逐步學會自己做事情,擁有獨立性。
要給孩子創造自己拿主意做決定的機會
我們有的家長經常說孩子太有主意不好,應該聽大人的,實際上孩子有主意是件好事,他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認識,應該給孩子創造機會培養他自己拿主意。我們的教育常常是注意培養孩子順從聽話,不大注意去傾聽孩子的需要,從生活小事一直到孩子的發展方面都由家長一手包辦了,因此我們的孩子缺乏自己做決定的機會和權利,就很難培養孩子自我抉擇能力。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不是要家長不管孩子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不是要家長不管孩子,而是使其懂得初步的是非觀念和行為規范,并且再讓他們逐漸學會約束自己。如果讓孩子隨心所欲、為所欲為,會使孩子執拗任性,獨斷專行,不能和別人和睦友好相處。這些不良的人格特征將使孩子很難適應將來的工作,將來的社會。
讓孩子獨立,家長不能不管、也不要多管
孩子還是非常幼小的,還處于獨立性的萌芽階段,不能約束過多。如孩子自己想干,父母們卻說耽誤時間,或者找其他的原因,偏偏不讓孩子干,會使孩子剛剛出現的獨立性萌芽,就被扼殺了,很多父母把孩子要自己做事的愿望看作是不聽話或淘氣,加以斥責,這更是不對的。要珍惜孩子的獨立性,鼓勵孩子“自己來……”,否則,過了這個關鍵期,孩子就會失去獨立活動的積極性,養成事事依賴成人、懶于思考和動手的不良習慣,也會使孩子做事缺乏自信心。
獨立性的培養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有利于孩子的身心發展。獨立性比較強的孩子做事情有著明確的目的,可以主動的做事、有目的的去行動,有進取心以及克服困難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