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商業模式本身超出了企業自己只管自己,和上游、下游、同業進行博弈的傳統戰略形態。走出了傳統企業以我為主,以企業現實的產權邊界為主,去改造環境,去強行投入,最終獲得我該得到的產出的這種投入方式。
2、 傳統企業戰略里充斥著一個最基本的邏輯,戰略是主動和自發設計和系統駕馭,是一種總能把心理想的事做成的計劃-實施體系。所以總強調我要、我想,我計劃,他們認為外界是可以被駕馭和改變、控制的—只有你去投入和努力。
3、 企業通過商業模式設計來構造一種人造經濟,協同上游、下游、同業,及其它利益相關者結構,構筑一段閉環的局部價值規律,扭曲現行的價值規律,在閉環中形成一種利潤積聚和利潤錯位的結構。
4、 它本質上就是瞄準某些可以被加工,可以被扭曲的局部規律,針對其加工,改造,形成的利益結構,構造了一個你情我愿的共贏的利益循環鏈條。
5、 商業模式的思考已經超出了企業自身,把企業邊界推廣到整個他能通過一系列的利益關系、交易結構影響的所有的相關者,他的目光選擇空間在所有的利益相關者之間來回進行游蕩,選擇把哪些企業利益相關者納入到我此次要發動的一場商業戰爭的邊界當中去,如何構筑一個相對有效的商業生態鏈,通過這么一個商業生態鏈,在一個特殊的時空里扭曲價值規律。
6、 在任何一個商業模式中,獲利最大的一定是這個生態鏈的鏈主。設計商業模式時,企業首先考慮的是在未來這個生態鏈中,我最終能否居于鏈主的位置——雖然我的體量、競爭力、影響力并不是最大的,但我能夠在整個交易結構中處于樞紐位置。當企業超出可控邊界,超出產權邊界,運作一個生態鏈時,必須用及其柔軟的身段,去和上游、下游、同業,其他利益相關者合作協商,通過長期利益來扭現實規律,通過內部交易來異化企業關系,通過對客戶的綜合服務來探索邊界利潤的生成,鏈主作為主導者必須犧牲,回吐利益,甚至長時間忍受虧損,從而使得這個生態鏈達到正常運行,直到生態鏈本身開始盈利,使得之前的虧損被填平。總之,他一定要通過生態鏈這么一個復雜體系的運作,獲得額外收益。
7、 企業通過設計商業模式來統御一個特殊的商業生態鏈的時候,他自己可能還是別的商業模式的一個從屬著。
8、 未來企業之間的競爭會成為生態鏈之間的競爭。生態鏈的運作,肯定比企業自身督導運作獲得更多的東西,各種周期的縮短、風險上的降低、投入變得更少,資產變得更清,獲得客戶更快,能夠更大程度保有客戶,更深地挖掘客戶價值。
9、 商業模式不是越怪越好,盡管很多強大的企業的商業模式,像蜘蛛精一樣跟上下游環環交錯,龐大到令人毛骨悚然,但是依然擺脫不丟一個最基本的本質是,商業本身就是一連串的遞進。長時間地來看,企業有一個總體商業模式,但如果把過程切成無數個小時間段的話,我們發現每個時間段之間,商業事實上不停地動態地躍遷,變化。商業模式的變化有時是不連續的,非線性的,所以,商業模式是鏈主企業對周邊上下游的一個動態的邊界管理,以簡單而勝任,輕松而進化,能夠逐步遞進為好。
10、 生態鏈的設計和運作第一做到自覺設計,第二,在生態鏈中找到利益相關者都對你很服氣的一個位置,第三,這個交易結構不是現實當中一個簡單的一次性合約,是慢慢做出來的,是由很多承諾,很多利益交換,很多相互妥協,知識交流,客戶共享等很多利益共同鎖定,共同交織而成的一個動態關系。第四,鏈主企業敏銳地在不斷識錯過程當中,進行數據挖掘和事實發現,優化、進行這個生態鏈。第五,生態鏈是綜合各種力量的產物,是一個動態過程,既有試錯的一面,也有系統設計的一面,也有生態鏈的發展而跟隨下注,有效地把某些利益放大,去對生態鏈的發展進行響應的一面,也有對生態鏈進行硬性加工,人為調整其發展的方向,干預其進化速度,進行利益扭曲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