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一位新上任的質量經理。剛剛進入卡耐爾公司不久,卡耐爾是一家質量相當不錯的公司。公司兩個月前完成了一個大項目:由采購部和質量部一起,經過一年半的時間,對所有的供應商逐個逐個考察、培訓、教育,再認證、通過,剔除一些達不到基本水準的供應商,使得供應商滿足了公司免檢的要求,他們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與供應商交流了檢測手段,方法,儀器設備。為每一個供應商作出了檢測流程;
派卡耐爾公司的技術人員到供應商現場,培訓供應商的檢測人員,并進行考試,通過后頒發(fā)卡耐爾公司的結業(yè)證書,供應商檢驗員持證上崗;
和每一個供應商討論了最終檢驗方案。并落實到位;
卡耐爾公司的來料檢驗部原來有34個員工,準備全部分配到生產線去充實第一線的力量,現在正在接受轉崗培訓;
自一個月前,全面的物料已經完成了免檢的轉移,原料直接入庫,質量部不再做來料檢驗。
昨天,生產線報告,由于供應商的來料連接器4003-137的尺寸超差,造成了150個組裝件的不合格。生產線用了12個工人花了8個小時去把這些組裝件上的4003-137卸下來,再重新用人工焊接新的、合格的連接器。
還好,庫存的連接器還足夠用到下次供應商發(fā)貨。沒有影響到正常的生產和成品向客戶的交付。
采購部已經通知了供應商,供應商立刻表示這150個連接器他們接受報廢,下次會多發(fā)150個補上,并立刻調查這150個連接器尺寸超差的原因。向卡耐爾公司報告調查的結果和改進方案。
據生產工藝工程師老廖估計,有幾種可能性:一是,根本上,供應商就漏檢了。這可是大問題。為什么會漏檢?二是,這130個超差都很小,會不會供應商企圖蒙混過關?這性質更嚴重,態(tài)度更惡劣。三是檢驗設備有誤差,也不是小事,他們什么時候校準的?為什么超差。第四種原因極復雜,因為北方又干又冷,而南方又濕又熱,會不會和這有關?….,這是“老廖猜想”而已。
本來生產部的馬經理就不同意將來料部門砍掉,認為這樣的做法對生產的風險太大。今天下午馬上就要召開主管干部的周例會,馬經理揚言要拿這個項目的主管負責人試問,并推動總經理將檢驗部門恢復,并且表示,反正三十二名檢驗員現在都在他的部門,來料檢驗他可以管。
在實施這個項目時整個公司內部也是兩種傾向,以檢驗主任魏克成為代表的一方反對實施免檢。魏克成主任在檢驗崗位已經做了十八年了。他認為質量部的責任應該是將不合格檔在生產線大門以外,撤銷來料檢驗意味著公司的質量大門無人看守。魏主任是您的下屬,剛來過您的辦公室,他說:“事實說明了來料檢驗的存在價值。還有,這是剛離職的前質量經理抓的一個項目,反正這位經理走了,免檢風險太大,剛剛實施不久就出事了,還不就此找個臺階就下馬了。”
質量工程師小虎剛剛出去參加了一個質量統(tǒng)計過程SPC的培訓,隱隱約約記得檢驗中有著關于正常,加嚴和放寬三種。他的意見是將這家供應商的免檢資格拿掉,考察一段時間,有好轉,則恢復免檢資格,如果不行,在留在待定名單上,以觀后效。
實際上,公司還沒有制定如何處理有問題的供應商的辦法。看起來,您又要費心做一個規(guī)定了。
而采購部楊經理是一位比較謹慎的人,他認為,免檢和來料檢驗各有利弊。他希望公司作出決定,而作為采購部,他會全力支持公司的決策,并做好供應商管理工作。
研發(fā)和工程部的賈經理非常支持免檢,他過去在美國工作過,回來后又在美資企業(yè)做了幾年,他說,他曾工作的美國企業(yè)和美資企業(yè)都沒有來料檢驗,生產線上也沒有檢驗員。他的觀點是,生產線上還要檢驗員,那是質量沒有抓好,來料還要檢驗,那是采購沒有抓好供應商。當然,他既不管質量,也不管采購,魏主任說他站著說話不腰疼。
參加下午例會的還有財務劉經理,他的口頭禪是“如果你是上帝,我相信你,要不然你給我數據”。(后來,才知道,這句話不是他發(fā)明的,原創(chuàng)是著名的通用電氣公司的前總裁杰克·韋爾奇的話:If you are God,I believe you,if not,give me data)。他加上,數字要用錢來折算。他會拿一組成本數據參加例會。他也希望您幫他收集數據,整理格式,作出一系列表格吧。
下午的例會這是一個主要議題。作為質量經理,總經理要您拿出一個方案和設想。其實,您知道總經理心中已經有了成熟的想法。總經理是一位很有經驗的資深職業(yè)經理人。您在猜,總經理心中的成熟想法是什么?
剛剛和總經理交流過,他希望做為質量經理,要有一個提案拿到會議討論… …
討論:
1. 分析各部門經理的觀點,作為質量經理,提出自己的意見。
2. 您認為總經理的觀點會是什么?他的觀點受那些因素影響?
3. 作一個質量成本分析。
4. 如何對連接器4003-137的檢驗作正常,加嚴和放寬操作?
5. 處理有質量問題的供應商有哪些手段?
6. 企業(yè)推行免檢的目的有哪些?
附件:
卡耐爾公司財務經理調查獲取如下數據:
每天使用量平均 D:2,000個
單價:P:2,000元/個
工人工資:L:15元/小時
制造設備折舊: H:4,000元/天
總體庫存成本為S:36.5%/每年
來料不合格率為:n:5%,
制造費用標準工時:T:每個2小時,
生產線人工:G: 10個
維修設備折舊:K:8,000元/天
來料檢驗流程:來料檢驗員將待檢區(qū)的物料逐個或全部檢驗,并運送到庫房,不合格品進行隔離,放置于不合格區(qū),
平均處理時間一天,8小時,
因為來料檢驗庫房面積大,比平均庫存多占有100M2。折舊20元/ M2/天
來料檢驗設備總價值J:365 萬,十年折舊,以平均法折舊
來料檢驗辦公室面積 50 M2。折舊60元/ M2/天
計算的結果:
1.檢驗成本:
檢驗人工+檢驗設備折舊+平均庫存+額外場地折舊
檢驗人工:34×8小時×L=34×8×15=4,080元
檢驗設備折舊: J/10/365=3650,000/365=10,000元
平均庫存:D×M×S/365 =1,000×2,000×36.5%/365=2,000元
額外場地折舊:
庫房:100M2×20=2,000元
辦公室:50M2×60=3,000元
共:4,080+10,000+2,000+3,000=19,080元
2.制造
免檢后制造不合格品所花費的成本,
人工費用+制造費用+維修費用+庫存費用
人工費用:T×L×G=2×15×10=300元
制造費用:H/8×2=4,000×2/8=1,000元
維修費用:
150個花了8個小時12個工人:
12×8×L+K×8/8 = 12×8×15+8,000×8/8 = 9,440元
每一個:9,440/150=63元
每一個維修時間:8×12/150=0.64小時·人
庫存費用:(T+0.64)×S/365×M=2.64×36.5%/365×2,000=5.18元
一個元件的總制造成本:300+1,000+63+5.18=1,368.15元
每天產量D:
1,368.15×D×n=1,368.15×50=68,408元
質量損失:損失/產值=68,408/(300+1,000+2,000)×1,000=2.07%
點評:
毫不奇怪,各部門的觀點都會是以自己部門的利益為目標考慮是否支持免檢的推動,這無可非議,在其位謀其政。而作為質量經理,則不能以自己質量部門的利益為導向,要以企業(yè)的利益為己任,這也是對質量經理的一個要求,因為質量部門不是職能部門,而是管理部門。
從質量成本的分析結果來看,免檢的優(yōu)越性不言自明,但不能就此做出決定堅持免檢,要以企業(yè)目前內部狀況和市場競爭條件考慮,這也是質量經理要與高層管理者溝通的原因。質量經理要了解企業(yè)的長期戰(zhàn)略目標和短期達成的績效。質量工作要為此服務。常常看到這樣的質量經理、這樣的質量部:“反正質量不好,我不放行,誰說放行誰負責”。似乎自己是企業(yè)的警察和法官。這種將自身置于企業(yè)之外的態(tài)度是非常不負責任的。
因而,質量經理不需要去猜測總經理的觀點會是什么?他的觀點受那些因素影響?唯一的途徑是去了解,去溝通。如果目前企業(yè)的成本壓力巨大,是一種方案,而面對市場的質量提升是企業(yè)當務之急,又會對決策產生不同的影響。
從案例看出,卡耐爾公司的質量管理中存在著一些值得提升之處,例如,在來料檢驗中并沒有看到SPC在實施,因為沒有用到GB2828 的正常,加嚴和放寬操作及其相關的企業(yè)內部操作流程,這是質量控制的基本工作。企業(yè)要根據SPC中的規(guī)定,做出流程,并落實到日常操作中。
再有,供應商出了質量問題,來料不合格怎么辦?在這個案例中,經理們開會商量。其實,這也表明公司缺少了質量控制中的一項最基本的流程《不合格處理流程》:供應商的來料不合格,分析原因,出具《不合格報告》,供應商管理工程師向供應商提交《供應商整改通知書》,或《8D報告》,要求供應商提出應急措施,糾正措施,永久性措施和預防措施等。這是一個常態(tài)管理。如果不是免檢,供應商就不出問題?免檢并不代表放任自流,出了問題還要通過流程解決。如果堅持免檢,卡耐爾公司還必須建立或完善《不合格處理流程》。
對于供應商的不合格品,可以選擇的措施是:報廢銷毀,返修,返工,退回,讓步接收及降級使用。對供應商經濟賠償要根據合同的約定,通常有幾種形式:有只負責更換不合格品的,或者按比例賠償,最嚴格的是補償所有的連帶損失。
在免檢是否實施上,企業(yè)文化的力量不可忽視,日本的質量大師石川馨先生對檢驗的評價是浪費,許多世界大企業(yè)根本沒有來料檢驗,只要成為供應商,就必須是免檢。但也有相當多的企業(yè)達不到這樣的境界,而將來料檢驗作為質量控制的最重要手段,再者,但凡來料不合格,措施一定有一項是“加強來料檢驗”。從案例也可以看出,推動免檢,企業(yè)的質量文化建設必須同步進行。
免檢的最重要目的自然是處于成本的考量,在大多數情形下,實施免檢后都會給企業(yè)帶來不菲的經濟效益。但免檢的目的還在于用這種手段促進供應商的質量提升。試想,如果供應商知道客戶無論如何要做來料檢驗,那么如果自己放松一些,還會有最后一道關口可以挑出毛病。而相反,自己這里是最后的一個關口。其控制力度、態(tài)度會大大的不同。免檢是把檢驗前移,還有把責任同時也前移到供應商。
其實,設置了來料檢驗,大家便會依賴于它,但事實上,來料檢驗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嚴重地說,大部分問題來料檢驗都查不出來,典型地說,可靠性、壽命、內部結構、破壞性試驗才能檢查的材質等問題,在許多來料檢驗中都不可能完全涉及到。最終對產品質量負責的是生產工藝的過程控制。去掉來料檢驗,是為了加強對產品全過程的質量管理。