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之假象
作者 余蕓付
是什么樣的一股力量讓我靜下心來書寫物流之心聲,苦難,是苦難,還是苦難,痛定才能思痛,窮極則能思變。為物流而吶喊數年之久矣,文筆之道算是無奈之舉,踐行之,數年不得,終日惶惶,亦曰,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時隔八年,棄文從商,今日亦反,商為何物?文而化之,首篇之作,《物流單元化與標準化》之累述,而后分解而詳;《運力與運能》之傳說,物流與運輸,就是‘服務’與‘產品’;《物流之假象》之亂語,象由心生。而后之《運力組織》;《物流傷(商)過》;《物流之‘環’亡》;《物流功能衰竭》……
蕓蕓,種種,站在天外看天,天外有天,信則迷,局則亂,可謂是,名道非常。物流,假象天降,亂象橫生,變與不變,真真假假,亦假亦真,真假難辯,是非不明。物流人實在是身處混沌之中,獨善其身者寥寥無幾。以下筆者僅絞盡腦汁搜尋,不作任何評論和非議。
GDP“雞的屁”之說,物流費用所占比一會多一會少,一會數年不變,不知何時如夢初醒,說國之當局統計有誤,應該是低于當時五個百分點,暈倒!今日又曰,吾國數據應該是低于‘洋國’一半以上,再暈倒!害死人啊。
插曲,數據游戲國人也喜歡玩玩了,好玩,愚弄一下百姓而已,好玩不?好不好玩?喜歡不?大數據思維何在?大數據基礎何在?大數據抓手何在?沒有大數據哪來的云計算?沒有‘云計算’模式哪來的平臺?沒有平臺哪來的交易?沒有交易哪來的清分結算?沒有清分結算商貿何為?數據之卑鄙,在乎真實性和連續性。不好玩的是數據造假是物流人喜歡干的事,虎頭蛇尾的像個猴子似的亂蹦亂跳,數據其實就是一堆不知道在‘糞池’里臭多少年了,撈出來再怎么弄也是臭的。說正題吧。
運力之說,一會說運力緊缺?一會說運力過剩?有人說運力嚴重的緊缺,又有人說運力早已嚴重過剩,眾說紛紜,由此類說法引出“信息不對稱之說”。一群大騙子對我們的司機兄弟說,“哥們,快投車吧,嚴重的缺車呀”,并舉出大量缺車實例,何止一群大騙子呀,都是哪些人組織了大騙子團隊呢?他們的忽悠本領相當了得,不管你信不信,反正司機們信了,等買了車,結果就不一樣了(笑)。不管如何,大家去想,對貨主說沒車了是什么原因?對貨車說車多得不得了又是什么原因?對沒買車的農民說現在國家大量的缺車快買吧是什么原因?對已經買車的農民司機說到處是車,現在車多的不行了又是什么原因?反正你懂的。這有車還是沒車呢?車在哪里呢?由此又引出“車貨匹配”之假說,一堆的“平臺”企業出來了,開始“o2o”了?可笑的事太多了。
運價之說,運價太高?運價太低?是低還是高呀?有說我國上海到北京的陸運價格是上海到歐洲的價格,暈倒,是中國價格高還是歐洲價格低呢?標準何在?大多人都說運價中國比國外低了幾倍,可又說我們物流費用占GDP費用那么高,就是說明我們的運價比國外高了幾倍,中國的物流成本到底是多少?恐怕目前為止都沒有人能夠說的上來吧,標準,還是標準。無論高于低都是站在自已的立場想問題,對貨主企業來說,高是一定,對司機和物流公司來說,低是對的,誰來判斷呢?反正可以肯定是的誰都不賺錢,這就奇怪了,大家去想吧,我不想說。
大小之說,物流和供應鏈學說本來就是兩個關系不大的東西,硬是往一起比,好比關公戰秦瓊,兩種學說相差半個世紀,年代都不一樣,一定要比比誰大,有專家說物流比供應鏈大?又有專家說供應鏈比物流大?這是兩種不一樣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物流是第三利潤源,供應鏈是讓這一源泉不會枯竭的東西。物流是空間的位移,供應鏈時間的分合,供應鏈有六大系統和四大環節,然而六大系統中就一個系統是物流系統,這一物流系統又有三流合一。四大環節中每個環節都有物流這一功能奇怪吧,本來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嘛。物流有六大要素和七大功能,這六大和七大本是物流的家庭兄弟,卻又是組成供應鏈思想和理論體系的神經元,無它們,供應鏈系統將會死去。我只能說物流和供應鏈相生關系,供應鏈生于物流,卻高于物流,是兩個層面的東西,物流使供應鏈穿越時空,在時間和空間的完美轉換上可別忘記了“項目管理”這一手段。
定義之說,有人說物流就是運輸,有人說運輸就是物流,上一篇文章我有提過運輸和物流是兩碼事,本篇也說物流和供應鏈關系,當然運輸和物流更是兩回事,運和輸本來就是一個東西,都是送東西,運送,輸送,這送東西都送不明白嗎?當然,國人物流敗就敗在這送上,不會送,不知道怎么送,更不知道用什么送,送給誰,送多少,送什么,…
不說了,再說就是物流了,運輸就是送東西,空間的位移,日本物流之學說—物的流動,德國物流之學說—物的搬運。這‘流動’和‘搬運’之說,更明朗的是德國說,物流之搬運,由此看來,運輸的死結在“搬”上,想必國人特別是物流人應該覺醒了吧,不會搬東西呀,沒搬明白呀,不會搬,也不知道怎么搬,用啥東西搬。搬東西是誰?農民呀,進城掙活命錢的農民呀,盡管后面加個“工”字,他們很辛苦,收入卻很低,想的活命,哪管物流咋回事。
再次明確,運輸是產品,盡管我們還沒有運輸產品,這是死結。物流是服務,盡管我們的服務是一團糟,這是病癥。
管理部門之說,有插手管理物流的部門太多?有說物流沒有管,物流也沒有標準,物流也沒有定價,沒有單獨管理協調物流的部門?是這樣的嗎?大家把所有怨言都推在政府和國家身上,就自己沒問題?
人才之說,聽的最多的就是我國物流人才稀缺!近十多年來各大中專院校拼命開物流學科,暈倒人呢,假象,就是為了讓人家孩子學物流,結果國人母親說“原來就是搬貨”的,你們還想說啥呢?‘缺人’還是‘不缺人’呢?有一堆“磚家”等著喲,不怕‘拍磚’你就說缺人吧,可物流老板沒有一個不說缺人呢,難道中國的物流要靠你們這些“磚家”?暈倒,你們先去掃盲吧,然后再都別人物流,中國物流壞在你們手里,可恨。
現狀就是,到處講物流的專家不懂物流?懂物流的裝卸工從來不說?
標準之說,這話說來太長,說幾句就可以了,標準就是規矩,沒有了規矩就丟了方圓,規矩是啥,律,法,在一個沒有規則和準則的物流國度里,一切免談!物流的單元化和標準化何年何月可以實現?你我還能看得見嗎?難道幾千以來的度量衡都要被物流人廢止?重塑標準和規矩就得革命,犧牲,自古‘與民不變’皆由此路。
我們的標準在哪里?你我心中,車輛標準,道路標準,貨物標準,包裝標準,托盤標準,容器標準,設備標準,信息標準,流程標準,服務標準,……
快之說,跑得快,看誰跑快,汽車和火車較勁?汽車和飛機比賽?火車和飛機競爭?亂套,要和諧,和諧不會嗎?由此以來如何多式聯運呀?各有優劣,不要自相矛盾,有這么比的嗎?暈倒,其結果就是各種運力真的過剩了,火車閑一半,汽車閑一半,飛機閑一半,好玩不?那些玩車貨匹配人哪去了?
本來就沒有誰比誰快,誰比誰也快不了,沒有物流理念,沒有供應鏈思維,跑那么快干嗎?幾十年了,我們的‘產品新鮮度’不是三個六月甚至一年以上嘛。你快有用嗎?我們的產品供應鏈時間90%是浪費了,運輸時間本來就只占十分之一,已經夠快了,別快了。大量的時間浪費在等待、倉儲、裝卸、包裝等等原因。不說了,太會騙人了。
成本與利潤中心之說,這又是坑了國人很多年,物流原來是利潤中心,被喻為“第三利潤源”,說的輕巧,沒有人這么做,都把物流當成本了,這也許是中國物流發展如此狼狽的地步之首要原因。倒霉了物流企業,哪來的服務,哪來標準,相互欺騙。為了變相的偏離的成本概念,誰還會去想效率的問題呢。這樣以來,成本和效率都被拖累。錯把利潤中心當作成本中心,其代價就是沒有利潤!更大的代價就是這個企業不可能有供應鏈,也無法實現供應鏈管理。
簡而化之,如下之假象留給物流人去思考吧
有‘倉庫’才行,物流人沖著‘倉庫’使勁。
做‘平臺’就是開發個什么信息軟件系統?
平臺都沖著“車”使勁,搞什么‘車貨匹配’的事。
把線下的事搬到線上做就是‘互聯網加’了,咋‘搬’?
‘重’貨?‘輕’貨?‘重泡’貨,‘輕泡’貨,‘純重’貨,‘純輕’貨,這是咋回事?
托盤會浪費空間?散裝浪費還是集裝浪費呢?
托盤會浪費重量?裝多少是好呢?
建個停車場就叫“物流樞紐”?公路還要“港”?啥叫物流中心?有個倉庫就是物流中心?
“一票制”的‘票’在哪里?“一單制”的‘單’在哪里?“一條龍”服務的‘龍’在哪里?
------ 大家醒醒吧,回歸物流本質吧,以物為本,方可心物同流,而后心物一元,為得是物華天寶與物暢其流之和諧景象。
2016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